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某流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流域水环境状况不断向好,地表水断面水质明显改善,但也存在着环境历史欠账多、治理项目统筹力度弱等薄弱环节,需要各级各部门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1.某流域水环境基本情况
某流域主干长239公里,流域面积10035km2,覆盖了某地级市72%的地域面积和92%的人口,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人口密集区和工业集聚区,对推动区域环境改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提升、建设美丽幸福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1.1 水环境质量历史变迁情况
某流域自70年代末开展地表水环境监控以来,水质状况由良好逐步变为污染,到“九五”(1996-2000年)期间达到严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2.63;“十五”(2001-2005年)期间好转为重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1.55;“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好转为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0.90;“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改善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0.44。30多年来,某流域水环境质量经历了由好到差、由差转好的过程,呈现出“倒V”型变化曲线,这与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和环境保护历程相一致,经历了企业污水直排、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综合治理的过程。
1.2地表水断面水质情况
某流域共设有地表水国家、省、市级控制断面22个,
2021年1-8月,Ⅱ类水质断面4个,占比18.2%;Ⅲ类水质断面11个,占比50%;Ⅳ类水质的断面5个,占比22.7%;Ⅴ类水质断面1个,占比4.5%,劣Ⅴ类水质断面1个,占比4.5%,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挥发酚和COD,超标倍数分别为0.25、0.14、0.05。从整体来看,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源头附近及水库出口断面出水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但随着流经城市、工业聚集区,水质逐步下降。
1.3治理项目情况
建国以后,某流域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包括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92座,总蓄水能力9.54亿m3。万亩以上自流灌区17处,中型机电灌站8处,小型机电灌站540处,小水电站20余处。此外,还先后兴建了两期泉域引水工程,作为某市主城区城市用水主要水源。“十三五”期间,该流域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流域治理项目,主要河段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全市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十三五”期间某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完善考核机制。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专项领导组,组织编制了《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建立完善了《地表水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等考核机制,将水质改善目标分解到各县区人民政府,明确了责任,建立完善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形成强大合力。“十三五”以来,某市累计投入各类水环境治理资金上百亿元,并成功申报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和海绵示范城市,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住建、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联动,资源共享,集体研判,提前预警,科学决策,形成强大合力。住建、生态环境部门连续三年联动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網建设如期完成。
三是严格源头防治,全面整治排口。生态环境、水利部门联合开展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751个,按类型分,城镇排污口10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管网溢流口56个、出水排口21个,城镇雨水排口24个),占比13.5%;工业企业排污口172个(工业企业污水排口104个,雨水排口55个,雨污混合排口13个),占比22.9%;农村排口478个(农村生活污水排口97个,农村雨水排口351个,雨污混合排口10个,农田退水口20个),占比63.6%。整治完成后,保留346个,封堵22个,销号383个。
四是坚持“五水”同治,夯实治理根基。“城镇水”方面,全面完成流域内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扩容工程,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每天,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三项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湿地水”方面,建成投运4座大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总处理能力达19万吨每天。“工业水”方面,工业企业废水全部达到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启动实施了6家化工企业“零排放”改造工程,煤矿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并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农村水”方面,“十三五”期间,共完成75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179个村庄的农村污水治理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黑臭水”方面,在主城区3处黑臭水体100%消除的基础上,投资28.2亿元实施了30个建设项目,推动黑臭水体治理迈上新台阶。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专项治理。针对企业浓盐水排水缺乏国家排放标准监管的问题,率先将企业浓盐水纳入监管范围,提高了排放标准,解决了监管空白。针对流域地表水和库区氟化物超标的问题,2017年开始对5家涉氟企业实施氟化物排放承诺制,由国家排放标准10毫克每升提高到5毫克每升;2018年煤矿提标改造中,增加氟化物同步达到地表水Ⅲ类要求;2020年,涉氟企业及高氟煤矿加装了氟化物在线监控,有效补齐治理短板。
六是加强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自2016年起,每月对各县区地表水跨界断面实施生态补偿,共奖励3350万元,扣缴7920万元,生态补偿机制由“空头支票”变为“真金白银”。建立完善断面水质预警机制,通过自动站监测和手工监测及时掌握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水质持续恶化。建立主城区雨季调控机制,通过使用CSO调蓄池,利用主城区污水处理厂余量和下游人工湿地联合调蓄,做到“小雨不溢流,中雨少溢流”,有效缓解初期雨水对断面的冲击。 七是实施保护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科学划定了辛安泉西流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投资5000多万元,对一级保护区内居民进行了搬迁并拆除建筑近3000平方米,取缔畜禽养殖600余头,清理旱厕13个,清理生活垃圾近5000吨,退耕还林65公顷。“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浊漳河潞城市店上人工湿地和文王山地垒河段水环境治理工程,使非汛期污染河水通过防渗渠道跨越文王山地垒渗漏河段,有效保护了辛安泉域地下水资源,为主城区及周边80万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3.某流域水环境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治理,某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但上游河道水质还不够稳定,大型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还在高位运行,水土流失有待进一步治理,地下水位呈下降态势,威胁主城区城市供水安全。
一是污水管网问题。流域内部分县城污水收集管网未实现全覆盖,雨污分流改造未达时序要求,一些新建小区未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导致降雨期间雨污水混合溢流严重,影响下游断面水质。
二是工业企业排水问题。该流域为工业密集区,一些工矿企业“三废”(废水、度气)排放达标不稳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出水不达标,污染下游水体。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大量使用,特别是“清四荒”时,将很多河滩地确权给农户,部分农户侵占河道种植作物,雨季来临时,农水带药化肥残留物进入河道对河流和水体造成污染,导致部分河道出现富营养化状况。
四是河湖整治问题。北方河流受季节气象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干涸状态,河道容易成为各类垃圾的倾倒场,各类“四乱”问题反复产生,屡禁不止。同时河道淤泥淤积较多,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雨季或气温升高时,底泥释放的大量的氮、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内源性污染。
五是地下水问题。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漏失率较高,农村“大水漫灌”较为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水源涵养能力不强、地表径流补给不足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采矿区形成严重的地表裂缝,沉降和塌陷,被污染的地表径流滲漏到地下,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4.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管网体系。加快主城区及县区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任务,加快管网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埙修复改造等工程,确保全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对城区雨水管网、排水沟渠、低洼区等开展全面清淤,重点做好易涝区域、易淤积管段的管道清淤工作,对排污泵站、雨水溢流口采取应急措施,消除封堵、淤积等隐患,避免雨天管网沉积污染物的释放。
二是强化工业企业监管。持续推进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和升级替代,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新增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科学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规划与工艺,按规定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装在线监控。鼓励化工园区废水全收集处理,循环回用不外排。开展流域化工、焦化、煤焦油加工、制药等行业水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督导规范企业水环境防控体系建设,严防汛期工业废水、雨水混排。
三是加强农业面源综合治理。严格规模养殖排污监管,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管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严格管控农田灌溉退水直排入河,退水渠非汛期实施闸坝封堵。按照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健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强化设施监管,确保已建成设施正常运行。
四是加强河流水系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清理河道内垃圾等废弃物,对影响河流水质的底淤进行全面清理。抓好湿地保护治理,加快推进人工湿地建设,进一步削减面源污染,提升河流水质。因地制宜选择栽种亲水、耐湿植物,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植被,探索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加大河流源头等良好水体保护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植树种草、封育保护,涵养水源,逐步建设一批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
五是加强地下水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大力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严控冬春浇期间取用水,严禁非汛期农田“大水漫灌”行为,严厲打击非法取水行为。对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取水申请,严控审批新增取水许可;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
1.某流域水环境基本情况
某流域主干长239公里,流域面积10035km2,覆盖了某地级市72%的地域面积和92%的人口,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人口密集区和工业集聚区,对推动区域环境改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提升、建设美丽幸福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1.1 水环境质量历史变迁情况
某流域自70年代末开展地表水环境监控以来,水质状况由良好逐步变为污染,到“九五”(1996-2000年)期间达到严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2.63;“十五”(2001-2005年)期间好转为重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1.55;“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好转为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0.90;“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改善为轻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0.44。30多年来,某流域水环境质量经历了由好到差、由差转好的过程,呈现出“倒V”型变化曲线,这与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和环境保护历程相一致,经历了企业污水直排、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综合治理的过程。
1.2地表水断面水质情况
某流域共设有地表水国家、省、市级控制断面22个,
2021年1-8月,Ⅱ类水质断面4个,占比18.2%;Ⅲ类水质断面11个,占比50%;Ⅳ类水质的断面5个,占比22.7%;Ⅴ类水质断面1个,占比4.5%,劣Ⅴ类水质断面1个,占比4.5%,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挥发酚和COD,超标倍数分别为0.25、0.14、0.05。从整体来看,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源头附近及水库出口断面出水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但随着流经城市、工业聚集区,水质逐步下降。
1.3治理项目情况
建国以后,某流域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包括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92座,总蓄水能力9.54亿m3。万亩以上自流灌区17处,中型机电灌站8处,小型机电灌站540处,小水电站20余处。此外,还先后兴建了两期泉域引水工程,作为某市主城区城市用水主要水源。“十三五”期间,该流域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流域治理项目,主要河段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全市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十三五”期间某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完善考核机制。为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专项领导组,组织编制了《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建立完善了《地表水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奖惩办法》等考核机制,将水质改善目标分解到各县区人民政府,明确了责任,建立完善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支持保障,形成强大合力。“十三五”以来,某市累计投入各类水环境治理资金上百亿元,并成功申报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和海绵示范城市,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充足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住建、水利、水文、气象等部门联动,资源共享,集体研判,提前预警,科学决策,形成强大合力。住建、生态环境部门连续三年联动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網建设如期完成。
三是严格源头防治,全面整治排口。生态环境、水利部门联合开展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751个,按类型分,城镇排污口10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管网溢流口56个、出水排口21个,城镇雨水排口24个),占比13.5%;工业企业排污口172个(工业企业污水排口104个,雨水排口55个,雨污混合排口13个),占比22.9%;农村排口478个(农村生活污水排口97个,农村雨水排口351个,雨污混合排口10个,农田退水口20个),占比63.6%。整治完成后,保留346个,封堵22个,销号383个。
四是坚持“五水”同治,夯实治理根基。“城镇水”方面,全面完成流域内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扩容工程,全市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每天,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三项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湿地水”方面,建成投运4座大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总处理能力达19万吨每天。“工业水”方面,工业企业废水全部达到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启动实施了6家化工企业“零排放”改造工程,煤矿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并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农村水”方面,“十三五”期间,共完成75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179个村庄的农村污水治理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黑臭水”方面,在主城区3处黑臭水体100%消除的基础上,投资28.2亿元实施了30个建设项目,推动黑臭水体治理迈上新台阶。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专项治理。针对企业浓盐水排水缺乏国家排放标准监管的问题,率先将企业浓盐水纳入监管范围,提高了排放标准,解决了监管空白。针对流域地表水和库区氟化物超标的问题,2017年开始对5家涉氟企业实施氟化物排放承诺制,由国家排放标准10毫克每升提高到5毫克每升;2018年煤矿提标改造中,增加氟化物同步达到地表水Ⅲ类要求;2020年,涉氟企业及高氟煤矿加装了氟化物在线监控,有效补齐治理短板。
六是加强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自2016年起,每月对各县区地表水跨界断面实施生态补偿,共奖励3350万元,扣缴7920万元,生态补偿机制由“空头支票”变为“真金白银”。建立完善断面水质预警机制,通过自动站监测和手工监测及时掌握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水质持续恶化。建立主城区雨季调控机制,通过使用CSO调蓄池,利用主城区污水处理厂余量和下游人工湿地联合调蓄,做到“小雨不溢流,中雨少溢流”,有效缓解初期雨水对断面的冲击。 七是实施保护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科学划定了辛安泉西流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投资5000多万元,对一级保护区内居民进行了搬迁并拆除建筑近3000平方米,取缔畜禽养殖600余头,清理旱厕13个,清理生活垃圾近5000吨,退耕还林65公顷。“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浊漳河潞城市店上人工湿地和文王山地垒河段水环境治理工程,使非汛期污染河水通过防渗渠道跨越文王山地垒渗漏河段,有效保护了辛安泉域地下水资源,为主城区及周边80万群众饮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3.某流域水环境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治理,某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但上游河道水质还不够稳定,大型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还在高位运行,水土流失有待进一步治理,地下水位呈下降态势,威胁主城区城市供水安全。
一是污水管网问题。流域内部分县城污水收集管网未实现全覆盖,雨污分流改造未达时序要求,一些新建小区未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导致降雨期间雨污水混合溢流严重,影响下游断面水质。
二是工业企业排水问题。该流域为工业密集区,一些工矿企业“三废”(废水、度气)排放达标不稳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出水不达标,污染下游水体。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大量使用,特别是“清四荒”时,将很多河滩地确权给农户,部分农户侵占河道种植作物,雨季来临时,农水带药化肥残留物进入河道对河流和水体造成污染,导致部分河道出现富营养化状况。
四是河湖整治问题。北方河流受季节气象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干涸状态,河道容易成为各类垃圾的倾倒场,各类“四乱”问题反复产生,屡禁不止。同时河道淤泥淤积较多,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雨季或气温升高时,底泥释放的大量的氮、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内源性污染。
五是地下水问题。部分城市供水管网老化,漏失率较高,农村“大水漫灌”较为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水源涵养能力不强、地表径流补给不足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采矿区形成严重的地表裂缝,沉降和塌陷,被污染的地表径流滲漏到地下,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4.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管网体系。加快主城区及县区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任务,加快管网混错接改造、管网更新、破埙修复改造等工程,确保全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对城区雨水管网、排水沟渠、低洼区等开展全面清淤,重点做好易涝区域、易淤积管段的管道清淤工作,对排污泵站、雨水溢流口采取应急措施,消除封堵、淤积等隐患,避免雨天管网沉积污染物的释放。
二是强化工业企业监管。持续推进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和升级替代,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新增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科学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规划与工艺,按规定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装在线监控。鼓励化工园区废水全收集处理,循环回用不外排。开展流域化工、焦化、煤焦油加工、制药等行业水污染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督导规范企业水环境防控体系建设,严防汛期工业废水、雨水混排。
三是加强农业面源综合治理。严格规模养殖排污监管,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管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严格管控农田灌溉退水直排入河,退水渠非汛期实施闸坝封堵。按照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健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强化设施监管,确保已建成设施正常运行。
四是加强河流水系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清理河道内垃圾等废弃物,对影响河流水质的底淤进行全面清理。抓好湿地保护治理,加快推进人工湿地建设,进一步削减面源污染,提升河流水质。因地制宜选择栽种亲水、耐湿植物,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植被,探索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加大河流源头等良好水体保护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植树种草、封育保护,涵养水源,逐步建设一批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
五是加强地下水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大力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严控冬春浇期间取用水,严禁非汛期农田“大水漫灌”行为,严厲打击非法取水行为。对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取水申请,严控审批新增取水许可;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与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