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一手不成反闹笑话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伴会做饭,平日家里饭都是她做的。一日下午,老伴外出不在家,不会做饭的我想要为老伴做一次晚饭,来个蝎子虎掀门帘——露一小手。
  于是,我熬好粥,馏好馒头。心想,炒菜不好做,就做一个香油、蒜泥凉拌黄瓜吧!我洗黄瓜、剥大蒜、拍蒜泥、撒盐末、浇香醋、滴香油,末了又一想,还应该撒点儿味精。见厨房案板角放有一个小塑料袋,内装白色粉末。人老眼花,我看不清塑料袋上面印的小字,心想应该是味精吧,就拿来给切细的拌黄瓜上撒了一层。
  晚上,老伴回家吃晚饭,尝了一口拌黄瓜就问我:“今天这拌黄瓜怎么有一股特别的味道呢?”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一定是夸我菜味调得好吧,洋洋得意地说:“我滴了些香油,还撒了些味精。”老伴说:“家里没味精了,你去买了?”我说:“案板角不是放了一小袋吗?”老伴一听急了,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那是发面用的高效发酵粉!”我忙问:“吃了高效发酵粉不会有问题吧?我只放了一点点。”“问题不大,下次可别再闹笑话了,你这个笨老头子!哈哈哈……”老伴笑弯了腰。
其他文献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老年大学的李洪宝校长已79岁,他离休前曾任原崂山县委书记,1992年李沧区成立老年大学,他出任校长一干就是14年。学校刚组建时,硬件设施跟不上,学员不多,李洪宝经常跑有关单位,筹措办学资金,广泛宣传,学校很快走上正轨。学员从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700多人,从最初几门课,发展到目前17个专业、20个教学班。  在办学过程中,他十分注重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经常组织学员
期刊
9旬老父的来信  ■亦杰    我过70岁生日时,收到了95岁老父亲写来的信。这是我离开父亲和家乡到外地工作50年来,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亲笔信。我非常惊讶,父亲岁数这么大,还是个文盲,除了自己的名字和阿拉伯数字,别的字都不认识,更不会写字了。如今居然还能写信,虽然信笺上歪歪扭扭仅90来个字,光错别字就20多个。但是意思还能揣摩出来,无非是说他想我们,夸我们对他孝顺云云。  几个月后,回家探亲,才解开
期刊
母亲63岁生日,我们一家三口回家为老人祝寿。母亲拿出一叠照片让我看,没想到这照片上舞姿优美、光彩照人的男女主人公竟是年迈的父母!照片上母亲穿着她自己缝制的镶着羽毛边的白色舞裙,很有专业舞蹈演员的气势。  二老以前并没有学过舞蹈,退休后,双双加入到老年活动中心舞蹈队,学跳交际舞,几乎每天晚上他们都跟老伙伴们一起到老年活动中心跳舞。没想到他们进步这么快,连我们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退休前,母亲全身心扑
期刊
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从化开幕    2006年12月16日,第二届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暨2006中国老龄产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市从化万盛广场开幕。万盛嘉年国际老年产品交易中心也同时开业,该交易中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厂商最多、产品最齐全的中老年类及相关产品一站式采购商贸平台。  据介绍,今年的博览会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展出产品过万个品种,同时还引进了韩国、日本、澳洲等国家的老年产品,专门设立了海外老年
期刊
小苗,别忘了我托你的事。  亲家,我这里的吴九妹想托你在干休所里找个老伴。
期刊
某报记者约我写写老年再婚的成功经验,放下电话,陷入沉思——  1999年,我由双方儿女做媒,和74岁的退休工人苏国珍结婚了,走进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她是从贫苦人家长大的女子,虽然没文化,却心地善良,能勤会俭。我们结婚后,立刻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家庭,双方的子女加起来达到10个。  开始4年里,我为她当了“上门女婿”,住到她家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年四季,翁妪携手垦荒种菜,打柴驱寒。这4年里,在
期刊
社工和志愿者是扶助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环节,这种志愿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意义上的社工,完全公益性质的,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类是“社区工作银行”,即我今天为他人贡献,来日他人也会为我贡献。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志愿者,目前都很需要。倡导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期刊
老伴和我性格不同,她性急,我性慢;她外向爱动,我内向爱静。可我俩急慢相宜,刚柔相济,不但没有产生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家庭和美幸福。周围邻居用河南话说我们这是“弯刀对着瓢切菜——可得劲”!  早上起床后,老伴到菜场买菜,我在家做家务,待我将早饭打理得当,老伴买菜也回来了。老伴将大包小袋的“战利品”往厨房一放,便开始绘声绘色地向我“汇报”她在菜场上的见闻趣事,接着便是夸她买的菜如何物美价廉。说到高兴处
期刊
徐学惠大姐姐    1969年10月26日,我们来到了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还未下车,车站上口号声已是此起彼伏:“热烈欢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热烈欢迎北京来的客人!”一看到这个场面,我们早已把想家的事儿置之脑后,激动地叫着喊着抢着下车。几天的硬座坐下来,下车后快不会走路了,适应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同志微笑着迎上前来,向我们问好。  “呀,她没有手!”我差点喊出声来。  随
期刊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迄今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的发展历程,它走过的道路也从某个角度折射出我国电子科学事业的非凡发展历程。  以下是经历了时代变迁的电子所老同志的深情回忆。    当年我们正年轻  ■白有天    1976年5月27日,电子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研究和研制的研究室:信息科学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