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合应用,能够为科学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持,全面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巧妙相融,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STEM教育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开辟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结合创设“贴近生活、精设主题—指引体验、模仿制造—强化协作、互动交流—激励独创、生成创意”四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学习,从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融合的视角,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STEM教育科学素养
STEM教育包含着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四大方面的教育,具有融合性、体验性、跨学科性、动态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STEM教育坚持以综合的视角探索研究现实问题,主张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实施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优化实施小学科学教学,积极渗透STEM教育理念,创新设计教学路径,有利于为学生创建更加新颖有趣、灵动有效的科学课堂。本文主要结合创设“贴近生活、精设主题—指引体验、模仿制造—强化协作、互动交流—激励独创、生成创意”四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提升STEM能力和素质。
一、贴近生活,精设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领小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第一动力。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领域,设计选择丰富有趣的科学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指导他们通过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STEM教育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生常在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导入时,教师利用PPT课件,将课前开展的“家乡的自然水域”调查活动和调查成果展示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多媒体情境,切身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水域情况,激起参与的兴趣。他们相互合作,查找资料,深入考察了解家乡和周围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水域、减少污染的研究建议。这种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的STEM活动主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学习水资源状况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二、指引体验,实施模仿制造,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体验是点燃学生学习灵感和思维火花的重要方法,而科学课堂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制造、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小学生的许多创意都是从积极模仿中生成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课,鼓励他们勇于模仿制造,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科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科学教学和STEM教育都具有突出的体验性特征,都提倡基于活动项目的体验式学习。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小学生玩小赛车,使他们认识赛车的基本形状和构造,在玩耍中激起模仿制作小赛车的欲望;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小赛车各部分的特点,了解制作中的注意事项。在该过程中,学生们尽情地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赛车的构造、车身材料和轮子材料等。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模仿制造技能,增强了其科学实践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构建跨学科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联系起来,或有意识地把工程、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等STEM相关知识引入科学课,使学生全面领略丰富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尝试开展体验模仿制造活动。
三、强化协作,开展互动交流,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要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必须优化小组合作教学,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习团队的协作研究能力。
例如:在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新课导入、协作探究、保存记录”教学三环节。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针对“如何利用有效方法来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这一问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明确了材料的科学概念,进而引导他们一起归纳出生活周围常见的材料主要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和布等。
其次,在协作探究环节,教师要先提出实验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开展实验探究、验证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成果等。具体来说,教师先提出“我们所熟知的这些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实验活动。接着,学生之间密切合作,积极进行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辨认了不同的材料,并学会了利用相关词语来描述常见的材料,认识了材料的特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验证了实验主题。通过协作探究,学生积极地将实验探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大家了解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在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
最后,在保存记录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保存实验记录的正确方法,并初步学会整理、保存记录。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各种探究活动情况、观察和测量信息、实验数据和结果等及时记录下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做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科学课中已学过的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团队协作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小学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践行STEM教育的行动方式。小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践行探索,能有效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能有效解决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现实问题,并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协作研究能力。
四、激励独创,力促生成创意,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创意是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学创意不仅来自于师生、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和分享,而且来自于学生个体的独创体验和探索创造。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相融,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探索视野,以促进其科学创新精神的形成。课前,根据小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缺乏科学认识的现状,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即“在家长协助下,下载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微视频,尝试说明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新课开始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有的学生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搜集下载的“晝夜交替的科学解释”通过Flash动画展播出来,让大家形象地认识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有的小组进行了角色扮演,通过穿戴“地球”道具、身体移动和俏皮的肢体动作,向同学们展示了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变化,使大家清晰地了解了昼夜交替的科学原理,激活了科学思维,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些创造性学习活动对激励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对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与STEM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师积极地将STE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能激励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学习行动,能更好地拓宽科学视野,促进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应有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65.
[2] 林彬.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9-30.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STEM教育科学素养
STEM教育包含着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四大方面的教育,具有融合性、体验性、跨学科性、动态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STEM教育坚持以综合的视角探索研究现实问题,主张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实施跨学科、跨领域融合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优化实施小学科学教学,积极渗透STEM教育理念,创新设计教学路径,有利于为学生创建更加新颖有趣、灵动有效的科学课堂。本文主要结合创设“贴近生活、精设主题—指引体验、模仿制造—强化协作、互动交流—激励独创、生成创意”四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提升STEM能力和素质。
一、贴近生活,精设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领小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第一动力。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领域,设计选择丰富有趣的科学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指导他们通过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STEM教育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生常在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导入时,教师利用PPT课件,将课前开展的“家乡的自然水域”调查活动和调查成果展示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多媒体情境,切身感受到自己家乡的水域情况,激起参与的兴趣。他们相互合作,查找资料,深入考察了解家乡和周围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水域、减少污染的研究建议。这种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的STEM活动主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学习水资源状况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二、指引体验,实施模仿制造,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体验是点燃学生学习灵感和思维火花的重要方法,而科学课堂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制造、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小学生的许多创意都是从积极模仿中生成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课,鼓励他们勇于模仿制造,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科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科学教学和STEM教育都具有突出的体验性特征,都提倡基于活动项目的体验式学习。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小学生玩小赛车,使他们认识赛车的基本形状和构造,在玩耍中激起模仿制作小赛车的欲望;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小赛车各部分的特点,了解制作中的注意事项。在该过程中,学生们尽情地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赛车的构造、车身材料和轮子材料等。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模仿制造技能,增强了其科学实践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构建跨学科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联系起来,或有意识地把工程、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等STEM相关知识引入科学课,使学生全面领略丰富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尝试开展体验模仿制造活动。
三、强化协作,开展互动交流,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要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必须优化小组合作教学,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强学习团队的协作研究能力。
例如:在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新课导入、协作探究、保存记录”教学三环节。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针对“如何利用有效方法来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这一问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构成的,明确了材料的科学概念,进而引导他们一起归纳出生活周围常见的材料主要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和布等。
其次,在协作探究环节,教师要先提出实验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开展实验探究、验证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成果等。具体来说,教师先提出“我们所熟知的这些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的主题,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实验活动。接着,学生之间密切合作,积极进行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辨认了不同的材料,并学会了利用相关词语来描述常见的材料,认识了材料的特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验证了实验主题。通过协作探究,学生积极地将实验探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大家了解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在应用中的优点和缺点。
最后,在保存记录环节,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保存实验记录的正确方法,并初步学会整理、保存记录。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各种探究活动情况、观察和测量信息、实验数据和结果等及时记录下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做好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科学课中已学过的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团队协作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小学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践行STEM教育的行动方式。小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践行探索,能有效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能有效解决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现实问题,并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协作研究能力。
四、激励独创,力促生成创意,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创意是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学创意不仅来自于师生、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和分享,而且来自于学生个体的独创体验和探索创造。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与STEM教育相融,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探索视野,以促进其科学创新精神的形成。课前,根据小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缺乏科学认识的现状,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即“在家长协助下,下载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微视频,尝试说明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新课开始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有的学生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搜集下载的“晝夜交替的科学解释”通过Flash动画展播出来,让大家形象地认识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有的小组进行了角色扮演,通过穿戴“地球”道具、身体移动和俏皮的肢体动作,向同学们展示了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变化,使大家清晰地了解了昼夜交替的科学原理,激活了科学思维,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些创造性学习活动对激励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对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与STEM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教师积极地将STEM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能激励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学习行动,能更好地拓宽科学视野,促进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应有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65.
[2] 林彬.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教学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