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半年信贷投放将回归正常化,经济也将回到熟悉的稳定上行轨道吗?
进入9月,维持了整个8月慢跌加暴跌的中国股市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上证综指从9月1日的2683点再次上攻3000点大关。
8月超过预期的信贷投放数据,连同其他政策信号,再次扮演了市场指挥棒的角色。
9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4日,中国银监会表示,将分步实施将商业银行交叉持有次级债扣减资本的规定。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称,计划将单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
9月8日,央行货币政策系统在青岛召开了例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传出的信息仍为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特别强调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全面研究”,以免误判。央行的基本判断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货币因素终究会带动物价发生顺周期变化。
尽管货币政策的表述并无显著变化,但信贷尺度的微妙调整还是对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与上半年明确的宽松基调不同,进入下半年后,货币、信贷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越发强烈。
这一点,在7月、8月的信贷数据上已有所显现。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8月,信贷新增则为4104亿元。“8月的最后一周,信贷应当又向上冲了一次,”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一抑一扬,既牵动了市场的神经,又反映了决策层的困境。
申银万国研究所乐观地认为,信贷正常化不会影响经济向好的趋势。他们测算,下半年月度信贷新增只要不低于3000亿元,加上贷款结构转换的因素,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能达到4000亿元,足以维持经济发展之需。
收缩“基本盘”
9月中旬,央行将按计划向中国银行发行450亿元定向央票,向九家股份制银行发行550亿元定向央票。
上半年信贷投放领行业之先的中行,在年中会议上并未提出规模控制的原则。不过,进入8月,该行内部对信贷投放实际已有所收缩。8月24日,该行一个沿海省份分行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将各分支行贷款规模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评价范围。
当月,央行一个西部大区行在召集辖内商业银行开会时了解到,这些银行都在主动进行信贷规模控制。
“高层的‘监管要求’正在明显发挥效力。年中以来,地方政府背景贷款下降得很快。”一名监管官员对《财经》记者说。
一名大型商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审批部负责人表示,7月和8月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确实在减少,而其他行业贷款则无明显变化。他认为,下半年此类审贷条件会日趋苛刻。
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被业界视为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基本盘”。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以北京地区为例,上半年,银行业近一半新增贷款投向了各类投融资平台。据监管部门初步了解,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的项目主要通过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获取贷款。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其中8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工行公司部有关人士表示,有些大行的此类贷款做得比较激进,“比如呼伦贝尔这样的二线城市都抢着去做。”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授信增长快,风险隐患大”,7月中旬,监管高层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措词严厉的“监管要求”,包括严格按项目逐个进行调查、评估、审批、放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已签的,不允许执行;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运用不健全的,要坚决调整、严格限制贷款;等等。
民生银行一名正在操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员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这家平台公司拿来了当地政府的担保函,但“这些文件在审贷中已不起关键作用了,至少要拿出土地做抵押”。
对于一些储备项目的放贷情况,中行总行一名人士日前曾做过调研。他表示,由于政府平台公司的项目分段实施,下半年需要资金会比较多,但一些银行原本承诺给平台公司的授信,如今也在寻找各种理由推迟放款。“至少也要拖到明年1月。”一名银行信贷员说。
监管当局“矫正信号”的不断释放,以及来自银行内部自发的风险控制,将使9月信贷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信贷资金流向调查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了解,该行发放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央企后,这些资金并没有投向实体项目,很多都是留在手上。
“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究竟有多少资金入市,银行和监管机构一直很难查实。”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银行只能对该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向进行排查,但很多资金入市前,会先在银行之间转几道手,更多的入市资金则已经脱离了银行体系。此时,监管机构往往鞭长莫及。
一位国有大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近期已进驻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开始对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名为调查,实际上就是检查。”他透露,一些动手略早的派驻办,已经从银行拿到了相关数据和材料,而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房市是检查重心之一。
审计署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有信贷资金以其他面目进入房市,比如非房地产开发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之类,很多大型央企都廉价拿了不少地,但资金未必都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
“信贷资金入市是此次审计署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内容之一,近期已经有一些来历可疑的资金从股市闻风而逃。”一位资深银行家坦承,由于审计部门“有惩罚权力”,其检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称,一旦被审计署查出违规问题,将会被追究责任,所以,一般人忌惮三分。“审计署有延伸调查权,不仅可以查银行,还可以查企业,如果他们下决心,花力气,是有可能查出来的。”
至于审计手段,知情人士则表示,审计检查会部分采取“倒查”的办法,即审计署可能對部分证券公司的大额账户进行排查,进而查出资金来源。
“这个办法通常是一查一个准。”一名银行内部人士直言,在现实中,除非贷款封闭使用,银行对资金流向通常难以监控,但如果贷款资金真的被挪用,银行也难辞其咎。
不过,前述银行高管直言,审计调查和一系列自查、风险排查,正成为近期银行信贷工作的阶段性重点。他坦承,经过上半年的信贷高速增长,需要适当放慢脚步,检视一下可能的风险,加强贷后管理。他并不讳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涉了一定精力,成为银行信贷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一位由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介绍说,严查信贷资金流向的消息令他们的客户颇为紧张,客户的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票据融资,经过来回倒手拿到股市上来,其中部分资金已经到期,银监会的表态加速了这部分资金流出市场。“身边做私募的朋友有不少都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位人士说。
宽货币,稳信贷
市场绷紧的神经,在9月初,随着8月信贷数字的向好逐渐松弛下来。
央行8月25日发布的《2008年年报》虽是总结2008年的情况,但实际定稿是在年中,因此被认为会透露一些下半年货币政策意图。该年报称,央行下一步要结合宏观调控需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则判断,下半年货币信贷的特点是“宽货币、紧信贷”。而“宽货币、紧信贷”以往一般被业界认为是货币信贷“顺周期”的主要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最近监管部门关于加强资本金监管的新规,实则是顺周期行为。
针对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不再极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生态而言,受访的货币与监管部门及银行人士认为,信贷平稳增长应是下一步的特征,而不应给外界造成“收紧信贷”的印象,即信贷将“理性回归”,不至于大幅紧缩。
《财经》记者从工、农、中、建四大行内部获得的数据显示,8月四家银行新增贷款仅1658亿元。然而,有大行高管分析指出,如果考慮到大量前期票据到期因素的话,实际新增贷款投放量达到2275亿元,本身并不低,但下半年信贷冲高的情形将很难再现。央行数据显示,8月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降幅超过7月。
促成“宽货币”主要因素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一般而言,“宽货币”主要由于外汇占款投放过多。
一位中行人士分析称,如果明年出口增加,外汇占款会增加很多,届时对货币政策的压力会更大。7月,中国外汇占款数额增加约2205亿元,环比多增778亿元,出现明显回升。
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称,虽然目前银行贷款下降了,但货币供应未必会下降,因为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尽管从7月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略微上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银行间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仍为2008年年中信贷紧缩时的二分之一,说明市场的资金供给仍然比较充裕。
满足“宽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银行资产非贷款化倾向加剧。
一位工行人士透露,上半年北京地区信托理财产品新增3000亿元,规模约为新增贷款的六成。如果算上表外贷款融资规模,工行这两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萎缩。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监管层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股份制银行下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被严格限定,差不多只有平常一个月的规模。从6月底开始,银信合作的信托表外融资业务已成发展重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量从6月开始大幅上涨,6月、7月和8月分别为180只、135只和145只,超过前五个月发行之和,月度发行数量已经与去年同期信贷紧缩时的规模相当。
作为“宽货币”形成的第三个特点,民间借贷也已开始回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介绍,最近有机构追踪的温州地区民间利率数据显示,民间利率从2008年10月超过60%的水平,快速下降至今年5月35%左右的水平,但6月至7月,该利率温和上升。
温州研究民间金融的人士称,8月银行放贷收紧,加上房市火爆,民间借贷利率可能继续有所上升。■
本刊记者王紫雾、霍侃、王晓璐,本刊实习记者冯哲对此文亦有贡献
进入9月,维持了整个8月慢跌加暴跌的中国股市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上证综指从9月1日的2683点再次上攻3000点大关。
8月超过预期的信贷投放数据,连同其他政策信号,再次扮演了市场指挥棒的角色。
9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9月4日,中国银监会表示,将分步实施将商业银行交叉持有次级债扣减资本的规定。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称,计划将单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
9月8日,央行货币政策系统在青岛召开了例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传出的信息仍为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特别强调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全面研究”,以免误判。央行的基本判断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变化,货币因素终究会带动物价发生顺周期变化。
尽管货币政策的表述并无显著变化,但信贷尺度的微妙调整还是对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与上半年明确的宽松基调不同,进入下半年后,货币、信贷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越发强烈。
这一点,在7月、8月的信贷数据上已有所显现。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8月,信贷新增则为4104亿元。“8月的最后一周,信贷应当又向上冲了一次,”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一抑一扬,既牵动了市场的神经,又反映了决策层的困境。
申银万国研究所乐观地认为,信贷正常化不会影响经济向好的趋势。他们测算,下半年月度信贷新增只要不低于3000亿元,加上贷款结构转换的因素,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能达到4000亿元,足以维持经济发展之需。
收缩“基本盘”
9月中旬,央行将按计划向中国银行发行450亿元定向央票,向九家股份制银行发行550亿元定向央票。
上半年信贷投放领行业之先的中行,在年中会议上并未提出规模控制的原则。不过,进入8月,该行内部对信贷投放实际已有所收缩。8月24日,该行一个沿海省份分行下发特急通知,要求将各分支行贷款规模控制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评价范围。
当月,央行一个西部大区行在召集辖内商业银行开会时了解到,这些银行都在主动进行信贷规模控制。
“高层的‘监管要求’正在明显发挥效力。年中以来,地方政府背景贷款下降得很快。”一名监管官员对《财经》记者说。
一名大型商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审批部负责人表示,7月和8月的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确实在减少,而其他行业贷款则无明显变化。他认为,下半年此类审贷条件会日趋苛刻。
具有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被业界视为上半年天量信贷的“基本盘”。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以北京地区为例,上半年,银行业近一半新增贷款投向了各类投融资平台。据监管部门初步了解,今年以来,各地政府的项目主要通过政府背景的平台公司获取贷款。全国有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其中8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工行公司部有关人士表示,有些大行的此类贷款做得比较激进,“比如呼伦贝尔这样的二线城市都抢着去做。”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授信增长快,风险隐患大”,7月中旬,监管高层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措词严厉的“监管要求”,包括严格按项目逐个进行调查、评估、审批、放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已签的,不允许执行;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运用不健全的,要坚决调整、严格限制贷款;等等。
民生银行一名正在操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员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这家平台公司拿来了当地政府的担保函,但“这些文件在审贷中已不起关键作用了,至少要拿出土地做抵押”。
对于一些储备项目的放贷情况,中行总行一名人士日前曾做过调研。他表示,由于政府平台公司的项目分段实施,下半年需要资金会比较多,但一些银行原本承诺给平台公司的授信,如今也在寻找各种理由推迟放款。“至少也要拖到明年1月。”一名银行信贷员说。
监管当局“矫正信号”的不断释放,以及来自银行内部自发的风险控制,将使9月信贷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信贷资金流向调查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了解,该行发放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央企后,这些资金并没有投向实体项目,很多都是留在手上。
“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究竟有多少资金入市,银行和监管机构一直很难查实。”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银行只能对该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向进行排查,但很多资金入市前,会先在银行之间转几道手,更多的入市资金则已经脱离了银行体系。此时,监管机构往往鞭长莫及。
一位国有大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近期已进驻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开始对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名为调查,实际上就是检查。”他透露,一些动手略早的派驻办,已经从银行拿到了相关数据和材料,而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房市是检查重心之一。
审计署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有信贷资金以其他面目进入房市,比如非房地产开发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之类,很多大型央企都廉价拿了不少地,但资金未必都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
“信贷资金入市是此次审计署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内容之一,近期已经有一些来历可疑的资金从股市闻风而逃。”一位资深银行家坦承,由于审计部门“有惩罚权力”,其检查的威慑力不言而喻。
一位大行公司部负责人称,一旦被审计署查出违规问题,将会被追究责任,所以,一般人忌惮三分。“审计署有延伸调查权,不仅可以查银行,还可以查企业,如果他们下决心,花力气,是有可能查出来的。”
至于审计手段,知情人士则表示,审计检查会部分采取“倒查”的办法,即审计署可能對部分证券公司的大额账户进行排查,进而查出资金来源。
“这个办法通常是一查一个准。”一名银行内部人士直言,在现实中,除非贷款封闭使用,银行对资金流向通常难以监控,但如果贷款资金真的被挪用,银行也难辞其咎。
不过,前述银行高管直言,审计调查和一系列自查、风险排查,正成为近期银行信贷工作的阶段性重点。他坦承,经过上半年的信贷高速增长,需要适当放慢脚步,检视一下可能的风险,加强贷后管理。他并不讳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涉了一定精力,成为银行信贷增长放缓的因素之一。
一位由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介绍说,严查信贷资金流向的消息令他们的客户颇为紧张,客户的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票据融资,经过来回倒手拿到股市上来,其中部分资金已经到期,银监会的表态加速了这部分资金流出市场。“身边做私募的朋友有不少都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位人士说。
宽货币,稳信贷
市场绷紧的神经,在9月初,随着8月信贷数字的向好逐渐松弛下来。
央行8月25日发布的《2008年年报》虽是总结2008年的情况,但实际定稿是在年中,因此被认为会透露一些下半年货币政策意图。该年报称,央行下一步要结合宏观调控需要,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则判断,下半年货币信贷的特点是“宽货币、紧信贷”。而“宽货币、紧信贷”以往一般被业界认为是货币信贷“顺周期”的主要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最近监管部门关于加强资本金监管的新规,实则是顺周期行为。
针对今年下半年开始的“不再极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生态而言,受访的货币与监管部门及银行人士认为,信贷平稳增长应是下一步的特征,而不应给外界造成“收紧信贷”的印象,即信贷将“理性回归”,不至于大幅紧缩。
《财经》记者从工、农、中、建四大行内部获得的数据显示,8月四家银行新增贷款仅1658亿元。然而,有大行高管分析指出,如果考慮到大量前期票据到期因素的话,实际新增贷款投放量达到2275亿元,本身并不低,但下半年信贷冲高的情形将很难再现。央行数据显示,8月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降幅超过7月。
促成“宽货币”主要因素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一般而言,“宽货币”主要由于外汇占款投放过多。
一位中行人士分析称,如果明年出口增加,外汇占款会增加很多,届时对货币政策的压力会更大。7月,中国外汇占款数额增加约2205亿元,环比多增778亿元,出现明显回升。
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称,虽然目前银行贷款下降了,但货币供应未必会下降,因为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提高。尽管从7月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略微上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银行间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仍为2008年年中信贷紧缩时的二分之一,说明市场的资金供给仍然比较充裕。
满足“宽货币”的另一个特点,是银行资产非贷款化倾向加剧。
一位工行人士透露,上半年北京地区信托理财产品新增3000亿元,规模约为新增贷款的六成。如果算上表外贷款融资规模,工行这两个月的新增贷款量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萎缩。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表示,由于监管层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股份制银行下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已经被严格限定,差不多只有平常一个月的规模。从6月底开始,银信合作的信托表外融资业务已成发展重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量从6月开始大幅上涨,6月、7月和8月分别为180只、135只和145只,超过前五个月发行之和,月度发行数量已经与去年同期信贷紧缩时的规模相当。
作为“宽货币”形成的第三个特点,民间借贷也已开始回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介绍,最近有机构追踪的温州地区民间利率数据显示,民间利率从2008年10月超过60%的水平,快速下降至今年5月35%左右的水平,但6月至7月,该利率温和上升。
温州研究民间金融的人士称,8月银行放贷收紧,加上房市火爆,民间借贷利率可能继续有所上升。■
本刊记者王紫雾、霍侃、王晓璐,本刊实习记者冯哲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