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有个叫米达五的人,他得到了酒神传授的法术。每件东西经他的手一摸就变成了金子。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够把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例如把铝转变成硅。怎样转变呢?化学家把质子放到一种现代化仪器粒子加速器中,这种仪器像是粒子的加速跑道,在电场作用下粒子在跑道上越跑越快,最后射到要转变的元素上,如果这些粒子击中了原子核,就会发生下述情况,不是原子核分裂了。就是粒子打进原子核内停留在里面,这两种情况都能形成新元素。
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变化!
然而,“这项艰难复杂的工作,生物却能轻松地完成,生物能将一种元素转交为另一种元素”,有些科学家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科学家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呢?这还要从两个世纪前的事情说起。
1844年,有个叫福格尔的人,将一些莴苣的种子种在一个玻璃罐中,他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含硫的物质进入玻璃罐中,用玻璃罩盖起来,浇蒸馏水,经常测定空气的含硫量。待莴苣长大以后,他把整株莴苣焙烧成灰,然后测定硫元素的含量,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含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这多余的硫是从哪里来的呢?
40多年以后,德国生物学家赫采勒重复这个实验,他不仅分析硫元素,而且还分析了钾、磷、钙、钠、镁等一些元素,他分别记录这些元素在植物生长前后的含量,然后比较这两组数据。发现有些元素含量增多有些减少,于是他得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植物有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本领。
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正确吗?法国的巴兰日教授半信半疑。他决定亲自验证一下这些实验,于是他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4年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进行实验,做了上千次分析,对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谨慎。尽最大努力来减少误差。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他不得不接受赫采勒的结论:植物确实能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
如果说前面的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科学家布兰费尔的实验结果则更有说服力。他在完全不合有镁元素的水中培育出含叶绿素的植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镁原子存在,叶绿素是不会呈绿色的。布兰费尔在无镁元素的条件下培育出的植物含叶绿素,其中的镁元素只能由其他元素转化而来。
以上都是在植物中发现的现象,在动物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1958年法国两位科学家对非洲某个地区的人进行食物成分和排泄成分调查,在长达半年的调查后,他们发现那些人的镁元素的排泄量远远超过摄入量。这超量的镁元素不可能都是来自体内贮存的镁,只能说是由其他元素转变来的。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生物怎样进行元素转变呢?这还是一个谜。法国有个叫科符兰的人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提出了一个“生物原子转换学说”:在人和其他生物的细胞质中,进行着复杂的原子核转化工作,从而使一些元素转化为另一些元素,例如氯化钠中的钠元素与水中的氢元素结合转变为镁元素,镁元素与水中的氧元素结合成钙元素,钠元素也可以转化成锂元素和氧元素。锂与镁又可以结合成磷元素……
这个假说看起来非常美妙,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众所周知,原子核内各粒子间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要想把一种元素转换成另一种元素。就必须对原子核内的粒子进行改组,还需要消耗极其巨大的能量,这项艰难的工作目前只能在原子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中进行,生物体真的具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吗?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
编辑 粱宇清
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变化!
然而,“这项艰难复杂的工作,生物却能轻松地完成,生物能将一种元素转交为另一种元素”,有些科学家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科学家会提出这样的见解呢?这还要从两个世纪前的事情说起。
1844年,有个叫福格尔的人,将一些莴苣的种子种在一个玻璃罐中,他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含硫的物质进入玻璃罐中,用玻璃罩盖起来,浇蒸馏水,经常测定空气的含硫量。待莴苣长大以后,他把整株莴苣焙烧成灰,然后测定硫元素的含量,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含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这多余的硫是从哪里来的呢?
40多年以后,德国生物学家赫采勒重复这个实验,他不仅分析硫元素,而且还分析了钾、磷、钙、钠、镁等一些元素,他分别记录这些元素在植物生长前后的含量,然后比较这两组数据。发现有些元素含量增多有些减少,于是他得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植物有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本领。
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正确吗?法国的巴兰日教授半信半疑。他决定亲自验证一下这些实验,于是他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4年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进行实验,做了上千次分析,对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谨慎。尽最大努力来减少误差。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他不得不接受赫采勒的结论:植物确实能将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
如果说前面的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科学家布兰费尔的实验结果则更有说服力。他在完全不合有镁元素的水中培育出含叶绿素的植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镁原子存在,叶绿素是不会呈绿色的。布兰费尔在无镁元素的条件下培育出的植物含叶绿素,其中的镁元素只能由其他元素转化而来。
以上都是在植物中发现的现象,在动物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1958年法国两位科学家对非洲某个地区的人进行食物成分和排泄成分调查,在长达半年的调查后,他们发现那些人的镁元素的排泄量远远超过摄入量。这超量的镁元素不可能都是来自体内贮存的镁,只能说是由其他元素转变来的。
人们不禁要问:究竟生物怎样进行元素转变呢?这还是一个谜。法国有个叫科符兰的人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提出了一个“生物原子转换学说”:在人和其他生物的细胞质中,进行着复杂的原子核转化工作,从而使一些元素转化为另一些元素,例如氯化钠中的钠元素与水中的氢元素结合转变为镁元素,镁元素与水中的氧元素结合成钙元素,钠元素也可以转化成锂元素和氧元素。锂与镁又可以结合成磷元素……
这个假说看起来非常美妙,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众所周知,原子核内各粒子间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要想把一种元素转换成另一种元素。就必须对原子核内的粒子进行改组,还需要消耗极其巨大的能量,这项艰难的工作目前只能在原子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中进行,生物体真的具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吗?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
编辑 粱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