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而作 缘情解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2002h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的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其中诗歌教学注重的是审美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分析情物、体会情语、探究情缘、再现情境、体悟情感、剖析情法这“六情”角度对诗歌鉴赏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的古诗鉴赏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鉴赏;再现情境;体悟情感;文本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来看,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命题的,它更注重对诗歌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但是许多考生没有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古诗鉴赏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缺乏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往往答非所问。
  诗歌的创作都是因情而作,其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笔者在这里对古诗鉴赏中所关联的内容及相关鉴赏常识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从分析情物、体会情语、探究情缘、再现情境、体悟情感、剖析情法这六个角度进行归纳、解析,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的古诗鉴赏、审美及探究能力。
  
  一、分析情物
  
  分析情物,即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把握其特点,领会其寓意。
  一般说来,情物,指的是诗歌中作者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所借助的具体的事物,即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意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郭、酒旗、風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对比式组合。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拼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
  3、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怨愤。
  不管是并列、对比,还是通感,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意象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
  当然,古代诗词中的某些物象,具有固定的意象或主题。如:闻雁思归(薛道衡《人日思归》中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见秋望月表思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听雨引发愁绪;写落花则伤春;见红豆表相思;写梧桐抒悲伤,如此等等。
  例1:2003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第二问,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其目的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情语
  
  体会情语,即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有三点: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却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快,有的却委婉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
  例2: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在诗人看来,这“碧山”、“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清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2.分析积极的修辞手法(该点在后面修辞手法中再做具体介绍):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求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1)评析“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前三句全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2)评析“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惜花自怜的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例3:(2003年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3)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三、体察情缘
  
  诗人创作诗歌都是缘情而作,每一首诗歌都蕴涵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体察情缘,就是要求“读者”要紧密结合诗歌鉴赏的有关注释、诗后提示、答题暗示或我们掌握的有关常识,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体察诗人创作情由(缘由),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情境
  
  情境,即指诗歌意境。“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情与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象,“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探究情境,就要求读者根据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悟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心境界,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下面就古代诗歌的类型及其体现的意境作一归类。山水诗:清新优美;田园诗:恬淡宁谧;边塞诗:慷慨悲凉;羁旅诗:伤感凄凉;咏物诗:热情奔放;咏史诗:雄浑壮阔;思乡诗:清幽孤寂;送别诗:冷清绵长;宫廷诗:缠绵忧愤;讽谕诗:沉郁激愤。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此诗约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问: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______、______的意境。
  答案:和谐、宁谧。
  
  五、体悟情感
  
  体悟情感,就是要感悟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感受诗中表现的主题思想,蕴涵的主旨寓意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起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五种:①建功报国;②忧国伤时;③思乡怀人;④生活杂感;⑤长亭送别。
  例5:(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即思乡怀人)。
  
  六、剖析情法
  
  剖析情法,就是要认真剖析诗人是如何运用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其丰富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古代诗歌中主要运用描写、抒情两类表达方式。
  (1)描写:①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②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③有以动衬静和动静结合。④有以虚写实和虚实相生。
  (2)抒情:①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是间接抒情。②有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包括情因景生、景中有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等)。③有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
  例6:(20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如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例7:(2005年全国卷)同例6。
  问:(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3.运用其他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烘托、衬托(主要指反衬)、渲染、用典、联想、想象等等。
  4.行文方面的技巧
  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有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等。
  5.构思及谋篇布局的技巧
  文章构思及谋篇布局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构思新颖、独树一帜;层层铺垫;前后照应、对比照应等方面。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境”,绝非过誉。
  总之,鉴赏诗歌不仅要求读者要从解析“六情”进行系统地解读,而且还要积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读懂、读透诗歌,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
  【作者简介】林 晔,福建省周宁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據英国大学联盟国际办公室(UUKi)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大学本科生比以往更多地把出国学习作为完成学业的一部分,该比率已从2014-2015学年的7.2%上升到2016-2017学年的7.8%。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爱尔兰学生的出国率最高(13.2%),其次是苏格兰(11.6%)、威尔士(9.7%)、英格兰(7.2%)。从专业分布来看,语言专业学生的出国率最高(33.9%), 其次为综合学科(3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9年起,北爱尔兰所有家长或监护人都可以在网络系统上为孩子提交学前或小学入学申请。新的网络系统取代了过去基于纸质材料的系统,父母或监护人必须通过网站注册才能申请,学生的录取结果将通过邮件形式向申请人反馈。  据悉,新系统已于2019年1月1日上线,用户可以通过英国教育管理局网站申请,截至2019年1月2日下午3点,在该网站上进行注册申请的人数已达7000余人,最终
毫无疑问,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11世纪的巴黎和博洛尼亚、13世纪的马里,继而到16世纪的马塞诸塞州和弗吉尼亚州。是不是今日大学面临的危机只是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机构发展进程中的小波折呢?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虽然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机构的大学,可能会在人类的努力下继续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下一个千年,而作为现代研究机构的大学,其历史不足百年,更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的产物。  我们讨论的大学不是哈佛大学或
【摘要】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关键词】文人;入世;出世;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与道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人生道路上,在两难选择的十字
一、中国为加入《华盛顿协议》  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得到了国际认可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吴岩主任,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作的亲历者,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的过程?  吴岩:2016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大会,全票通过了我国的转正申请,接纳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
【摘要】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无米下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强调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重视感受;深入生活;捕捉信息;独立思考;掌握方法    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 
据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官网2019年4月23日消息,美国学习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LPI)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学校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分别为积极的学校氛围、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社会情感发展、综合的学校支持系统。同时,LPI针对上述四个要素分别阐明了其重要性及落实措施。  第一,建设支持性的环境,在教师、学生、家庭之间建立稳定关系。建立在稳定关系基础上的积
【摘要】新课堂教学行为须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学会了飞,就得飞起来。在行动中实践教育,学会开放视野和敏銳捕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反思 理念    近来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内容上精彩纷呈,风格方面个性迥异,理
【摘要】語文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其考查形式灵活多样,被称为“高考试验田”。分析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语用题的题目特点,把握其命题趋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广大考生提供彻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文性 生活化 社会热点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头戏,前三题以客观的选择形式出现,后二到三题一般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极大开放性,所选语料新鲜,时效性强
【摘要】本文从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及明确要求,正确处理两个方面谈论对《读本》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整体感知;文化积累;比较阅读    现行《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阅读《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