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特别是过程性目标呢?笔者曾听过一节初二数学《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课,上课教师的细节化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一个“绿色奥运小志愿者”帮助跳水评委计算男子跳水三米板比赛最后得分的情境(不考虑动作难度)。10名评委为中国选手何冲和俄罗斯老将萨乌丁打的分数如下表。
教师简化了跳水比赛的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算出总分除以评委人数8就行了。教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故意没有说跳水评分规则,而且在评委给出的数据上做了“特殊处理”,让学生更易发现问题。
师:我们先来算他们的最后得分,看看谁的成绩更好。
学生开始动手计算,大部分学生直接算10个分数平均分。这时,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开始嘀嘀咕咕,跟着争论起来。教师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正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几个人认为是萨乌丁的成绩好,大部分的学生则认为何冲的成绩更好。小家伙们正在唇枪舌战呢!看到教师到来,他们都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教师。
师:A同学认为萨乌丁的成绩好。
教师扔出的“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下面一片哗然。
生B:我们的跳水怎~,--/-能会输给老外呢!
师:奥运会可是凭实力说话的,不能感情用事!
生B:我没有感情用事,我可是用数据来说话的!萨鸟丁的平均分是9.35,而何冲的成绩是9.4,怎么可能是萨鸟丁好呢?
下面有学生附和。其余学生则争辩开来。
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给予回答。
师(向A生):请你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你会认为萨乌丁的成绩好呢?
生A:我也知道萨鸟丁的平均分是9.35,何冲的成绩是9.4。但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却可以发现,除第四和第十位评委为何冲打的分数高于萨乌丁外,其余评委为何冲打的分数均低于或等于萨鸟丁,也就是说十位评委中有八位认为萨乌丁跳得更好,显然有些同学认为何冲的成绩更好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思考,几秒过后下面顿时一片掌声。
教师随后播放了奥运会男子跳,水三米板选拔赛的录像片断。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吗?
生c: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可以使得一名或两名评委的个人意愿不致影响参赛运动员的总成绩,使得比赛更公平更公正。
听着这些表达如此严谨的见解,教师非常激动,学生也听得特别认真。
教学反思
1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主动建构的过程,以上活动的细节化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教师从一开始故意对评委打出的分数做“特殊处理”,到有意未告知学生评分规则就直接让学生计算,从在学生求助的眼光下故意扔出的“重磅炸弹”,到最后学生争论时教师的“置之不理”,这些都是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争辩搭好“脚手架”而特设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化的处理,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向更高的任务跨越,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与人争辩中自然而然地初步理解和掌握数据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实现知识性、技能性目标。
2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还原成现实生活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细节设计让学生在朴素的生活情境中品味数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在学数学时就能发挥自身巨大的能量。
3 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的生命力也在于充分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而结果只是一系列思考后的呈现方式。倘若我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将失去更多参与、经历、体验的机会。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各个环节,关心他们的变化与发展,鼓励、激励、帮助他们,而且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机会与氛围,真正成为他们前进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4 教师要把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制造的“意外”中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师合理的“留白”中展现自我解疑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开放型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使学生产生新的兴奋点。整个课堂呈现出真正的活力。
我坚信,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一个“绿色奥运小志愿者”帮助跳水评委计算男子跳水三米板比赛最后得分的情境(不考虑动作难度)。10名评委为中国选手何冲和俄罗斯老将萨乌丁打的分数如下表。
教师简化了跳水比赛的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算出总分除以评委人数8就行了。教师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故意没有说跳水评分规则,而且在评委给出的数据上做了“特殊处理”,让学生更易发现问题。
师:我们先来算他们的最后得分,看看谁的成绩更好。
学生开始动手计算,大部分学生直接算10个分数平均分。这时,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开始嘀嘀咕咕,跟着争论起来。教师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正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几个人认为是萨乌丁的成绩好,大部分的学生则认为何冲的成绩更好。小家伙们正在唇枪舌战呢!看到教师到来,他们都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教师。
师:A同学认为萨乌丁的成绩好。
教师扔出的“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下面一片哗然。
生B:我们的跳水怎~,--/-能会输给老外呢!
师:奥运会可是凭实力说话的,不能感情用事!
生B:我没有感情用事,我可是用数据来说话的!萨鸟丁的平均分是9.35,而何冲的成绩是9.4,怎么可能是萨鸟丁好呢?
下面有学生附和。其余学生则争辩开来。
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刻给予回答。
师(向A生):请你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你会认为萨乌丁的成绩好呢?
生A:我也知道萨鸟丁的平均分是9.35,何冲的成绩是9.4。但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却可以发现,除第四和第十位评委为何冲打的分数高于萨乌丁外,其余评委为何冲打的分数均低于或等于萨鸟丁,也就是说十位评委中有八位认为萨乌丁跳得更好,显然有些同学认为何冲的成绩更好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思考,几秒过后下面顿时一片掌声。
教师随后播放了奥运会男子跳,水三米板选拔赛的录像片断。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吗?
生c: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可以使得一名或两名评委的个人意愿不致影响参赛运动员的总成绩,使得比赛更公平更公正。
听着这些表达如此严谨的见解,教师非常激动,学生也听得特别认真。
教学反思
1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主动建构的过程,以上活动的细节化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教师从一开始故意对评委打出的分数做“特殊处理”,到有意未告知学生评分规则就直接让学生计算,从在学生求助的眼光下故意扔出的“重磅炸弹”,到最后学生争论时教师的“置之不理”,这些都是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争辩搭好“脚手架”而特设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化的处理,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向更高的任务跨越,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与人争辩中自然而然地初步理解和掌握数据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实现知识性、技能性目标。
2 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还原成现实生活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细节设计让学生在朴素的生活情境中品味数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在学数学时就能发挥自身巨大的能量。
3 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的生命力也在于充分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而结果只是一系列思考后的呈现方式。倘若我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将失去更多参与、经历、体验的机会。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各个环节,关心他们的变化与发展,鼓励、激励、帮助他们,而且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机会与氛围,真正成为他们前进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4 教师要把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制造的“意外”中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师合理的“留白”中展现自我解疑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开放型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使学生产生新的兴奋点。整个课堂呈现出真正的活力。
我坚信,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