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我们数学学科来讲也是如此,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已成为很多一线教师们所研究的方向之一。因此,本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出发,分析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改进教学之策略,为优化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41-01
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课堂改革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变化,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即课堂的效率和效益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小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虽然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材中只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平时教学课堂要转化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思考的空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比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中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折纸三角形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再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们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参与性相当高。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而且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四、利用数学精彩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交流互动,发现精彩细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互动中的细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补充,更加便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在周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周长的学习公式总是记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利用学习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图形的周长。部分学生在图形制作的过程中用尺子将制作图形的绳子进行测量,然后再制作图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细节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什么会先量绳子?”学生回答“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师将这个细节扩大并利用在周长教学中,使学生将抽象的周长计算方便变得更加具体。
(二)利用学习偏差,生成精彩细节
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想法不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其学习内容出现偏差,影响了教学结果及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但是教学效果提升却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教学细节。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想法,将学习偏差内容进行转换与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学习偏差。其次,教师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题,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潘娟.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小学教学研究》2016.
[2]曾修亮.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读与写:上,下旬》201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241-01
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课堂改革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变化,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即课堂的效率和效益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小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虽然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材中只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平时教学课堂要转化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思考的空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比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中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折纸三角形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再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们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参与性相当高。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而且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四、利用数学精彩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交流互动,发现精彩细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互动中的细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补充,更加便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在周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周长的学习公式总是记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利用学习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图形的周长。部分学生在图形制作的过程中用尺子将制作图形的绳子进行测量,然后再制作图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细节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什么会先量绳子?”学生回答“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师将这个细节扩大并利用在周长教学中,使学生将抽象的周长计算方便变得更加具体。
(二)利用学习偏差,生成精彩细节
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想法不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其学习内容出现偏差,影响了教学结果及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但是教学效果提升却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教学细节。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想法,将学习偏差内容进行转换与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学习偏差。其次,教师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题,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潘娟.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小学教学研究》2016.
[2]曾修亮.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读与写:上,下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