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1]科学记录是区别于简单活动与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实验需要有效的科学记录才能长久持续开展下去,一个有效的科学记录,可以完整的体现学生的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科学记录并没有在平常的教学中被我们重视到位,一些老师把科学记录当作一种摆设,学生对科学记录也缺乏兴趣。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录,完善自己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记录探究活动科学素养延续与扩展
科学课程标准多次指出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等)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为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等。”[2]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提出不同的记录要求。这充分体现了记录在科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课学会做记录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科学记录存在的问题
1、我要做实验,我不想记录。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的。在小组分工时,学生最不愿意当记录员了,因为记录一点儿都不有趣,只能看,不能去做。
2、有的科学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使学生对记录失去了兴趣。
3、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学生没有耐心
在科学课上,有许多观察内容是长时间连续不断的,比如蚕的一生、观察凤仙花、一个月的天气记录等。学生一开始兴趣盎然,但记录却不能及时跟上,甚至一片空白。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多数学生都说:“我忘记了”、“每天记录,坚持不住”。小学生的兴趣是不能持久的。
4、有的学生认为记录没有什么用。
二、优化科学记录,有效的记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1、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记录很重要。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接触的数据也越来越多,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区别不同的数据,选择有效的数据为自己所用。有时数据不可靠,有时可能不真实,那么学会甄别数据比简单地学会测量和记录一个数据要重要的多。如教科版三上《蜗牛》这一课,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部位测量蜗牛的大小。有的学生测蜗牛身体长度,有的测壳的高度……面对学生采集的不同数据,究竟谁的正确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认为蜗牛柔软的身体变化不定,结果难以确定,不能作为蜗牛大小的依据,而蜗牛壳的高度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测量,是区别蜗牛大小的一个很好的标准。有效的数据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对数据记录有效意识,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更加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记录很重要。
2、简化记录单和记录语言,让记录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有趣味,让学生乐于做记录。
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记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更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我们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话、不完整的句子、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形式,绝对不要强调千篇一律,不要让孩子们过多的使用文字。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书写抱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如果我们在记录中,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一种既简单又可通用性的记录单。在记录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炼、严谨的语言来描述,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可以用图画或符号代替。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让记录真正有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赏识记录,让记录更吸引人
每个人在心底总希望被人赞赏,即使他是班中最文静的学生。科学记录是学生集合自己或小组同学力量获得的“科学成果”,饱含着学生们的自信、希望与好奇。因此,我们要珍惜并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要认真批改学生的记录,对学生的记录单尽可能进行评价和展示,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经历这种学习的过程。此外,还要让他们注意收集自己的记录,以后再次拿出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前后的差别真的非常大。或许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赏的眼神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并乐于记录。
5、坚持记录,让记录更具持久性
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小孩子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在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刚刚开始实验观察时往往都是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不能把观察记录进行到底。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力度,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让大家能坚持记录,我常在班级中进行一些激励活动,例如分阶段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进行阶段评奖。通过各种激励,变着花样引导学生坚持记录,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孩子们的毅力,使他们在艰苦细致的观察研究活动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科学课的教育目的呢。 6、将科学记录纳入评价机制。
科学记录不仅是学生观察实验时的记录,也是他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痕迹。科学探究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探究过程。学生是否会观察,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能否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等等,我们都能从学生的科学记录中得到反馈。同时,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因此,我们期末对学生的科学成绩评定,不能以一次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优良。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平时的记录情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这种形成性评价不仅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更是对小学科学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对有效科学记录的后续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有效的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除此之外,课后的延伸和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以此为起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更多的研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更好的延续和扩展。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3]科学课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因此让我们重视科学记录,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优化记录,使科学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记录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教学论》袁运开蔡铁权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阮翔:《小学科学影响观察活动实效性的原因及对策》,科学课在线网。
【关键词】有效记录探究活动科学素养延续与扩展
科学课程标准多次指出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尺、测力计……等)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为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等。”[2]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提出不同的记录要求。这充分体现了记录在科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课学会做记录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科学记录存在的问题
1、我要做实验,我不想记录。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的。在小组分工时,学生最不愿意当记录员了,因为记录一点儿都不有趣,只能看,不能去做。
2、有的科学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使学生对记录失去了兴趣。
3、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学生没有耐心
在科学课上,有许多观察内容是长时间连续不断的,比如蚕的一生、观察凤仙花、一个月的天气记录等。学生一开始兴趣盎然,但记录却不能及时跟上,甚至一片空白。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多数学生都说:“我忘记了”、“每天记录,坚持不住”。小学生的兴趣是不能持久的。
4、有的学生认为记录没有什么用。
二、优化科学记录,有效的记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1、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记录很重要。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学生接触的数据也越来越多,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区别不同的数据,选择有效的数据为自己所用。有时数据不可靠,有时可能不真实,那么学会甄别数据比简单地学会测量和记录一个数据要重要的多。如教科版三上《蜗牛》这一课,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部位测量蜗牛的大小。有的学生测蜗牛身体长度,有的测壳的高度……面对学生采集的不同数据,究竟谁的正确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认为蜗牛柔软的身体变化不定,结果难以确定,不能作为蜗牛大小的依据,而蜗牛壳的高度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也比较容易测量,是区别蜗牛大小的一个很好的标准。有效的数据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对数据记录有效意识,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更加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记录很重要。
2、简化记录单和记录语言,让记录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有趣味,让学生乐于做记录。
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记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更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我们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话、不完整的句子、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形式,绝对不要强调千篇一律,不要让孩子们过多的使用文字。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书写抱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如果我们在记录中,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一种既简单又可通用性的记录单。在记录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炼、严谨的语言来描述,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可以用图画或符号代替。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让记录真正有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赏识记录,让记录更吸引人
每个人在心底总希望被人赞赏,即使他是班中最文静的学生。科学记录是学生集合自己或小组同学力量获得的“科学成果”,饱含着学生们的自信、希望与好奇。因此,我们要珍惜并重视学生的科学记录,要认真批改学生的记录,对学生的记录单尽可能进行评价和展示,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经历这种学习的过程。此外,还要让他们注意收集自己的记录,以后再次拿出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前后的差别真的非常大。或许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赞赏的眼神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并乐于记录。
5、坚持记录,让记录更具持久性
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小孩子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在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刚刚开始实验观察时往往都是兴趣盎然,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不能把观察记录进行到底。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力度,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让大家能坚持记录,我常在班级中进行一些激励活动,例如分阶段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进行阶段评奖。通过各种激励,变着花样引导学生坚持记录,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孩子们的毅力,使他们在艰苦细致的观察研究活动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科学课的教育目的呢。 6、将科学记录纳入评价机制。
科学记录不仅是学生观察实验时的记录,也是他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痕迹。科学探究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探究过程。学生是否会观察,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能否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等等,我们都能从学生的科学记录中得到反馈。同时,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因此,我们期末对学生的科学成绩评定,不能以一次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优良。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平时的记录情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这种形成性评价不仅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更是对小学科学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对有效科学记录的后续思考。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有效的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除此之外,课后的延伸和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以此为起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更多的研究活动,使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更好的延续和扩展。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3]科学课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因此让我们重视科学记录,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优化记录,使科学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记录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课程教学论》袁运开蔡铁权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阮翔:《小学科学影响观察活动实效性的原因及对策》,科学课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