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发布,两者都要求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补充教材内容。因此,文章立足于成都学子的发展,通过挖掘成都优秀文化资源,从两个方面入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传承成都文化基因:一是在《文化生活》的课堂上感知成都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素养,二是在课外落实成都文化实践,实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自信;以文化人
1 原因分析
原因一,政策上要求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课程资源。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与《文化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3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这说明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保持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文化生活》中,运用乡土的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过去的了解,增强对家乡未来发展的信心,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因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要求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课程资源。《文化生活》教材面向全国的学生,教材的内容缺乏灵活性,但是全国各地的文化风俗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学生发展的状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补充。
原因三,运用成都文化资源于课堂当中,有利于增强成都学子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分析《文化生活》的教材框架体系,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对本地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学生的人文情怀,润物无声的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
2 认识成都文化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古人云:“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两千多年来,成都的城名未改,城址不变,在时间长河的积淀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蜀文明,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因其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和长江上游,成都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总的来说,成都文化具有“汇百流、善吸收、富创新、勇进取”的显著特色。
2.1汇聚名流人士
第一,成都是一座名家云集的城市,来到成都的诗人、画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成都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成为成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比如,张籍作《成都曲》詩: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咏成都锦江的景色。郑谷作《蜀中赏海棠》诗: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赞美浣花溪的海棠花。除此之外,白居易、刘禹锡、陆龟蒙、李商隐……一大批著名的诗人都曾在成都待过,由此形成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在五代十国时期,成都地区更是形成了婉约的“花间词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善于吸收精髓
第二,成都是一座善于吸收学习的城市,全国各地的技艺、绘画、川剧、川菜汇聚成都,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形成成都独有的文化品格。以川剧为例,受到清朝移民政策的影响,川剧是在陕西、甘肃、安徽、苏州、江西的戏曲的唱腔基础上,结合四川方言形成的戏剧。语言亲切、幽默、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仅受到成都人民的喜欢,在海内外也享有盛名,获得“蜀戏冠天下”的称号。
2.3极具首创精神
第三,成都是一座富有创造力,具有首创精神的城市。成都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次”,诸如,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首创;成都首创全国地方官学,办学地址两千多年来也从未更改;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纸币的诞生地。不仅如此,成都从古至今还是一个极具革命精神的城市。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起义发动农民起义,第一次提出“均平富”的主张;1911年,为了抵制清政府收回川汉铁路的路权,成都人民发起保路斗争,引起全川人民一道起义,这沉重的打击的清政府的统治,成为后来武昌起义的前奏序曲,被孙中山誉为:辛亥革命“第一功”。
在人才荟萃的成都,人民群众善于在此交流、吸收、借鉴、创造出属于成都人民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用于必修三《文化生活》的课程资源较多,可以根据《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总之,传承成都文化的血脉,就要精选成都文化资源。用成都文化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探究成都文化资源的融合策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将成都文化资源巧妙的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思索在教学内容的哪一模块适合用本土的文化资源。现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展现成都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3.1融于教学情境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共涉及三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性质。这一框题的重点是文化影响人的表现,难点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看似简单,深入浅出的讲懂弄通则不容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举“湖广填四川”的事例,在网上收集“湖广填四川”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来进行情境导入。通过展示资料,介绍四川人口形成的过程,说明现代社会的成都人原籍都是外省人,通过移民政策迁入四川,定居成都,那么,不同地方的人带来了当地的语言、美食、风俗,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成都文化,比如:热爱美食,生活闲适、开放包容。在百年后的成都人身上,仍然保持着这一特色,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成都人见面习惯问候:“你吃饭了吗?”。在面对今天新一轮的落户成都政策,成都人民对于外来人员总是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表现在“乡音难改”:清朝以来的湖广移民后代,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客家话。好的教学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融于教学案例
由于《文化生活》的教材统一面向全国学生,教材案例缺乏针对性,再加上教材的内容受到一定的人力物力的限制,教材案例的更换缺乏时效性。为了解决教材案例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的弊端,体现《文化生活》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融入了地方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增加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补充教学内容。在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讲到了“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可以以文翁在成都兴办第一所地方官学为例,讲清楚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三条途径。总之,小到朋友之间的聚会,大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的传播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地郡守。任职期间,文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大都江堰的灌溉系统,浇灌更多的良田。二是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文翁一边在成都修建学宫,一边在蜀地选出十多名聪敏的人去太学学习。这些人在学习期间,一方面可以把蜀地的茶、布匹、刀带进京城,另一方面,蜀地学子可以学习经书、政令法规。学成归来之后,文翁对这些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去教化蜀地百姓。
3.3融于情感升华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在教学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民族精神”,讲到“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时,在课堂的升华部分,除了可以举出近代以来,中国无数能人志士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更可以回归到本土,例举近代成都发生的革命运动,参加过的革命运动的英勇人士。如,车耀先在成都以经营餐馆为掩护,在成都进行革命斗争,写下“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壮丽诗篇。王右木,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又在成都创建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委会、成立成都劳工联合会、建立中共成都支部任书记,带领成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一腔热血换得古城新生。彭家珍,现在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日本考察期间,秘密地积极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运动中,为了给革命运动扫亲障碍,亲身炸死反革命首脑良弼,孙中山评价他的历史功绩为—— “我老彭收功弹丸”。
车耀先、王右木、彭家珍等人为成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共享,有的学生可能熟悉,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在课堂上例举这些革命烈士的壮举,除了让学生知晓他们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不断的攻坚克难,脱贫致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4 落实成都文化实践,传承成都文化基因
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介绍成都文化资源,感受成都文化的氛围,更要积极组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对成都文化资源的认知,体验成都文化的奥秘与精髓。
4.1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恰逢“五四”运动百年,教师可以利用党团活动日,带领学生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比如,成都市烈士陵园、成都战役烈士陵园、杨升庵祠及桂湖、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王右木纪念馆等等。在参观之前对英雄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参观完教育实践基地之后,组织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感悟和想法,形成对英雄事迹的完整认识。在文化的熏陶中,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人生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自己的梦而奋斗。
4.2游览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象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就成都而言,可以游览的文化遗产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金沙遗址、四川熊猫栖息地。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效果着想,可以采取分组抱团的方式进行,在游览这些文化遗产之前,每个小组自行收集文化遗产的背景资料,在游览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结合收集的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大自然的雄伟魄力,尤其是在游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参观,一边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教材内容的哪些知识相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4.3组织校园版的“闻香识成都②”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生书本知识,更想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为了达到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快乐,学校可以抓住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契机,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当中,组织开展“闻香识成都”的美食活动,通过塑造“美食+文化”的成都味道名片,突显成都美食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成都火锅蕴藏着开放、包容、创新的成都精神。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成都的中学进行短期的交流,那么,在参观交流期间,除了欣赏成都的景观之外,成都的地道美食也纳入交流范围当中。因此,成都的学生可以带领留学生共同制作成都的佳肴,感受“一菜一味,百菜百格”的川菜风华,让美食充满人情味,让文化自信在品尝美食中得以彰显。
5 结束语
长期以来,受教材的限制,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新教师们最担心的事情是就文化讲文化,说远方的文化、高大上的文化,而忽視身边的家乡的接地气的文化。文章从认识成都文化资源和注重成都文化资源实践两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成都文化资源的精髓,感悟成都文化精神,树立学生开放包容的精神,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精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成都市人民政府.认识成都[EB/OL].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rscd/lswh.shtml.
[3]成都文明网.成都:2300年未改名的城市[EB/OL].http://cd.wenming.cn/lsmc/201101/t20110106_655.shtml.
注释:
[1]新华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成都市人民政府. 闻香识成都 美食打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菜单[EB/OL].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qyfw/2018-01/08/content_3c8a6d7fce1a4678884a408a0017fceb.shtml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自信;以文化人
1 原因分析
原因一,政策上要求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课程资源。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与《文化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3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这说明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保持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文化生活》中,运用乡土的文化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过去的了解,增强对家乡未来发展的信心,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因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要求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活》课程资源。《文化生活》教材面向全国的学生,教材的内容缺乏灵活性,但是全国各地的文化风俗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学生发展的状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补充。
原因三,运用成都文化资源于课堂当中,有利于增强成都学子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分析《文化生活》的教材框架体系,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对本地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的学生的人文情怀,润物无声的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
2 认识成都文化资源,充实教材内容
古人云:“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两千多年来,成都的城名未改,城址不变,在时间长河的积淀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蜀文明,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因其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和长江上游,成都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总的来说,成都文化具有“汇百流、善吸收、富创新、勇进取”的显著特色。
2.1汇聚名流人士
第一,成都是一座名家云集的城市,来到成都的诗人、画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为成都留下了壮丽的诗篇,成为成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比如,张籍作《成都曲》詩: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咏成都锦江的景色。郑谷作《蜀中赏海棠》诗: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赞美浣花溪的海棠花。除此之外,白居易、刘禹锡、陆龟蒙、李商隐……一大批著名的诗人都曾在成都待过,由此形成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说法,在五代十国时期,成都地区更是形成了婉约的“花间词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善于吸收精髓
第二,成都是一座善于吸收学习的城市,全国各地的技艺、绘画、川剧、川菜汇聚成都,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形成成都独有的文化品格。以川剧为例,受到清朝移民政策的影响,川剧是在陕西、甘肃、安徽、苏州、江西的戏曲的唱腔基础上,结合四川方言形成的戏剧。语言亲切、幽默、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仅受到成都人民的喜欢,在海内外也享有盛名,获得“蜀戏冠天下”的称号。
2.3极具首创精神
第三,成都是一座富有创造力,具有首创精神的城市。成都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次”,诸如,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首创;成都首创全国地方官学,办学地址两千多年来也从未更改;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纸币的诞生地。不仅如此,成都从古至今还是一个极具革命精神的城市。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起义发动农民起义,第一次提出“均平富”的主张;1911年,为了抵制清政府收回川汉铁路的路权,成都人民发起保路斗争,引起全川人民一道起义,这沉重的打击的清政府的统治,成为后来武昌起义的前奏序曲,被孙中山誉为:辛亥革命“第一功”。
在人才荟萃的成都,人民群众善于在此交流、吸收、借鉴、创造出属于成都人民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用于必修三《文化生活》的课程资源较多,可以根据《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总之,传承成都文化的血脉,就要精选成都文化资源。用成都文化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探究成都文化资源的融合策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将成都文化资源巧妙的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思索在教学内容的哪一模块适合用本土的文化资源。现以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展现成都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3.1融于教学情境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共涉及三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性质。这一框题的重点是文化影响人的表现,难点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这一知识点看似简单,深入浅出的讲懂弄通则不容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举“湖广填四川”的事例,在网上收集“湖广填四川”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来进行情境导入。通过展示资料,介绍四川人口形成的过程,说明现代社会的成都人原籍都是外省人,通过移民政策迁入四川,定居成都,那么,不同地方的人带来了当地的语言、美食、风俗,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成都文化,比如:热爱美食,生活闲适、开放包容。在百年后的成都人身上,仍然保持着这一特色,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成都人见面习惯问候:“你吃饭了吗?”。在面对今天新一轮的落户成都政策,成都人民对于外来人员总是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表现在“乡音难改”:清朝以来的湖广移民后代,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客家话。好的教学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融于教学案例
由于《文化生活》的教材统一面向全国学生,教材案例缺乏针对性,再加上教材的内容受到一定的人力物力的限制,教材案例的更换缺乏时效性。为了解决教材案例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的弊端,体现《文化生活》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融入了地方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增加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补充教学内容。在学习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讲到了“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可以以文翁在成都兴办第一所地方官学为例,讲清楚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三条途径。总之,小到朋友之间的聚会,大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的传播就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地郡守。任职期间,文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大都江堰的灌溉系统,浇灌更多的良田。二是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文翁一边在成都修建学宫,一边在蜀地选出十多名聪敏的人去太学学习。这些人在学习期间,一方面可以把蜀地的茶、布匹、刀带进京城,另一方面,蜀地学子可以学习经书、政令法规。学成归来之后,文翁对这些人委以重任,让他们去教化蜀地百姓。
3.3融于情感升华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在教学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民族精神”,讲到“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时,在课堂的升华部分,除了可以举出近代以来,中国无数能人志士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更可以回归到本土,例举近代成都发生的革命运动,参加过的革命运动的英勇人士。如,车耀先在成都以经营餐馆为掩护,在成都进行革命斗争,写下“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壮丽诗篇。王右木,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后又在成都创建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委会、成立成都劳工联合会、建立中共成都支部任书记,带领成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一腔热血换得古城新生。彭家珍,现在为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日本考察期间,秘密地积极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运动中,为了给革命运动扫亲障碍,亲身炸死反革命首脑良弼,孙中山评价他的历史功绩为—— “我老彭收功弹丸”。
车耀先、王右木、彭家珍等人为成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共享,有的学生可能熟悉,有的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在课堂上例举这些革命烈士的壮举,除了让学生知晓他们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不断的攻坚克难,脱贫致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4 落实成都文化实践,传承成都文化基因
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介绍成都文化资源,感受成都文化的氛围,更要积极组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对成都文化资源的认知,体验成都文化的奥秘与精髓。
4.1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恰逢“五四”运动百年,教师可以利用党团活动日,带领学生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比如,成都市烈士陵园、成都战役烈士陵园、杨升庵祠及桂湖、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王右木纪念馆等等。在参观之前对英雄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参观完教育实践基地之后,组织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感悟和想法,形成对英雄事迹的完整认识。在文化的熏陶中,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人生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自己的梦而奋斗。
4.2游览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象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就成都而言,可以游览的文化遗产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山、金沙遗址、四川熊猫栖息地。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效果着想,可以采取分组抱团的方式进行,在游览这些文化遗产之前,每个小组自行收集文化遗产的背景资料,在游览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结合收集的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大自然的雄伟魄力,尤其是在游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参观,一边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教材内容的哪些知识相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4.3组织校园版的“闻香识成都②”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个矛盾,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生书本知识,更想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为了达到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快乐,学校可以抓住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契机,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当中,组织开展“闻香识成都”的美食活动,通过塑造“美食+文化”的成都味道名片,突显成都美食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成都火锅蕴藏着开放、包容、创新的成都精神。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成都的中学进行短期的交流,那么,在参观交流期间,除了欣赏成都的景观之外,成都的地道美食也纳入交流范围当中。因此,成都的学生可以带领留学生共同制作成都的佳肴,感受“一菜一味,百菜百格”的川菜风华,让美食充满人情味,让文化自信在品尝美食中得以彰显。
5 结束语
长期以来,受教材的限制,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新教师们最担心的事情是就文化讲文化,说远方的文化、高大上的文化,而忽視身边的家乡的接地气的文化。文章从认识成都文化资源和注重成都文化资源实践两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成都文化资源的精髓,感悟成都文化精神,树立学生开放包容的精神,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精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成都市人民政府.认识成都[EB/OL].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rscd/lswh.shtml.
[3]成都文明网.成都:2300年未改名的城市[EB/OL].http://cd.wenming.cn/lsmc/201101/t20110106_655.shtml.
注释:
[1]新华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成都市人民政府. 闻香识成都 美食打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菜单[EB/OL].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qyfw/2018-01/08/content_3c8a6d7fce1a4678884a408a0017fce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