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从短期来看,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决定着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是否能够读得懂教材、看得懂题目;而从更长远的角度,学生今后必然要走上社会,那时不会再有教师每天督促他们、提醒他们,他们只能依靠自主学习来继续增强自身能力。而阅读能力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这个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会把阅读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本文即从创新教学形式、丰富阅读内容和组织合作阅读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明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策略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题,导致在一些小学生眼中阅读是一件比较枯燥无聊的事情,学生缺乏对阅读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教师要求阅读时,才草草地读一遍课文。至于从阅读中得到了多少收获,其实是十分可疑的。教师教学策略方法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出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先想办法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辅以其他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策略方法,以更好地实现帮助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上文已经提到,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方法存在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果只是让他们对着教材读课文,显然很难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勇于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更多地考虑当代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教学形式上的突破创新。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以把学生带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阅读。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借景抒情的课文。虽然当代小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他们本质上的人生经历仍然不够丰富,很多景色都没有亲眼见到过。在阅读的时候,他们就很难从课文生发出丰富且充实的想象,缺少一种“实感”。所以在阅读这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描写景色类似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这个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很美。再继续提问:那美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最后教师再说:大家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个景色的,与大家的感受像不像?学生阅读时就会带有较强的主动性了。
二、丰富阅读内容,提升学生收获感
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与阅读对象信息的丰富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的阅读收获较为有限,影响到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这里并不是说教材选择的课文不合适,恰恰相反,这些课文都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有较为丰富内涵的,很多还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课文的内涵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学生自己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与阅读对象有关的内容作为补充,让学生能读出更多的东西、产生更多的感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收获感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比如非常贫穷的人在精神和道德上却是“富裕”的。小学生容易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但他们并不了解写作背景如沙皇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头脑中会有很多疑问,限制了他们阅读感情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简要介绍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学生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而强烈了。
三、组织合作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篇内容时,产生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文学作品和小学生心理性格两方面特征的结合所决定的。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涵越丰富,解读的角度越多;而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其解读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通过阅读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那样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是又不要让学生变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个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组织合作阅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而作为小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带有哲思的课文时产生的阅读感受可能大相径庭。有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年龄还小,有的是时间,不认同作者的感叹;而有的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产生过类似的感受,于是与作者产生了较多的感情共鸣。在合作阅读中,不同观点的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发,个性不会受到压制;同时也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大家的阅读效果都会得到增强。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只是重视阅读教学、单纯加强教学力度,还要努力创新教学策略方法,让学生沉浸到阅读情境中去,受到心灵的熏陶。相信只要广大同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研究实践,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
[2]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明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策略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题,导致在一些小学生眼中阅读是一件比较枯燥无聊的事情,学生缺乏对阅读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教师要求阅读时,才草草地读一遍课文。至于从阅读中得到了多少收获,其实是十分可疑的。教师教学策略方法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出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先想办法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辅以其他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策略方法,以更好地实现帮助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上文已经提到,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方法存在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过于单一、陈旧,缺少变化。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果只是让他们对着教材读课文,显然很难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勇于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更多地考虑当代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教学形式上的突破创新。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以把学生带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阅读。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借景抒情的课文。虽然当代小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他们本质上的人生经历仍然不够丰富,很多景色都没有亲眼见到过。在阅读的时候,他们就很难从课文生发出丰富且充实的想象,缺少一种“实感”。所以在阅读这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描写景色类似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这个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很美。再继续提问:那美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最后教师再说:大家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个景色的,与大家的感受像不像?学生阅读时就会带有较强的主动性了。
二、丰富阅读内容,提升学生收获感
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与阅读对象信息的丰富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的阅读收获较为有限,影响到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这里并不是说教材选择的课文不合适,恰恰相反,这些课文都是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有较为丰富内涵的,很多还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课文的内涵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学生自己很难发现。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与阅读对象有关的内容作为补充,让学生能读出更多的东西、产生更多的感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收获感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较为复杂的,比如非常贫穷的人在精神和道德上却是“富裕”的。小学生容易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但他们并不了解写作背景如沙皇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头脑中会有很多疑问,限制了他们阅读感情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简要介绍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学生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而强烈了。
三、组织合作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
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篇内容时,产生的感受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文学作品和小学生心理性格两方面特征的结合所决定的。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涵越丰富,解读的角度越多;而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其解读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学生通过阅读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那样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是又不要让学生变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个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组织合作阅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课文《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而作为小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带有哲思的课文时产生的阅读感受可能大相径庭。有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年龄还小,有的是时间,不认同作者的感叹;而有的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产生过类似的感受,于是与作者产生了较多的感情共鸣。在合作阅读中,不同观点的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发,个性不会受到压制;同时也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大家的阅读效果都会得到增强。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只是重视阅读教学、单纯加强教学力度,还要努力创新教学策略方法,让学生沉浸到阅读情境中去,受到心灵的熏陶。相信只要广大同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研究实践,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
[2]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