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逐步推进,金融危机、甲型HIN1流感的不利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四种毕业生成为了就业的难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新的就业环境下,通过对就业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的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1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495万,到2010年将突破600万,飞增至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大企业用人计划不同程度缩减。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三、甲流肆虐,挑战传统的就业模式
2009年下半年开始,甲型HINI流感在全球蔓延,全国各地人心惶惶,对于人员比较密集的高校更是如此,为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各种形式的、大规模的人员聚集活动全部取消了,大型的招聘会也未能幸免。对于2010年毕业生来说,甲流的来临,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及用人单位纷纷发掘新的就业模式,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
(一)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而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成为应届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不断下降。
(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银行、证券等行业受的冲击比较大,因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正是因为当下所面临的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人员尽可能地分流。下面就大学生的情况来具体谈谈这些政策及对我们将来就业所能给予的一些指导意义。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比如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做村官,还有一些选调生,通过专门的选调生考试而直接纳入到公务员系统的编制。而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都会优先录用。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发展急需大量各类专业人才, 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建立了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长效机制。
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目前我们的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而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那么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1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而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不过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而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一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
比如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都是对就业压力过大的一种抚慰。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但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而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 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而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撒承贤.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J].大学生就业,2008,(22).
[2]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02).
[3]周济.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1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495万,到2010年将突破600万,飞增至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大企业用人计划不同程度缩减。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三、甲流肆虐,挑战传统的就业模式
2009年下半年开始,甲型HINI流感在全球蔓延,全国各地人心惶惶,对于人员比较密集的高校更是如此,为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各种形式的、大规模的人员聚集活动全部取消了,大型的招聘会也未能幸免。对于2010年毕业生来说,甲流的来临,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及用人单位纷纷发掘新的就业模式,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
(一)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而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成为应届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高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不断下降。
(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银行、证券等行业受的冲击比较大,因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正是因为当下所面临的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于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人员尽可能地分流。下面就大学生的情况来具体谈谈这些政策及对我们将来就业所能给予的一些指导意义。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比如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做村官,还有一些选调生,通过专门的选调生考试而直接纳入到公务员系统的编制。而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都会优先录用。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发展急需大量各类专业人才, 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建立了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长效机制。
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目前我们的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而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那么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1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而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不过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而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一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
比如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都是对就业压力过大的一种抚慰。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但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而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 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而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撒承贤.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J].大学生就业,2008,(22).
[2]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02).
[3]周济.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