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具体是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综合背景因素的了解和分析,从比埃尔、石听泉和王宏三位译者在《山海经》中运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以及体现出的不同翻译倾向中来探索原语译者与外籍译者在此文学典籍上的翻译差别。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是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二是选取译本中的相关段落,去探索不同译者对《山海经》具体内容的了解和理解上的差异,最终寻找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的原因,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增强人们对《山海经》等中国重要古籍的重视,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本;翻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83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先秦重要古籍。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它以流水账的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它也可以说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在如今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而正因为这样一部属于中国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其中不仅包含许多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背景,使得中外译者在翻译时存在着一些古今差异、中外差异,这些都给准确翻译《山海经》增添了难度。
一、有关《山海经》三个不同译本作者的背景
(一)比埃尔(Anne Birrell), 1942年出生于英国,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中文,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汉语语言和文化专业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发表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的论文有《中国汉代的流行歌谣》、《中国中世纪爱情诗》等。她后来的学术旨趣集中于中国神话方面,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为中国神话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的工作。
(二)石听泉,是节译本《中国动物神话——山海经里的奇异生物》的作者,目前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生长在纽约,离唐人街不远,从孩童时期就接触中国的东西。十六岁起跟当地老华人学习书法,开始自己学习汉语。一直到1975年博士毕业。曾有几次到台湾和大陆留学,也曾在日本京都呆过一段时间。[1]
(三)王宏,1956年生于浙江宁波,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西南师大、宁波大学和苏州大学。多年从事汉英翻译,翻译过的作品有《中国典籍英译》(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墨子》(Mo Zi)、《梦溪笔谈》(Brush Talks from Dream Brook)《苏州园林》(Gardens in Suzhou)等。
二、三个译本中片段节选对比
下面我们要对比一下原语译者与外籍译者在此文学典籍上的翻譯差别,从而探讨中外译者在翻译方法和手段、翻译习惯和翻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以下一段、三个不同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
原文比埃尔石听泉王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
In the middle of the Great Wildness there is a mountain. Its name is Mount Sun moon. It is the pivot of the sky. Mount Crygiantess-skygate is here and it is where the sun and the moon set. There is a goddess-human here who has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and her two feet are doubled back and joined to the top of her head. Her name is Breathe out.
In the midst of the Great Wilds to the West is a mountain named Sun-and-Moon Mountain, which is a pivot of heaven. The Wuju-Gateway-to-Heaven is where the sun and moon enter. There is a god here with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whose feet are attached to his head. His name is Blow.
Inside the Great Wildness there is a mountain called Moun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which is the pivot of the sky. Wujutianmen is where the sun and the moon set. There is a god who has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With two feet bent reversely onto his head, he is called Xu.
各自特点
比埃尔译文中选择了异化,其优点在于会把翻译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输出给读者,这样使得译文比较通俗生动,文章读者易懂易于接受,且有利于增加读者的兴趣。比如译文中的“两足反属于头山”这样生涩难懂的句子,其翻译得十分到位:“her two feet are doubled back and joined to the top of her head” 但其缺点在于翻译地太容易被读者接受,使得外国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对中国文化以及古老历史没有更加细致、深刻地思考与挖掘的空间,使中国文化不易传播和体现。
石听泉的译文则是兼顾了归化和异化,不仅仅将中国古籍的意思全面地传达给读者,更带入了中国文化,使得读者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加迫切了解的欲望,其翻译也精入骨髓。比如他这段翻译中的“天枢”,比埃尔和王宏皆翻为“the pivot of the sky”,而他却没有将天直接翻为“sky”,而是翻为外籍读者更加能接受的“heaven”。又比如选段中的“吴姖天门”一词,他译为“Wuju-Gateway-to-Heaven”,没有像王宏一般直译过来,不仅对专有名词给予解释,也十分让人理解接受,这也足以体现了石听泉的古籍翻译功底深厚。
王宏译文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归化,对于译文的一些用词有时直接直译或者根据拼音来译,这样有利于源语读者阅读以及源语国文化的传播,但这也让其翻译过于机械死板,比如其翻译中的“吴姖天门”和“名曰嘘”直接译为“Wujutianmen”和“Xu”,这种翻译会让外籍读者得一个个接受这种生涩的专有名词,更会有迷惑不解的情绪,这让外籍读者的阅读过程的难度增加,甚至最终会对译文丧失兴趣。
三、小结
在我们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三位译者之中,比埃尔的译文更加倾向于异化,这可能跟她对中国古籍的热爱和研究有关。其结合自身理解输出译文,但不足之处在于太过于通俗,使得中国文化略有缺失;王宏的译文大多采取了归化的手段,这更加利于源语读者阅读此书,可对于外籍读者就不太友好,一些专有名词并没有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同时也可能会使外籍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石听泉的译文则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总体给人的感觉翻译很精炼易懂,既使原本不太好理解的文言文翻译为通俗的外语,也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使读者对于中国文化有所领悟和解读,这也足以体现石听泉翻译中国古籍的经验和功底。
通过上述我们对三位原语译者和外籍译者翻译《山海经》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译者,因为其社会背景以及不同国籍文化差异等关系,他们的翻译方法和手段、翻译习惯和翻译策略上的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对中国古籍《山海经》的传播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次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研究,我们还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对不同译本研读对比后,将中国古籍《山海经》的翻译一步步变得更加完善,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增强人们对《山海经》等中国重要古籍的重視,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Anne Birrell.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9.
[2]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3]彭国忠.《美国石听泉教授的中国文学研究之路》,文艺理论研究,2013(5)。
[4]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p339
(指导教师:刘峻妍)
项目来源:武汉东湖学院2019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本;翻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383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先秦重要古籍。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它以流水账的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它也可以说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在如今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而正因为这样一部属于中国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其中不仅包含许多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背景,使得中外译者在翻译时存在着一些古今差异、中外差异,这些都给准确翻译《山海经》增添了难度。
一、有关《山海经》三个不同译本作者的背景
(一)比埃尔(Anne Birrell), 1942年出生于英国,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中文,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汉语语言和文化专业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发表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的论文有《中国汉代的流行歌谣》、《中国中世纪爱情诗》等。她后来的学术旨趣集中于中国神话方面,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为中国神话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的工作。
(二)石听泉,是节译本《中国动物神话——山海经里的奇异生物》的作者,目前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生长在纽约,离唐人街不远,从孩童时期就接触中国的东西。十六岁起跟当地老华人学习书法,开始自己学习汉语。一直到1975年博士毕业。曾有几次到台湾和大陆留学,也曾在日本京都呆过一段时间。[1]
(三)王宏,1956年生于浙江宁波,获得西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先后执教于西南师大、宁波大学和苏州大学。多年从事汉英翻译,翻译过的作品有《中国典籍英译》(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墨子》(Mo Zi)、《梦溪笔谈》(Brush Talks from Dream Brook)《苏州园林》(Gardens in Suzhou)等。
二、三个译本中片段节选对比
下面我们要对比一下原语译者与外籍译者在此文学典籍上的翻譯差别,从而探讨中外译者在翻译方法和手段、翻译习惯和翻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以下一段、三个不同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
原文比埃尔石听泉王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
In the middle of the Great Wildness there is a mountain. Its name is Mount Sun moon. It is the pivot of the sky. Mount Crygiantess-skygate is here and it is where the sun and the moon set. There is a goddess-human here who has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and her two feet are doubled back and joined to the top of her head. Her name is Breathe out.
In the midst of the Great Wilds to the West is a mountain named Sun-and-Moon Mountain, which is a pivot of heaven. The Wuju-Gateway-to-Heaven is where the sun and moon enter. There is a god here with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whose feet are attached to his head. His name is Blow.
Inside the Great Wildness there is a mountain called Mount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which is the pivot of the sky. Wujutianmen is where the sun and the moon set. There is a god who has a human face and no arms. With two feet bent reversely onto his head, he is called Xu.
各自特点
比埃尔译文中选择了异化,其优点在于会把翻译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输出给读者,这样使得译文比较通俗生动,文章读者易懂易于接受,且有利于增加读者的兴趣。比如译文中的“两足反属于头山”这样生涩难懂的句子,其翻译得十分到位:“her two feet are doubled back and joined to the top of her head” 但其缺点在于翻译地太容易被读者接受,使得外国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对中国文化以及古老历史没有更加细致、深刻地思考与挖掘的空间,使中国文化不易传播和体现。
石听泉的译文则是兼顾了归化和异化,不仅仅将中国古籍的意思全面地传达给读者,更带入了中国文化,使得读者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加迫切了解的欲望,其翻译也精入骨髓。比如他这段翻译中的“天枢”,比埃尔和王宏皆翻为“the pivot of the sky”,而他却没有将天直接翻为“sky”,而是翻为外籍读者更加能接受的“heaven”。又比如选段中的“吴姖天门”一词,他译为“Wuju-Gateway-to-Heaven”,没有像王宏一般直译过来,不仅对专有名词给予解释,也十分让人理解接受,这也足以体现了石听泉的古籍翻译功底深厚。
王宏译文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归化,对于译文的一些用词有时直接直译或者根据拼音来译,这样有利于源语读者阅读以及源语国文化的传播,但这也让其翻译过于机械死板,比如其翻译中的“吴姖天门”和“名曰嘘”直接译为“Wujutianmen”和“Xu”,这种翻译会让外籍读者得一个个接受这种生涩的专有名词,更会有迷惑不解的情绪,这让外籍读者的阅读过程的难度增加,甚至最终会对译文丧失兴趣。
三、小结
在我们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三位译者之中,比埃尔的译文更加倾向于异化,这可能跟她对中国古籍的热爱和研究有关。其结合自身理解输出译文,但不足之处在于太过于通俗,使得中国文化略有缺失;王宏的译文大多采取了归化的手段,这更加利于源语读者阅读此书,可对于外籍读者就不太友好,一些专有名词并没有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同时也可能会使外籍读者失去阅读兴趣;石听泉的译文则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总体给人的感觉翻译很精炼易懂,既使原本不太好理解的文言文翻译为通俗的外语,也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使读者对于中国文化有所领悟和解读,这也足以体现石听泉翻译中国古籍的经验和功底。
通过上述我们对三位原语译者和外籍译者翻译《山海经》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译者,因为其社会背景以及不同国籍文化差异等关系,他们的翻译方法和手段、翻译习惯和翻译策略上的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对中国古籍《山海经》的传播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次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研究,我们还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对不同译本研读对比后,将中国古籍《山海经》的翻译一步步变得更加完善,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增强人们对《山海经》等中国重要古籍的重視,为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Anne Birrell.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9.
[2]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3]彭国忠.《美国石听泉教授的中国文学研究之路》,文艺理论研究,2013(5)。
[4]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p339
(指导教师:刘峻妍)
项目来源:武汉东湖学院2019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