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广博多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开阔无垠的未来;教师的灵魂世界丰盈充实,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双双莹润智慧的眼睛……未经书籍点染的世界是荒芜的,未经书籍净化的生活是粗糙的,未经书籍涵润的日子是浑浑噩噩的。在我的教育教学及阅读体验中,感触最深的是,在学校中总有一些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只是体会到一种无休无止的煎熬或是麻木不仁的随从,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书的唤醒与灌溉。教师教育阅读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阅读是“悦”读
在“娱乐化”时代,物质的追求与感官的快乐逐渐淹没了“灵魂的感动与微笑”。读书,也许是一条拯救快乐与灵魂的道路。诗人泰戈尔写道,世界啄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生活中有诸多的烦扰、纷杂、混乱、苦恼……我们如何含辛,如何承载,如何涵润?转化之道,莫过于通过阅读这一精神活动,让纷纷尘事、攘攘俗念,归本复静,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静的沉淀中,我们获得灵魂的安宁与内心的皈依。智慧与快乐就是自一颗安静的心中自然散逸而出。《大学》中谈到的定、静、安、虑、得,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描述阅读的心灵体验的过程。阅读的快乐是一种精神性超越的快乐,它以自由的轻盈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以想象的穿越无可抵御地击中人们心中最温存而脆弱的部位……
阅读的快乐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生活的调养,同时也是对人生姿态与日常行走的调理。
其次,阅读的快乐还来自于对自己智性的启迪。李月萍老师对于孔子人生的不同的解读让人很受启发。在她看来,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乐观、谦虚、安贫乐道、善良、知错能改、实事求是,也爱虚荣、作风强硬、固执……一个与我们内心深处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就是对我们思维的冲击与智慧的丰富。
第三,阅读的快乐也源自于分享的乐趣。对于阅读体验来说,个体独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两三个人的谈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依偎;而学习共同体的读书研讨活动是一种生命的欢会。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与交流会常常为我们营造一种愉悦人心的磁场。在许多老师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中,大家或会心微笑,或开怀大笑——这种乐趣融汇着情趣、智趣、理趣。这是一种精神上无形的接力,不断地共鸣,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丰富,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新奇,充满不可预期的精神生活,充满不断的智慧增长……每个人都往文明的篝火中投入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小块的思想的柴火,对话中的精神之火就会炎炎不息,蓬蓬燃烧。徜徉在充满意义与快乐的对话的溪流之中,每个用心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阅读的欣悦。
阅读是“越”读
书籍的世界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精神财富与智力宝库。真正的阅读是无界限的。如果一定要给阅读立下边界,那么,是心灵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任何能润泽智慧、点化生命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都是引导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越界”。要获得大思想、大智慧、大视野,必定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文理兼通的情怀,否则就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没有广博阅读为基础,倾向于“偏食”式的阅读,其结果就是“精神发育的畸形与灵魂的不健全”。
“越”读,就是跨越学科的界限,跨越了书扉的界限。在整个阅读世界中,“跨越”一步,就海阔天空、鱼跃鸢飞。郭海燕老师的《做务正业的语文老师》中引张志公的话:“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于是,郭老师说,换言之,“读书、看戏、旅游、交友”是语文教师“务正业”的必需。其中,她还引述恩格斯读书是无所不读,甚至对于妇产科的书籍也读得津津有味……这里虽然是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教师。程红兵老师“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朋友陈剑锋的阅读可谓是深广博大,令人叹服,从儿童文学到科普作品,从诗歌到影视作品,从教育教学到企业管理,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几乎是无所不窥。有幸到他家书房参观,我深受感染。正是通过这样的杂学旁吸、兼收并蓄,他对于教育教学及儿童阅读、写作卓有见解。他虽然身处城郊一所偏远的小学,但十多年来在不断地用自己的精神点燃学生们读书的痴迷,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点灯人!
出经入典,打通中外,融会贯通,才能造就明达开放的思想与胸怀,才能涵养出超越与跨越的生命境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动的、完整的精神生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精神丰富、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的学生。“越”读简而言之,就是读书、读人、读世……唯有“越”读,才有真正的阅历,才能为丰润的课堂奠基,也才能滋养孩子的人生。
阅读是“业”读
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尊严在于“生命的成长”。这种生命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导航,更表现为为自己的生命成长负责。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全,而对于教师自我的成就被漠视、被忽略、被淡化了。所以造成这样的景象:一说起学生就灿灿烂烂,一想起自己就窝窝囊囊。《学记》中谈到,教学相长。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才是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责任人,如同任何人不能替代任何人消化食物,任何人不能替代任何人思考一样,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任何人成长。在这个背景下谈论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迫切且有意义。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国家督学李希贵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学生第二》,其目的在于倡扬,教师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他就注定无法培养、教育和发展学生。孔子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实,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师是一种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读书之道贵在由博返约,由博而专。对于许多教研员及教师而言,专业阅读显得比较匮乏。“术业有专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我们的专业所在。没有专业的磨练,也就很难植立一种内在的尊严与自信力;没有专业的精进,也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的创造力与指导力……
我们专攻的术业与专业在于什么呢?赵谦翔老师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抠《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窦桂梅老师在《读书,教师必须的生活》中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唯此,你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在我的教育阅读历程中,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名著如同源源不断的泉源在滋润着我的教育教学及研究生活:从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中,我触摸到教育的生命情怀;从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我探获一些读书方法指南;从洪应明的《菜根谭》中,我发现了关于教师的精神调养;从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一生的学习》中,我明白了如何通过学习获得生命的灵修;从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我看出教育的人生美学价值;从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中,我学会如何去理解儿童……这就是教育阅读给我们老师及教育教学带来的思性、智性与诗性的启迪。
通过“业”读,我们才能修业、敬业、乐业、创“业”!
阅读让我们享受心灵的欣悦与生命的愉悦,让我们跨越时空间的界限走向自由的想象与思想,让我们植立起专业的理性与尊严。这三个层面相互交融,互相应和,用阅读来创造着、合奏着灵魂生命的交响曲!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朱蕴茝)
阅读是“悦”读
在“娱乐化”时代,物质的追求与感官的快乐逐渐淹没了“灵魂的感动与微笑”。读书,也许是一条拯救快乐与灵魂的道路。诗人泰戈尔写道,世界啄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生活中有诸多的烦扰、纷杂、混乱、苦恼……我们如何含辛,如何承载,如何涵润?转化之道,莫过于通过阅读这一精神活动,让纷纷尘事、攘攘俗念,归本复静,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静的沉淀中,我们获得灵魂的安宁与内心的皈依。智慧与快乐就是自一颗安静的心中自然散逸而出。《大学》中谈到的定、静、安、虑、得,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描述阅读的心灵体验的过程。阅读的快乐是一种精神性超越的快乐,它以自由的轻盈暂时忘却生活的沉重,以想象的穿越无可抵御地击中人们心中最温存而脆弱的部位……
阅读的快乐首先是对自己内心生活的调养,同时也是对人生姿态与日常行走的调理。
其次,阅读的快乐还来自于对自己智性的启迪。李月萍老师对于孔子人生的不同的解读让人很受启发。在她看来,孔子是一个平凡的人,乐观、谦虚、安贫乐道、善良、知错能改、实事求是,也爱虚荣、作风强硬、固执……一个与我们内心深处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就是对我们思维的冲击与智慧的丰富。
第三,阅读的快乐也源自于分享的乐趣。对于阅读体验来说,个体独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两三个人的谈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依偎;而学习共同体的读书研讨活动是一种生命的欢会。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与交流会常常为我们营造一种愉悦人心的磁场。在许多老师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中,大家或会心微笑,或开怀大笑——这种乐趣融汇着情趣、智趣、理趣。这是一种精神上无形的接力,不断地共鸣,不断地补充,不断地丰富,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新奇,充满不可预期的精神生活,充满不断的智慧增长……每个人都往文明的篝火中投入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小块的思想的柴火,对话中的精神之火就会炎炎不息,蓬蓬燃烧。徜徉在充满意义与快乐的对话的溪流之中,每个用心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阅读的欣悦。
阅读是“越”读
书籍的世界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精神财富与智力宝库。真正的阅读是无界限的。如果一定要给阅读立下边界,那么,是心灵的边界,是思想的边界。任何能润泽智慧、点化生命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都是引导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越界”。要获得大思想、大智慧、大视野,必定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文理兼通的情怀,否则就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没有广博阅读为基础,倾向于“偏食”式的阅读,其结果就是“精神发育的畸形与灵魂的不健全”。
“越”读,就是跨越学科的界限,跨越了书扉的界限。在整个阅读世界中,“跨越”一步,就海阔天空、鱼跃鸢飞。郭海燕老师的《做务正业的语文老师》中引张志公的话:“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于是,郭老师说,换言之,“读书、看戏、旅游、交友”是语文教师“务正业”的必需。其中,她还引述恩格斯读书是无所不读,甚至对于妇产科的书籍也读得津津有味……这里虽然是针对语文教师而言,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教师。程红兵老师“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朋友陈剑锋的阅读可谓是深广博大,令人叹服,从儿童文学到科普作品,从诗歌到影视作品,从教育教学到企业管理,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几乎是无所不窥。有幸到他家书房参观,我深受感染。正是通过这样的杂学旁吸、兼收并蓄,他对于教育教学及儿童阅读、写作卓有见解。他虽然身处城郊一所偏远的小学,但十多年来在不断地用自己的精神点燃学生们读书的痴迷,成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点灯人!
出经入典,打通中外,融会贯通,才能造就明达开放的思想与胸怀,才能涵养出超越与跨越的生命境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动的、完整的精神生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精神丰富、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的学生。“越”读简而言之,就是读书、读人、读世……唯有“越”读,才有真正的阅历,才能为丰润的课堂奠基,也才能滋养孩子的人生。
阅读是“业”读
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尊严在于“生命的成长”。这种生命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导航,更表现为为自己的生命成长负责。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全,而对于教师自我的成就被漠视、被忽略、被淡化了。所以造成这样的景象:一说起学生就灿灿烂烂,一想起自己就窝窝囊囊。《学记》中谈到,教学相长。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才是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责任人,如同任何人不能替代任何人消化食物,任何人不能替代任何人思考一样,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任何人成长。在这个背景下谈论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迫切且有意义。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国家督学李希贵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学生第二》,其目的在于倡扬,教师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一个教师如果不能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他就注定无法培养、教育和发展学生。孔子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实,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师是一种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读书之道贵在由博返约,由博而专。对于许多教研员及教师而言,专业阅读显得比较匮乏。“术业有专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我们的专业所在。没有专业的磨练,也就很难植立一种内在的尊严与自信力;没有专业的精进,也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学的创造力与指导力……
我们专攻的术业与专业在于什么呢?赵谦翔老师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抠《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窦桂梅老师在《读书,教师必须的生活》中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唯此,你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在我的教育阅读历程中,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名著如同源源不断的泉源在滋润着我的教育教学及研究生活:从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中,我触摸到教育的生命情怀;从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我探获一些读书方法指南;从洪应明的《菜根谭》中,我发现了关于教师的精神调养;从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一生的学习》中,我明白了如何通过学习获得生命的灵修;从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中,我看出教育的人生美学价值;从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中,我学会如何去理解儿童……这就是教育阅读给我们老师及教育教学带来的思性、智性与诗性的启迪。
通过“业”读,我们才能修业、敬业、乐业、创“业”!
阅读让我们享受心灵的欣悦与生命的愉悦,让我们跨越时空间的界限走向自由的想象与思想,让我们植立起专业的理性与尊严。这三个层面相互交融,互相应和,用阅读来创造着、合奏着灵魂生命的交响曲!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