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习语是英汉语言文化中璀璨的组成部分,其民族特征较为明显,不仅仅体现出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同时也能不断丰富民族的文化资源。在英汉习语认知度比过程中,概念隐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维模式,它不仅仅贯穿着人类认知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概念隐喻,英汉习语可以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进而不断丰富人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了提高的进行英汉习语认知对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习语 认知对比
习语作为我们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人类语言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英语与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这为我们进行语言的表达提供丰富的形式。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们思维认知方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行为以及相关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统一,它主要是通过跨域映射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为了提高的进行英汉习语认知对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继续的分析,其次,对英汉习语中概念隐喻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现阶段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一、概念隐喻理论
在传统的英汉习语研究领域,概念隐喻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语言变得更加华丽,所以这导致概念隐喻被研究者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法,被排除在语言研究系统之外。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5)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从源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他们同时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并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
二、英汉习语的隐喻认知对比特点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英汉习语的隐喻研究过程中,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本章节就这一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1.隐喻重合现象。人类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整体,虽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种族以及分支的出现,但是无论是从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类似的文化内涵,这为隐喻重合的现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人们的语言基于相同的认知结构,因此,及时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出现隐喻重合的现象,从而体现出共同的隐喻概念。
2.隐喻多样化现象。虽然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英汉习语中会有隐喻重复的现象,但是由于文化具有不同的民族特征,隐喻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人情以及历史都是不同,隐喻也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隐喻是某些民族所特有的。习语的隐喻文化多样性是指同一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意义有时会大相径庭或者采用不同的喻体来描述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对象。
三、英汉习语的隐喻互译策略
在英汉习语中蕴含则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英汉习语的认知,隐喻是认知英汉习语的重要途径,它在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节基于现阶段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1.隐喻替代法。人类从古到今的发展都是一个整体,虽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种族以及分支的出现,但是无论是从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类似的文化内涵,这使得人类语言中具有相似的基本的词义概念,所以,在英汉习语的隐喻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隐喻替代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译入语文化中相同意象来替代。
2.隐喻转换法。针对概念隐喻的第二个特点,我们可以得知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行英汉习语互译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寻找文化含义较为相近的词语进行替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英汉习语进行认知对比。
3.隐喻舍弃法。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中英文化中存在较多的空缺,这就导致被翻译的习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词语进行替代,虽然,部分研究者会将这些词语进行保留,但是效果不佳,因为保留之后,语言较为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舍弃原文的喻体,从而保留喻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有利于两国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能促进英汉习语中认知对比的整体发展,同时,它还能够不断促进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发展,为人类语言文化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隐喻的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习语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秀芝.英汉习语对比分析——以“愤怒”概念隐喻为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92-95.
[2]朱叶丹,沈卓.英汉语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之隐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154-157.
课题名称:“英汉习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NMD1368。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习语 认知对比
习语作为我们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人类语言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英语与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这为我们进行语言的表达提供丰富的形式。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们思维认知方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行为以及相关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统一,它主要是通过跨域映射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为了提高的进行英汉习语认知对比方面的研究水平,本文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继续的分析,其次,对英汉习语中概念隐喻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现阶段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一、概念隐喻理论
在传统的英汉习语研究领域,概念隐喻常常被认为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语言变得更加华丽,所以这导致概念隐喻被研究者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法,被排除在语言研究系统之外。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5)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从源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他们同时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并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
二、英汉习语的隐喻认知对比特点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英汉习语的隐喻研究过程中,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本章节就这一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为以下几点。
1.隐喻重合现象。人类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整体,虽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种族以及分支的出现,但是无论是从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类似的文化内涵,这为隐喻重合的现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人们的语言基于相同的认知结构,因此,及时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出现隐喻重合的现象,从而体现出共同的隐喻概念。
2.隐喻多样化现象。虽然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英汉习语中会有隐喻重复的现象,但是由于文化具有不同的民族特征,隐喻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人情以及历史都是不同,隐喻也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隐喻是某些民族所特有的。习语的隐喻文化多样性是指同一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意义有时会大相径庭或者采用不同的喻体来描述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对象。
三、英汉习语的隐喻互译策略
在英汉习语中蕴含则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英汉习语的认知,隐喻是认知英汉习语的重要途径,它在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节基于现阶段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研究现状,从而指出其主要策略。
1.隐喻替代法。人类从古到今的发展都是一个整体,虽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种族以及分支的出现,但是无论是从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它都具有类似的文化内涵,这使得人类语言中具有相似的基本的词义概念,所以,在英汉习语的隐喻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隐喻替代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译入语文化中相同意象来替代。
2.隐喻转换法。针对概念隐喻的第二个特点,我们可以得知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行英汉习语互译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寻找文化含义较为相近的词语进行替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英汉习语进行认知对比。
3.隐喻舍弃法。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中英文化中存在较多的空缺,这就导致被翻译的习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词语进行替代,虽然,部分研究者会将这些词语进行保留,但是效果不佳,因为保留之后,语言较为难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舍弃原文的喻体,从而保留喻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有利于两国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概念隐喻在英汉习语认知对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能促进英汉习语中认知对比的整体发展,同时,它还能够不断促进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发展,为人类语言文化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隐喻的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习语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秀芝.英汉习语对比分析——以“愤怒”概念隐喻为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0,02:92-95.
[2]朱叶丹,沈卓.英汉语中与“hand/手”相关的习语之隐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154-157.
课题名称:“英汉习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NMD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