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妈妈哭泣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ianxi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问题学生攻击他人在于不能理解和体会被攻击者和关心自己的人的情绪和感受,即缺乏同理心。可以通过情绪训练来提高他们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同理心培养的方法很多,有听故事、续编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
  刚分班的时候,第一次上班会课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很帅气的男孩,穿一件红色的T恤,显得非常阳光。
  新分的班级,当然需要班干部,由于同学们彼此还不熟悉,于是我从学习较好的学生中指定了几个班干部。对于他,我也特地给他指定了一个班级职务——纪律委员。我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笑了。我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他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他能做好。
  下课之后我私下询问其他同学,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戴军。高一的时候打群架,而且还不止一次。后来到了办公室,我又向其他的老师询问了他的情况,也得出了相同的看法。这个时候我有点犹豫,这样的同学让他做纪律委员合适吗?我反复地问自己。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还是用他。
  早读课的时候,我找他谈了话,只字不提他打架的事情,只夸他很聪明,并且告诉他我相信他能把班级管理好。又顺便和他说了一会儿和学习无关的事,问问他爸爸妈妈的情况,还夸他长得帅气,英俊。我发现,夸他的时候,他满脸的幸福和自豪。
  刚开始的一个月,他果然管理得很好,并且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无论上课还是开班会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他的成绩也突飞猛进。为此他妈妈还专门打电话感谢我,说这孩子真的变了,学习用功了。我窃喜,这孩子还真争气,我没有白费心思。
  突然有一天,学校保卫科打电话说这孩子又打架了,赶紧通知他家长。我于是放下手头的工作,赶紧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去领人。
  第二天,他妈妈带着他来找我,说:“老师给你添麻烦了。”说话的时候眼圈都红了,最终她没有忍住,还是掉下了眼泪。我发现这时候戴军眼里的光芒没了,剩下的只是沮丧和伤心,并且用手很小心地拥了一下他妈妈说:“妈妈,别哭了,以后我不会这样了。”我一看机会来了,就让他妈妈回去了。
  我用温和的语气问他:“你为什么打架?”他说:“给朋友帮忙。”我说:“朋友救你出来的吗?朋友因你的事哭了吗?”他说:“没有。”我给他讲了交朋友的事情,给他讲什么样的朋友是酒肉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如何避免这样的麻烦。“如果再有朋友叫你去打架,就应该找不能去的理由,如果犹豫不决就想想母亲的眼泪。再不行,你就告诉他,班主任在你身边,走不开。”我告诉他,一个男孩子,如果让母亲为自己流眼泪,是最没本事最丢人的事情。两个小时的谈话,让他茅塞顿开。他说:“老师,从来没有人这样和我谈话,我以后一定不会再给您添麻烦了。”听了这话,我笑:“不是给我添麻烦,是对你的人生没有帮助。你那么聪明,那么帅气,应该有个更好的未来。以后有什么想不通的,再来找我。我还是很喜欢你的。”
  他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离开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打过架,而且还坚持天天跑步。有一次我开班会发牢骚,说现在的男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好了,真正的男子汉已经不多了。戴军满脸带笑地说:“老师,我是真正的男子汉。”我笑了笑说:“还真是的,你是真正的男子汉,知错能改,天天跑步,而且学习成绩飞速提高,希望同学们都向戴军学习。”大家又笑了,这一次是真正的赞美和欣赏,没有丝毫讥讽的味道。
  现在戴军同学已经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从班级的后进生变成了第二名,无论纪律卫生还是文明礼仪都堪称班级的表率。
  (山东枣庄十六中学许文芹)
  点评
  同理心如何能够得到加强?
  1.教师的以身作则。如果教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同理心,孩子的同理心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教师不要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发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客观地去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事实上,婴儿自出生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这就是人类同理心表现的最早征兆。如果加以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将使其对他人的情感感知变得敏锐。反之,将逐渐使其变得冷漠,也失去了培养同理心的最佳时机。
  2.注意教育方式。研究发现,同理心的差异与父母和教师的管教方式有关。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强调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比如:因为你调皮,害得别人这么难过),孩子的同理心会较敏锐;而只责怪他个人的行为(比如,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
  3.角色转换训练。教师应该多引导孩子转换角色,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何感想,将作怎样的反应?”“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平时也可以实际做一些角色互换,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4.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行动。比如,家长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但有时付出不等于孩子能接受,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个时候,家长的直接沟通可能效果不好,但是教师却能在沟通中有能量的交流,发挥一个积极互动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改变问题行为的举动。
其他文献
班容班貌布景是每个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怎样做到“让墙壁说话”,这是班主任在班容班貌布置时追求的目标。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班容班貌布置中要考虑的一些心理学的效应,仅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班容班貌的教育潜力——安慰剂效应    “五一”长假到了,平时忙碌于工作的一群朋友组织到野外郊游,乡间的美景和泥土的气息令大家心旷神怡,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迷人的风景深深吸引了他们。休息时,其
期刊
周三下了晚自习,一个男生急匆匆地跑来找我,人还没进办公室就喊上了:“老师!我的五十元钱被人偷了,老师!刚偷的,你帮我找……”那是七(五)班的冯建,五十元钱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意味着一周的生活费,怪不得那么急切,我心想。“先坐下,有事慢慢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缓解他激动而又紧张的情绪,我给他倒了一杯开水,看着杯口的水汽云雾升腾,稍稍坐定的他情绪稳定了,慢慢向我诉说丢钱的经过。  
期刊
那天我走进教室,突然发现玉湘的座位空着,心里顿时来了气:“这孩子,怎么这么随意,有事连假都不请!”这时,梦天匆匆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玉湘的父亲昨天晚上好像出车祸了!”我心里一惊,连忙走出教室,拨通了玉湘的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霎那,里面传来震耳的哭声,我心里顿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难道真的出事了?果然,玉湘在电话里哽咽地说:“老师,我父亲去世了。”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我依然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
期刊
杨老师是我的高三语文老师,同时担任班主任。他办事不思变通,略显迂腐。同学们私下称他“老杨”,虽然那时他还未满四旬。  高三开学后不久。一天,老杨在班上宣布,说是上级主管部门拨下来一点助学资金,他想改作奖学金。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忧参半。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本不宽裕,那时又遭遇了一起火灾,更是雪上加霜。我的伙食费都是向亲友借的。生性好强,挺爱面子的我,不愿将窘迫的境况公开示众。因此对老杨的自作主张表示
期刊
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那是一个故事,不,应该说那是一段情怀。  我上高中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是个农家孩子,带着泥土的纯朴和小草般的羞涩走进县城重点高中。  那时我们喜欢读汪国真的诗歌。特别是那一句,“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总是颠来倒去地读着。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是我并不勇敢;越不勇敢,我就越喜欢这句诗。  高三上学期,班上转来了一位漂亮的女生,熊雨露。熊雨露就坐在我的前面。隔那
期刊
学校秋季开学,一位家长领着学生去学校报到。一见到班主任,家长便开始美言奉承了:“今天虽初次见面,但你的名气早就知晓了,虽然年纪轻轻,可责任心强、能力高、业务棒,孩子交给你,我们就放心了。”说着便把孩子推到班主任面前:  “从今往后,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孩子,只要他能学好,要打要骂随您!”听着这番舒心可意的话,年轻教师的脸上春风荡漾,笑意盈盈,颔首连连。  上述场面,相信教师们屡见不鲜。家长望子成龙、
期刊
2007年11月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费奇堡市市长选举结果揭晓,28岁的亚裔女子黄素芬以72%的得票率成为该市建立243年来首位亚裔市长。说实在的,她开始在竞争时并没有优势,相反是处于非常的弱势,最终却以高票当选,在于她善于把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2007年8月,美国费奇堡市新一任市长选举开始了。爸爸一次对黄素芬说:“我觉得你也可以去报名参加市长选举。”  “我?去参加选举,不是凑热闹吗?”
期刊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对你微笑。学生更是一面镜子,他脸上投射着的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表情。  关于这篇《插班生林可树》,编者加了这么一段夺人眼球的前言:  我们认为,  这部长篇叙事有足够的资格,  成为“问题生”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甚至认为,  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  它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  这也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教育篇章之一。  关于这篇文章,还有这样几点:  它是一位
期刊
捣蛋恶作剧  你千辛万苦、长期跟踪,终于找出班级失窃案的“罪魁祸首”,到最后却发现,“小偷小摸”不过是他们的恶作剧而已。说起来,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就喜欢捉弄别人,就喜欢悄悄拿走别人的东西藏起来,然后看别人找不着东西的狼狈样儿。他们确实“偷”了东西,可他们只是捣蛋而已。如果班主任小题大做,真把他们当小偷,往往会弄巧成拙,甚至把他们逼上偷窃之路。  “老师,我的水彩笔找不到了!”“孩子的橡皮泥昨天在学
期刊
“哎呀,这孩子又发脾气,真难收拾。”家长们往往会如此抱怨。“怎么办呢?这学生与人一言不和,就动起手来,真是头疼。”老师们也经常感到这样的无奈和愤怒。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适当的生气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挑选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由、采取恰当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一些孩子正是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才用拳头来说话——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学生攻击性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