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不再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小学、初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造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脱节现象。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对学习感到很不适应,成绩明显下滑。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一、树立“衔接”的观念
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小学和初中的“脱节”现象,但真正重视并认为自身应该担起责任的教师并不多,相反,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互相推诿,中学教师埋怨小学教师没打好基础,小学教师则认为是中学教师方法不当,否则怎么学生小学毕业时成绩好好的,进了初中就明显下滑了?其实,中小学衔接就像一座桥,桥头连着小学教师,桥尾连着中学教师,任何一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衔接的问题,首先要先解决中小学教师的观念问题,上级教研部门、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加大宣传、组织教师探讨等方式,帮助教师“衔接”的教育观,使教师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对衔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自觉落实到行动上。
小学教师要多一份责任心,少一些“事不关己”的态度,摒弃“把学生送出小学大门则功德圆满”的思想,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树立长远的教育思想,在六年级阶段,适当渗透中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学的一些学习方法,牵引孩子们叩开中学的大门。
中学教师要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积极行动,对待初一新生不妨先把他们看成是六年级的小学生,给予他们缓冲期,多一点耐心引导,多搭设几个台阶,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跨越,让他们逐步适应中学学习要求。
教师本为人梯,孩子们正是踏着小学教师的肩膀走向中学、踏着中学教师的肩膀走向大学的。有了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衔接”便能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和积极行动。
二、创设“衔接”的平台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提法由原来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更改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但由于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的办学是相对独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除外)。这就造成了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甚至 “老死不相往来”,中小学衔接缺乏直接的平台。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近几年,上级教育教研部门多次组织开展中小学衔接的教研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创设了高层次的衔接平台。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场地有限,参与的老师也有限。广大一线教师希望能有更广阔的平台,将衔接研究常态化。我想,中小学校之间的“对接互助”是一种是一种有效地途径。小学和中学之间建立“衔接互助”伙伴关系,一所中学对接一所小学,鉴于小学数量比中学数量多的情况,也可以一所中学对接几所小学。对接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衔接”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走进对方”,互相交流,形式可以是互相听课、评课,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方法,互通有无,缩小差异;也可以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座谈会等,让彼此了解各自的教学情况、学习状况、所思所感;甚至可以是节庆活动的联谊,使大家互相熟悉、互相融入,更坦诚、更畅通无阻地交流互助。
对于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来说,中小学衔接有着更便利的条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更深入地开展衔接研究活动。比如,成立六、七年级教研组,适度进行跨年段集体备课;安排六、七年级的教师同一个办公室办公,让他们将沟通交流日常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六、七年级连续带班制度,即安排有能力的老师从六年级开始带班到七年级结束。
三、探究“衔接”的方法
1、帮助学生建立“衔接”的信心。部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信心受挫。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快适应,学习困难增加后便丧失信心;更有的孩子原来在小学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进入中学后一下子被淹没在更多更强大的学习对手中,于是由争强好胜演变为自暴自弃。对此,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拨开这样的心灵阴云。小学老师应该在孩子们小学毕业之前给孩子们打“心灵的预防针”,告诉他们,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方法不同,学习对手更强,就会产生困难,这是很正常的,要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中学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们转变学习的观念:小学时间充足,学习方法以形象思维、反复记忆为主;中学课目繁多,重抽象思维、理解记忆,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这样,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加强。
2、要求教师熟悉对方的教材。六年级、七年级的老师互相熟悉对方的教材内容,这是进行教学方法衔接的基础。学校应该给六年级、七年级的老师准备一套对方的教材,要求相关的老师阅读、研究对方的教材内容,把握对方教材与本年级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出“衔接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3、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衔接。六、七年级的老师要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找到“衔接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
六年级的老师要“向前迈一小步”,提前适当渗透中学的一些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从细致全面的讲解,过渡到老师少讲、学生多独立思考;从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适当进行抽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从不厌其烦的全盘鼓励、表扬,过渡到适当理性的评价;从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过渡到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七年级的老师要“向后退一小步”,给初中新生一个缓冲期。在“缓冲期”里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学的内容少一些,教学进度慢一些。要虚心借鉴小学老师教法的优点,教学语言生动明了,避免艰涩深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场接力跑,学生是我们手中的接力棒,只有小学老师传好了,初中老师接好了,才能完成我们共同的使命,带领学生奔向更远的目标。
一、树立“衔接”的观念
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小学和初中的“脱节”现象,但真正重视并认为自身应该担起责任的教师并不多,相反,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互相推诿,中学教师埋怨小学教师没打好基础,小学教师则认为是中学教师方法不当,否则怎么学生小学毕业时成绩好好的,进了初中就明显下滑了?其实,中小学衔接就像一座桥,桥头连着小学教师,桥尾连着中学教师,任何一方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衔接的问题,首先要先解决中小学教师的观念问题,上级教研部门、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加大宣传、组织教师探讨等方式,帮助教师“衔接”的教育观,使教师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对衔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自觉落实到行动上。
小学教师要多一份责任心,少一些“事不关己”的态度,摒弃“把学生送出小学大门则功德圆满”的思想,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树立长远的教育思想,在六年级阶段,适当渗透中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学的一些学习方法,牵引孩子们叩开中学的大门。
中学教师要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积极行动,对待初一新生不妨先把他们看成是六年级的小学生,给予他们缓冲期,多一点耐心引导,多搭设几个台阶,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跨越,让他们逐步适应中学学习要求。
教师本为人梯,孩子们正是踏着小学教师的肩膀走向中学、踏着中学教师的肩膀走向大学的。有了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衔接”便能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和积极行动。
二、创设“衔接”的平台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提法由原来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更改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但由于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的办学是相对独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除外)。这就造成了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甚至 “老死不相往来”,中小学衔接缺乏直接的平台。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近几年,上级教育教研部门多次组织开展中小学衔接的教研活动,为中小学教师创设了高层次的衔接平台。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场地有限,参与的老师也有限。广大一线教师希望能有更广阔的平台,将衔接研究常态化。我想,中小学校之间的“对接互助”是一种是一种有效地途径。小学和中学之间建立“衔接互助”伙伴关系,一所中学对接一所小学,鉴于小学数量比中学数量多的情况,也可以一所中学对接几所小学。对接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衔接”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走进对方”,互相交流,形式可以是互相听课、评课,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方法,互通有无,缩小差异;也可以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座谈会等,让彼此了解各自的教学情况、学习状况、所思所感;甚至可以是节庆活动的联谊,使大家互相熟悉、互相融入,更坦诚、更畅通无阻地交流互助。
对于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来说,中小学衔接有着更便利的条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更深入地开展衔接研究活动。比如,成立六、七年级教研组,适度进行跨年段集体备课;安排六、七年级的教师同一个办公室办公,让他们将沟通交流日常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行六、七年级连续带班制度,即安排有能力的老师从六年级开始带班到七年级结束。
三、探究“衔接”的方法
1、帮助学生建立“衔接”的信心。部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信心受挫。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快适应,学习困难增加后便丧失信心;更有的孩子原来在小学时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进入中学后一下子被淹没在更多更强大的学习对手中,于是由争强好胜演变为自暴自弃。对此,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拨开这样的心灵阴云。小学老师应该在孩子们小学毕业之前给孩子们打“心灵的预防针”,告诉他们,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方法不同,学习对手更强,就会产生困难,这是很正常的,要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中学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们转变学习的观念:小学时间充足,学习方法以形象思维、反复记忆为主;中学课目繁多,重抽象思维、理解记忆,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这样,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加强。
2、要求教师熟悉对方的教材。六年级、七年级的老师互相熟悉对方的教材内容,这是进行教学方法衔接的基础。学校应该给六年级、七年级的老师准备一套对方的教材,要求相关的老师阅读、研究对方的教材内容,把握对方教材与本年级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出“衔接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3、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的衔接。六、七年级的老师要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找到“衔接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
六年级的老师要“向前迈一小步”,提前适当渗透中学的一些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从细致全面的讲解,过渡到老师少讲、学生多独立思考;从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适当进行抽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从不厌其烦的全盘鼓励、表扬,过渡到适当理性的评价;从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过渡到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七年级的老师要“向后退一小步”,给初中新生一个缓冲期。在“缓冲期”里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学的内容少一些,教学进度慢一些。要虚心借鉴小学老师教法的优点,教学语言生动明了,避免艰涩深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场接力跑,学生是我们手中的接力棒,只有小学老师传好了,初中老师接好了,才能完成我们共同的使命,带领学生奔向更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