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得尘氛医得俗从知吾道入精微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我的书法艺术之舟是在长期的理论思考和艰苦的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航线行进的。我现在的书风如果归之于“流行书风”的话,那只能说我与众多具有相近书风的同道们不谋而合。梳理、回顾自己的探索历程和思考轨迹,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我认为只有对书法艺术的挚爱,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数十年问,我始终怀着对书法艺术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执着的进取精神去不倦地求索,未敢有丝毫懈怠。书法已成为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使我的生命充满阳光。
  热爱产生动力,而思想理论修养决定着艺术水准。一个艺术家成就的高下,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理论修养的深度。没有思想,虽写到白头,充其量只是书法匠人;思想认识偏激肤浅,只会是书法俗人。技术通过功夫的积累可以达到,而作品所体现的风韵、气格、境界,则必须通过学养。
  我一直坚持认为,书法家不管有多好的创作愿望,如果缺少技术的支撑,他的作品势必苍白无力。书法家必须具备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一般理解这种表现力主要指点画线条的表现能力,即在点线中传达出的艺术功力、艺术感染力,也称作“线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除了刻苦锤炼书写技巧外,更多考虑地是点线构成及其对画面的黑白分割、墨色的变化所产生的丰富视觉感受、不同工具材料產生的艺术成果差异等等。深厚的表现力本身就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
  绝大多数搞“流行”的书家都不是康南海所说的那种“能书者”,因为这些人“辄方写欧写颜,不则言写某朝某碑”。康氏接着说:“此真谬论,令天下人终身学书,而无所成者,此说误之也。”我从来就没打算做这种“能书者”。我对丰富的书法传统遗产采取的态度是博见广临,尽最大的可能熟悉传统、占有传统。我认为这样才能“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各种书体进行合理融会,才能随内容、随情绪、随环境氛围而变换表现手法,并努力做到作品“因内容而立意,一幅有一幅之写法”(王学仲语)。我不喜欢过早为自己定型。我愿意不断增加作品的想象空间、视觉张力与冲击力,不断增加作品的新意。对于我现在的书风,刘艺先生曾说:“人们总是将‘二王’书风当作书法传统的典范,并习惯于欣赏这类精美华丽的作品。但是书法的样式并非仅此一种,如同诗词有‘婉约派’也有‘豪放派’那样,书法也有粗犷雄强的另一类书风,也属于中国书法的传统。田树苌先生继承和发扬的是传统中的这一脉。虽然他也临写‘二王’法帖,也能写手札或小行书,并颇有文气,但总体上是雄强奇崛的……树苌同志成功地把握了以碑为筋骨,以帖为血肉的分寸,其作品强而不硬,巧而不俗。”
  书法,最终还是一种内省自娱的个体心性的修为方式。首先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先要有高尚的品格德行,再辅之以深厚的学问修养。真正读懂书法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蕴,才能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书法艺术,明白书法在表现什么,如何去表现。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把每一天都作为实践与创新的新起点,坚持自己认准的路,一直走下去,我相信,我的书法艺术的前景—片光明。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蔡元培(十首)  题越州名胜图  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最羡卧游若有术,十篇妙绘若循环。  赠周峻  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书赠鲁迅  养兵千日知何用?大敌当前喑无声。汝辈尚容说威信,十重颜甲对苍生。  几多恩怨争牛李,有数人才走越胡。顾犬补牢犹未晚,祗今谁是蔺相如?  无锡乡间二首  一片青青大草场,谛观如感稻花香。先民选种谈何易,粒粒艰辛
期刊
法若真(1613-1696),明末清初胶州人。字汉儒,又字师百,号黄山、黄石、黄山衲、小珠山人、黄山逸史等,斋号有倾古堂、逐斋等。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福建乡试正考官,迁秘书院侍读,掌六部章奏诰敕撰文。后授浙江按察使,又擢安徽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冯溥、李蔚、杜立德,合疏推荐他举博学宏词,因有股疾未应试。从此法若真弃官归里,隐居胶州南乡的黄山(今青岛市黄岛区宝山
期刊
一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为纪念李公朴遇刺牺牲而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之中,成为那个时代永不消失的一次拍案而起,一声发自肺腑的怒吼,成为至今依然回荡在教科书中,也回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绝唱,一曲悲歌。作为一个诗人,一名学者,一位追求进步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的生命就此画上了休止符,戛然而止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之中。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
期刊
2008年3月,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萧朗先生,將自己不同时期的花鸟画代表作品25幅,慷慨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这位在津门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报国之举给予高度评价,特为其举办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并向萧朗先生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2016年适逢萧朗先生百年诞辰,萧老先生的子女们又将其65幅绘画精品和10幅书法力作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非常值得褒奖。  萧朗
期刊
在当今国画领域,山水、花鸟、人物各类品种中,以花鸟画创新最难。原因之一是千年以来历代经典作品积累丰富,后人要有所超越,绝非易事;之二是花鸟画为被描绘的客观形象所限制,新风格、新样貌的出现,在题材上突破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依仗于章法、构图和笔墨语言的新探索。而绘画中的“语言”乃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并非从事绘画创作者人人所能领会和掌握的。人们常常把那些描绘自然表象而无人文内涵的绘画称之为“俗品”,因为这
期刊
古人云:“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王安石语)”予之于萧印鈢,果如是耶?“印鈢”其名,单字为“朗”,幼喜绘画,长而好文,及弱冠就读中学,恰逢予兼其校国画课程,遂与印鈢有师生之缘。印鈢天资颖慧,禀赋不凡,又能奋志笃学,故其课上国画练习,常被留作成绩,同学必啧啧称誉。予亦喜其敦厚周慎,谦约清廉,窃爱之重之。翌年有“七七”之变,烽火连天,风鹤频惊,生民遭水火之苦,北平有日寇之劫。印鈢向以志节自励,誓不事
期刊
中国绘画在唐朝以前,大多遵循“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原则,画家先用墨线画定初稿,然后用矿物颜料重彩填绘,可称之为“彩墨画”,其目的是捕捉、记录并表现自然界的万物百态。此法在盛唐时期,通过遣唐使传到日本,经过改良,发展出日式“胶彩画”。自从唐代诗画家王维(701-761)遵循“五色令人目盲”(《老子》)的原则,抛弃造化至上的迷思,以水墨来表现自我的精神境界、展示一己之独特感受,经过许多画家百
期刊
一、法若真的家世及仕宦  法若真(1613-1696),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祖籍济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问任职胶州,法氏后人遂定居胶州,以为故里。  据清代张谦宜在《黄山诗留》中为法若真作的传,中有法若真得名的由来:  初,孝廉翁中年无子,李夫人有身,梦法真而生男,故名若真,字汉儒。  文中所提到的法真(100-188),字高卿,司隶扶风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
期刊
陈孟昕,1957年生于河北。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出版有《陈孟昕画集》《陈孟昕工笔画集》等。  一、线  线是传统工笔画主要的造型手段,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和功能。现代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在减弱,尤其是在重彩画和厚画法的运用中,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画面,因此线的粗细刚柔的微弱变化意义已不大。鉴于此,在使用工
期刊
高式熊(1921-2019),别名廷肃,斋名红葵花馆,祖籍浙江绍兴,生于鄞县。生前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高式熊擅长书法篆刻,尤以小篆为人称道,出版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茶经印谱》《太仓胜迹印谱》《式熊印稿》等。  高式熊生于清末翰林之家,父亲高震霄(1876-1956)应试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等职。高式能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