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锅饭,一锅烩”的情况,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
而从实施作业分层次布置的情况来看,结果普遍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形式上追求一种“形似”,而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得数学作业分层次布置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误区一:单一的按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实施作业分层次布置时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组,大多数老师往往按照成绩把学生分为特优组、优秀组和一般组,这样的分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而且组名在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
误区二:对学生的分组固定,不能跟随课程以及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调整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如C组的同学可以进入B组,B组的可以进入到A组。当然,若A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B组,B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C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再者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几何和代数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如某个同学学习代数的能力较差,常常在C组,但他学习几何很有天赋,那么在学习几何课程时,完全可以将他编入A组,这样既可以满足他学习几何的需要,还能促进他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该同学代数学习,更能鼓励其他同学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误区三:为了分层而降低作业难度,却忽略了学习任务和课标要求
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降低作业难度来迁就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忽略学习任务和课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是学生进步,还可能助长个别学生的学习惰性。尤其对于C组的同学而言,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励他们。我常用变换题目的形式的方式来对作业进行分层,例如,同一道题A组的同学可以布置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B组的同学可以做成解答题;而C组的同学则可以将该题设置为步骤填空题或者是找错题。如此,既可以让不同的同学有各自的收获,而且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也可以达标。
误区四:书面作业分层,而需要“动脑”理解、总结的作业忽略了分层
这个误区源于对“作业”认识的错误。我们一直以来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留下的书面作业才可称得上作业。的确,数学作业有很多需要“动手”写下来的作业,但还有许多需要“动脑”理解、思考和总结的作业,若无思考和总结,作业的功效就减半了,这也是很多老师布置但是忽略检查的作业,更是作业分层的一个盲区。所以在思考布置思考及探索的作业时也要适时分层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带着属于自己的体验回到课堂。
误区五:作业分层方式单一
一提及作业分组,我们就能联想到这样一个场景:老师:“A组的同学作业是……,B组的同学作业是……,C组的同学作业是……。”其实作业分层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对学生合作探究型的作业进行分层次设置,可以按A、B、C三组分别设置阶梯型的作业问题,也可以建立A、B、C三组同学混搭型的合作,对每个组内的作业分层次,这样既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又有利于团结。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独立型分层作业,也可合作型分层作业。
误区六:只对作业布置分层次,而评价体系、作业指导和批阅依旧遵循单一的标准
分层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业分层,作业指导批阅和评价体系也要分层,区别对待地制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应侧重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给予鼓励,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批阅可以采用不同的批阅方式,分批批阅或者是互批,必要时也可进行面批;评价更要区分,必须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及时的得到肯定,多用表扬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希望,自信心得到发展,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作业分层应该适时、合理,要注意学生的特征,不能片面的对学生进行分层,不能舍本逐末,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出现一些误区是正常的,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课堂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正奎《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探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陈宏志《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锅饭,一锅烩”的情况,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
而从实施作业分层次布置的情况来看,结果普遍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形式上追求一种“形似”,而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得数学作业分层次布置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误区一:单一的按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实施作业分层次布置时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组,大多数老师往往按照成绩把学生分为特优组、优秀组和一般组,这样的分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而且组名在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
误区二:对学生的分组固定,不能跟随课程以及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调整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如C组的同学可以进入B组,B组的可以进入到A组。当然,若A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B组,B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C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再者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几何和代数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如某个同学学习代数的能力较差,常常在C组,但他学习几何很有天赋,那么在学习几何课程时,完全可以将他编入A组,这样既可以满足他学习几何的需要,还能促进他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该同学代数学习,更能鼓励其他同学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误区三:为了分层而降低作业难度,却忽略了学习任务和课标要求
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降低作业难度来迁就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忽略学习任务和课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是学生进步,还可能助长个别学生的学习惰性。尤其对于C组的同学而言,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励他们。我常用变换题目的形式的方式来对作业进行分层,例如,同一道题A组的同学可以布置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B组的同学可以做成解答题;而C组的同学则可以将该题设置为步骤填空题或者是找错题。如此,既可以让不同的同学有各自的收获,而且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也可以达标。
误区四:书面作业分层,而需要“动脑”理解、总结的作业忽略了分层
这个误区源于对“作业”认识的错误。我们一直以来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留下的书面作业才可称得上作业。的确,数学作业有很多需要“动手”写下来的作业,但还有许多需要“动脑”理解、思考和总结的作业,若无思考和总结,作业的功效就减半了,这也是很多老师布置但是忽略检查的作业,更是作业分层的一个盲区。所以在思考布置思考及探索的作业时也要适时分层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带着属于自己的体验回到课堂。
误区五:作业分层方式单一
一提及作业分组,我们就能联想到这样一个场景:老师:“A组的同学作业是……,B组的同学作业是……,C组的同学作业是……。”其实作业分层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对学生合作探究型的作业进行分层次设置,可以按A、B、C三组分别设置阶梯型的作业问题,也可以建立A、B、C三组同学混搭型的合作,对每个组内的作业分层次,这样既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又有利于团结。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独立型分层作业,也可合作型分层作业。
误区六:只对作业布置分层次,而评价体系、作业指导和批阅依旧遵循单一的标准
分层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业分层,作业指导批阅和评价体系也要分层,区别对待地制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应侧重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给予鼓励,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批阅可以采用不同的批阅方式,分批批阅或者是互批,必要时也可进行面批;评价更要区分,必须让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及时的得到肯定,多用表扬性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希望,自信心得到发展,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作业分层应该适时、合理,要注意学生的特征,不能片面的对学生进行分层,不能舍本逐末,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出现一些误区是正常的,我们要敢于正视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课堂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正奎《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探索》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陈宏志《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