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语文教材多按人文主题编排,只在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以及每单元的语文园地对单元教学目标作相应的提示和梳理,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相对隐晦。这样呈散状的知识结构,意味着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之以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心中始终牢记“我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什么、我怎么教才能让学生有所学、学得好”,才能很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解读文本,优化策略
明白课程的宗旨与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拿到一篇课文,该教什么呢?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学不是纯粹、自由的阅读,它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它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必须讲求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习得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到底要教什么、要点内容有哪些,哪些又可以轻描淡写地教呢?到底该如何根据语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合理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的核心任务与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充分、深入地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独有的文体特点,梳理语言形式中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梳理谋篇布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寻找作品文化上赋予人文意义的精神要素等。同时,必须将梳理出的最有助于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有机整合并发挥其最大功效,在课堂上借课本中的例子,教会学生说话、阅读和写作。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核心目标是学习作者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写外洞的奇特、孔隙的奇妙、内洞的奇异;《匆匆》的核心目标是学习如何将抽象的事物细致入微地进行描写,学会形象生动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核心目标是学习前后照应在文章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明白议论文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来展开推论的;《开国大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准确使用方位词并学习进行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鲸》则是教学生明白说明文该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数字、打比方、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两小儿辩日》是教学生初步会按正确的停顿方法读文言文并借助注释明白文意。
教学中不少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明白教什么,通常的做法就是用语文的目光解读文本,全面扫描“语文”教学内容的总体蕴涵,再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教材的编排体系,确定它此时此处应该着力教出的语文知识点。阅读方法因阅读材料而不同。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结构不同、文体也不同,所处的年级、单元更是不同,就意味着它们所担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是不同的。因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也理应是不同的。否则千篇一律,模式化、流程化,不分学段、不分年级、不分课型,拢一统而教,岂能真正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呢?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它用诗歌的方式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和谐画面,语言风格清新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可以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音形义结合、古今汉字对比来领悟汉字的造字规律,认识“叽、喳、蓬”等生字,正确书写“领、捉、跃、蹦”;扩展认识“喵、吱、呱、斩” 等字;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经验的积累,已基本上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积累汉字学知识,进而识字、学词、解句、通篇,让学生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学会用好汉字,用对汉字。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中必将首先考虑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识字、掌握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进而识字、学词、解句、通篇,初步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
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方法引路:揭示课题,出示“领”字,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它的,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小结,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住“领”的读音和字形。
环节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举一反三:“叽和喳”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它的声旁是什么、形旁是什么?这两个字都和声音有关,一起读读“叽叽喳喳”这个词。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指导朗读;出示“喵、只、呱”这些字也都带有口字旁,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试着读一读并学会运用。
环节三,字图结合,随文识字,相辅相成:学习“蓬”字,它的形旁告诉我们什么,图上这些蓬松、蓬乱的草我们就叫它蓬草,你们能以此说说诗中蓬松的羽毛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你见过蓬松的东西吗?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说话……
中、高年级教学的阅读表达
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占了足够分量的比重,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流程几乎都八九不离十,教学任务也都差不了多少,教师较少从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核心任务与价值的角度去思考,采取哪些恰当的策略才能有助于实现该文本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价值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素养。如,三年级的《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讲的是人们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和各种谜团。课文在写法上极具特色:开头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接着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又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首尾呼应,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面对这样一篇科普性的知识短文,不妨这样确定它的教学核心任务: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通过资料的交流、诗句的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读写结合,仿照课文表达心中疑问的句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疑问的能力。
环节一,丰富言语积淀,置身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出示皓月当空的课件):仰望皎洁的明月,读着 “月亮、婵娟、瑶镜……”这些美好的称谓,你会想到皎洁的月光曾引发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交流同学们预先收集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理解这个神奇的月球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呢?(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经过人类的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人类才有机会发现月球更多的谜…… 环节二,理清文章脉络,揭示月球的“谜”象丛生:先出示导学思考,课文写到了月球的哪些“谜”?学生默读,在书本上勾画,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整理好的信息卡。
月球从哪儿来,月球上有什么东西,跟地球一样吗?
从月球带回地球的尘土有没有杀菌作用?
为什么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中,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月球比地球年龄大吗?
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吗?
再次读课文,我们会发现,科学家在月球上进行了种种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最终找到了谜之所在,像这样已经解开的谜我们就称它为“已解之谜”。
环节三,读写有机结合,鼓励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月球上有些谜人类至今还无法解开,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说说在你的心目中还有哪些月球之谜?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
五年级的《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通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来展现“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先概述后分述这样的表达特点也并不陌生,因而教学中可考虑采用学生“设计学案 自我导航”这样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环节一,预学交流,以学定教:孩子们,通过预习,你读懂全文的主要内容了吗?你是怎么读懂的?学生上台结合预习本介绍,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渗透学法,根据文章特点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对这篇课文来说,这些方法都很适合。课件出示学生课前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归纳:象的特点?人与象关系?课题?写法?其中哪个问题最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呢?说说你的理由。
环节二,重点导学,品悟“和谐”: 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课文每个自然段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人象关系,哪个自然段把这种关系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呢?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先自主学习圈画关键词句,简要批注,朗读体会再合作交流梳理收获,准备汇报。小组汇报,老师相机点拨:A“人象共舞”的情感变化,从紧张到松弛到陶醉与快乐;B “大象舞蹈”的生动描写;C拓展训练,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容。拓展——这独特的笑容里有……老师小结提升:多么和谐的人象关系啊,多么独特的地域文化啊,齐读“最使我难忘怀的,是……”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提升:学了这篇课文,除了刚上课时交流的收获之外,你还有新的收获吗?或者还存在哪些困惑?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课文正是抓住了大象的外形、动作、神态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
环节四,依据目标,设计练习:学完课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你都达到了吗?——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一两道“精炼反馈”题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点评,反馈、小结。
借助《红领巾真好》《月球之谜》《与象共舞》这样几个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教学片段,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课型,所肩负的目标不同、教学的核心价值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不同。因而教学策略是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它必须随着学段、文本、目标、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
“教什么”“怎么教”是两个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的问题,但问题即课题,除了不断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之外,相信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教什么”“怎么教”将会逐渐清晰与明朗,将不再成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所垢病的话题。
(作者单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解读文本,优化策略
明白课程的宗旨与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拿到一篇课文,该教什么呢?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学不是纯粹、自由的阅读,它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它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必须讲求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习得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到底要教什么、要点内容有哪些,哪些又可以轻描淡写地教呢?到底该如何根据语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合理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的核心任务与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充分、深入地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独有的文体特点,梳理语言形式中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梳理谋篇布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寻找作品文化上赋予人文意义的精神要素等。同时,必须将梳理出的最有助于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有机整合并发挥其最大功效,在课堂上借课本中的例子,教会学生说话、阅读和写作。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核心目标是学习作者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写外洞的奇特、孔隙的奇妙、内洞的奇异;《匆匆》的核心目标是学习如何将抽象的事物细致入微地进行描写,学会形象生动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核心目标是学习前后照应在文章谋篇布局上的独到之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明白议论文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来展开推论的;《开国大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准确使用方位词并学习进行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鲸》则是教学生明白说明文该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数字、打比方、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两小儿辩日》是教学生初步会按正确的停顿方法读文言文并借助注释明白文意。
教学中不少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明白教什么,通常的做法就是用语文的目光解读文本,全面扫描“语文”教学内容的总体蕴涵,再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教材的编排体系,确定它此时此处应该着力教出的语文知识点。阅读方法因阅读材料而不同。每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结构不同、文体也不同,所处的年级、单元更是不同,就意味着它们所担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价值是不同的。因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也理应是不同的。否则千篇一律,模式化、流程化,不分学段、不分年级、不分课型,拢一统而教,岂能真正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呢?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它用诗歌的方式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和谐画面,语言风格清新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价值可以确定为引导学生通过音形义结合、古今汉字对比来领悟汉字的造字规律,认识“叽、喳、蓬”等生字,正确书写“领、捉、跃、蹦”;扩展认识“喵、吱、呱、斩” 等字;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经验的积累,已基本上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积累汉字学知识,进而识字、学词、解句、通篇,让学生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学会用好汉字,用对汉字。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中必将首先考虑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识字、掌握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进而识字、学词、解句、通篇,初步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
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方法引路:揭示课题,出示“领”字,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它的,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小结,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住“领”的读音和字形。
环节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举一反三:“叽和喳”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它的声旁是什么、形旁是什么?这两个字都和声音有关,一起读读“叽叽喳喳”这个词。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指导朗读;出示“喵、只、呱”这些字也都带有口字旁,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试着读一读并学会运用。
环节三,字图结合,随文识字,相辅相成:学习“蓬”字,它的形旁告诉我们什么,图上这些蓬松、蓬乱的草我们就叫它蓬草,你们能以此说说诗中蓬松的羽毛是什么意思吗?生活中你见过蓬松的东西吗?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说话……
中、高年级教学的阅读表达
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占了足够分量的比重,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流程几乎都八九不离十,教学任务也都差不了多少,教师较少从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核心任务与价值的角度去思考,采取哪些恰当的策略才能有助于实现该文本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价值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素养。如,三年级的《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典型的科普知识短文,讲的是人们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和各种谜团。课文在写法上极具特色:开头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接着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又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首尾呼应,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面对这样一篇科普性的知识短文,不妨这样确定它的教学核心任务: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科普知识渗透为辅,通过资料的交流、诗句的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读写结合,仿照课文表达心中疑问的句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达疑问的能力。
环节一,丰富言语积淀,置身富有韵味的时空背景(出示皓月当空的课件):仰望皎洁的明月,读着 “月亮、婵娟、瑶镜……”这些美好的称谓,你会想到皎洁的月光曾引发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交流同学们预先收集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理解这个神奇的月球到底蕴藏着多少秘密呢?(出示宇航员首次登月的图片)经过人类的不断探索,直到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人类才有机会发现月球更多的谜…… 环节二,理清文章脉络,揭示月球的“谜”象丛生:先出示导学思考,课文写到了月球的哪些“谜”?学生默读,在书本上勾画,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整理好的信息卡。
月球从哪儿来,月球上有什么东西,跟地球一样吗?
从月球带回地球的尘土有没有杀菌作用?
为什么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中,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月球比地球年龄大吗?
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吗?
再次读课文,我们会发现,科学家在月球上进行了种种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最终找到了谜之所在,像这样已经解开的谜我们就称它为“已解之谜”。
环节三,读写有机结合,鼓励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月球上有些谜人类至今还无法解开,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说说在你的心目中还有哪些月球之谜?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
五年级的《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通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来展现“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先概述后分述这样的表达特点也并不陌生,因而教学中可考虑采用学生“设计学案 自我导航”这样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环节一,预学交流,以学定教:孩子们,通过预习,你读懂全文的主要内容了吗?你是怎么读懂的?学生上台结合预习本介绍,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渗透学法,根据文章特点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对这篇课文来说,这些方法都很适合。课件出示学生课前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归纳:象的特点?人与象关系?课题?写法?其中哪个问题最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呢?说说你的理由。
环节二,重点导学,品悟“和谐”: 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课文每个自然段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人象关系,哪个自然段把这种关系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呢?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先自主学习圈画关键词句,简要批注,朗读体会再合作交流梳理收获,准备汇报。小组汇报,老师相机点拨:A“人象共舞”的情感变化,从紧张到松弛到陶醉与快乐;B “大象舞蹈”的生动描写;C拓展训练,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容。拓展——这独特的笑容里有……老师小结提升:多么和谐的人象关系啊,多么独特的地域文化啊,齐读“最使我难忘怀的,是……”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提升:学了这篇课文,除了刚上课时交流的收获之外,你还有新的收获吗?或者还存在哪些困惑?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课文正是抓住了大象的外形、动作、神态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
环节四,依据目标,设计练习:学完课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你都达到了吗?——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一两道“精炼反馈”题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点评,反馈、小结。
借助《红领巾真好》《月球之谜》《与象共舞》这样几个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教学片段,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课型,所肩负的目标不同、教学的核心价值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不同。因而教学策略是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它必须随着学段、文本、目标、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
“教什么”“怎么教”是两个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的问题,但问题即课题,除了不断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之外,相信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教什么”“怎么教”将会逐渐清晰与明朗,将不再成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所垢病的话题。
(作者单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