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兴旺的重要战略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而民族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产学研联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严格学位论文监督管理和充分利用科研平台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新型人才 对策措施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XJK011BGD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14-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民族地区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受历史、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生产力低较发达地区低。因此,更突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更加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所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弱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工科研究生培养实际谈几点体会,以供相关学科参考借鉴。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互赢的必然性
1.地方高校的科研教学成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科技与人才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2.工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校地双赢的必须途径
坚持立足地方办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共同的认识。相比“985”“211”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条件,师资队伍和科研经费薄弱,但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明显,利于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地方的创新性人才。如:民族地区大多资源极为丰富,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特色资源是构成特色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素材。依托地方资源兴办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创新性人才的加盟。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很难引进发达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前来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培养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民族地区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1.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地方产业发展
企业和市场是检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成效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校只有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加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才能使人才培养专业对口,对地方有用,为地方经济提供精准的智力与人力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引导着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民族地区是资源富有地带,也是人才匮乏区域,在传统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所以高校办学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科研成果的存量和增量少,也未能在当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2.报考学生人数少,生源质量堪忧
民族地区高校虽已获得硕士研究生招收和培养资格,但因办学条件和水平低于部省属重点高校,对本科生报考无吸引力。为完成硕士研究生招生任务,不得已降低招生门槛,生源质量不高导致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外语水平等欠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又影响到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长此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因工科硕士入学考试数学为必考科目,而且单独划线,这给想读硕士研究生而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画上一道屏障,导致每年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较少,每年招生靠调剂,符合调剂的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与硕士招生专业不能很好吻合,专业基础差,从而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创新思维受限、原创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核心归结于原创能力,但民族地区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原创力不强。首先,学生缺乏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识,认为文凭的提升就是获得高学历,然后找到满意的工作,研究生只要能毕业就可以;其次,学位论文因基础、前沿性研究耗时长而见效慢选择较少,短平快的应用研究选择较多。另一方面,学生虽经专业知识学习加深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创新热情和萌发新的思想,但因知识面窄、缺乏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导致其思维方式单一、创新思维受限,不能形成完整、独特、系统的创新目标。学生或检索能力有限,查找文献片面,不能科学的评估和取舍文献,学位論文很难有创新性;或缺乏选题自主性思考,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外语水平低,不阅读或无法阅读外文资料,不能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或独立判断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创新性结论;或论文答辩环节形同虚设,通过率极高,导致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升民族地区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为应对经济发展,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和经济结构特色而强化部分专业和学科结构,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从而打造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民族地区高校针对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制订“服务区域发展与产业扶贫的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并实施,扶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尤其是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一个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核心课程群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依托工程学科的人才、资源及整合创新优势,将工程学科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进行融合,以理论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实际需求解决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研究生课程设置务必要强化其专业性,注重授课师资、课堂教学内容、教材遴选、教学实习手段、课程评价指标等的专业性专项性,确保本科层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其次,重视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有足够的宽度、广度、深度和精度,反映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凸显课程内容的特色与升级。更应系统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引导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以地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产学研、政企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高级研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和凝练培养核心课程,形成了专业必修课、体现方向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另外,通过增加地域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及学术前沿讲座,重视社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参与课程教学,企业骨干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等措施彰显其服务地方產业的优势和学科特色。
2.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体作用
民族地方高校均有省科技厅、教育厅、学校,甚至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及创新团队等各种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独特的设备、人才优势,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较为紧密,所培养毕业生具有在本学科某领域独立、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际生产问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实验仪器操作能力、仪器精细维护能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等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这一培养环节与常规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使得工科硕士研究生在后来的工作与深造岗位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能力优势。
3.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根本,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工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企业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在生产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得到解决,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主要以省内行业知名企业为主,结合国内在产品研发、工程技术、产品营销中非常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为主,开展现场观摩学习、定岗实践,生产和设计中关键技术的攻关、产品研发设计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加强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此外,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即同一学科方向的导师对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进行集体审阅和指导。制定相关制度,为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学位授权点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把关学位授予的各环节。如论文过程严格执行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检查—提交论文—评阅—答辩申请—资格审核—提交论文—查重—盲审—答辩—分委会表决等过程,最后经校学位委员会最终审定。学位点对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和要求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实行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学位论文除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详实的实验数据,论文格式符合学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从而保障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尹世平,殷梦缇,吕恒林,等.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44-47.
[2]陈优良,李亚倩,冯俊华,等.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82-87.
作者简介:
田春莲(1970-),女,硕士,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综合利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新型人才 对策措施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XJK011BGD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14-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民族地区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受历史、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生产力低较发达地区低。因此,更突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更加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所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弱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工科研究生培养实际谈几点体会,以供相关学科参考借鉴。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互赢的必然性
1.地方高校的科研教学成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科技与人才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2.工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校地双赢的必须途径
坚持立足地方办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共同的认识。相比“985”“211”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科研条件,师资队伍和科研经费薄弱,但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明显,利于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地方的创新性人才。如:民族地区大多资源极为丰富,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特色资源是构成特色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素材。依托地方资源兴办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创新性人才的加盟。地理位置上的劣势很难引进发达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前来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培养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民族地区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1.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地方产业发展
企业和市场是检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成效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校只有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加强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才能使人才培养专业对口,对地方有用,为地方经济提供精准的智力与人力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引导着地方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民族地区是资源富有地带,也是人才匮乏区域,在传统工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所以高校办学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科研成果的存量和增量少,也未能在当地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2.报考学生人数少,生源质量堪忧
民族地区高校虽已获得硕士研究生招收和培养资格,但因办学条件和水平低于部省属重点高校,对本科生报考无吸引力。为完成硕士研究生招生任务,不得已降低招生门槛,生源质量不高导致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外语水平等欠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又影响到本科生报考硕士研究生。长此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因工科硕士入学考试数学为必考科目,而且单独划线,这给想读硕士研究生而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画上一道屏障,导致每年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较少,每年招生靠调剂,符合调剂的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与硕士招生专业不能很好吻合,专业基础差,从而导致生源质量较差。
3.创新思维受限、原创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核心归结于原创能力,但民族地区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原创力不强。首先,学生缺乏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识,认为文凭的提升就是获得高学历,然后找到满意的工作,研究生只要能毕业就可以;其次,学位论文因基础、前沿性研究耗时长而见效慢选择较少,短平快的应用研究选择较多。另一方面,学生虽经专业知识学习加深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创新热情和萌发新的思想,但因知识面窄、缺乏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导致其思维方式单一、创新思维受限,不能形成完整、独特、系统的创新目标。学生或检索能力有限,查找文献片面,不能科学的评估和取舍文献,学位論文很难有创新性;或缺乏选题自主性思考,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外语水平低,不阅读或无法阅读外文资料,不能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或独立判断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创新性结论;或论文答辩环节形同虚设,通过率极高,导致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升民族地区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为应对经济发展,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和经济结构特色而强化部分专业和学科结构,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从而打造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民族地区高校针对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制订“服务区域发展与产业扶贫的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并实施,扶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尤其是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一个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核心课程群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依托工程学科的人才、资源及整合创新优势,将工程学科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进行融合,以理论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实际需求解决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研究生课程设置务必要强化其专业性,注重授课师资、课堂教学内容、教材遴选、教学实习手段、课程评价指标等的专业性专项性,确保本科层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其次,重视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有足够的宽度、广度、深度和精度,反映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凸显课程内容的特色与升级。更应系统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引导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以地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产学研、政企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高级研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和凝练培养核心课程,形成了专业必修课、体现方向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另外,通过增加地域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及学术前沿讲座,重视社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参与课程教学,企业骨干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等措施彰显其服务地方產业的优势和学科特色。
2.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体作用
民族地方高校均有省科技厅、教育厅、学校,甚至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及创新团队等各种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独特的设备、人才优势,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较为紧密,所培养毕业生具有在本学科某领域独立、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实际生产问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实验仪器操作能力、仪器精细维护能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等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这一培养环节与常规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使得工科硕士研究生在后来的工作与深造岗位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能力优势。
3.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根本,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工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企业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在生产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得到解决,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主要以省内行业知名企业为主,结合国内在产品研发、工程技术、产品营销中非常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为主,开展现场观摩学习、定岗实践,生产和设计中关键技术的攻关、产品研发设计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加强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此外,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即同一学科方向的导师对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进行集体审阅和指导。制定相关制度,为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学位授权点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把关学位授予的各环节。如论文过程严格执行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检查—提交论文—评阅—答辩申请—资格审核—提交论文—查重—盲审—答辩—分委会表决等过程,最后经校学位委员会最终审定。学位点对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和要求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实行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学位论文除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详实的实验数据,论文格式符合学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从而保障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尹世平,殷梦缇,吕恒林,等.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44-47.
[2]陈优良,李亚倩,冯俊华,等.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82-87.
作者简介:
田春莲(1970-),女,硕士,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方向:药用植物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