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新颖、活动丰富、形式多样的习作课固然让人耳目一新,但最重要的还是实效,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写得精彩……”走进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正值他们每周四的校本教研日,全校语文教师正围绕“有效习作教学”进行激烈的研讨。眼前这位正在发言的人面容刚毅,谈起教学言语精辟、见解独到,让人马上联想到这肯定是一个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他,便是从一个青涩腼腆的代课教师成长为福建省特级教师,又刚刚荣获“泉州市名校长”称号的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涂大庆。
青涩的代课岁月
“教书是良心活,它和种庄稼不一样,庄稼没种好只耽误一季;书没教好,可要影响孩子一生。”“万事开头难,多反思自己,多想想学生,路就会越走越顺的!”37年过去了,父亲的这番话始终刻在涂大庆的心里。
“我是在父亲影响下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走上教育这条道路的!”涂大庆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曾祖父早年是私塾先生,父亲曾是小学校长,兄长师范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小时候的涂大庆一直跟着父亲读书,父亲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早早地熏陶感染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1975年,涂大庆高中毕业,正赶上德化实验小学教师缺编,准备招聘代课教师,他毅然报名。经过学校考核,涂大庆符合条件,于是被录取了。那年,大庆刚满16岁,身高才一米五六,身材瘦小,一脸稚气。“那时候,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上有的学生个头都快高过我了,和善的同事开玩笑说我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回忆起往事,涂大庆忍不住笑了起来。
走上讲台后,涂大庆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一板一眼地上课。本想堂堂一个高中毕业生,教小学生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开学没几天,大庆便遇上难题:书上看似简单的知识,却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传授给学生,总感觉自己有劲无处使: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没把他这个老师放在眼里,总喜欢在上课时捣乱;有些家长看他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又不是科班出身,吵着嚷着要换班级……这些烦心事困扰着涂大庆,让他整天闷闷不乐。细心的父亲瞧出了端倪,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番话。
父亲的话有如一针强心剂,让涂大庆信心倍增。他听从父亲的教导,从备课入手,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备课中不断地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讲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教学生会喜欢吗?每上一堂课,都要认真备上好几个小时,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备下来,一堂课都要写上五六张甚至十来张纸。在这半年里,涂大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期末成绩一出来,所教班级仍然和其他班级有很大差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时候,他才发现教书是“静水流深”,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大有学问。他不停地反思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后来发现,自己高中毕业就教书,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于是,他千方百计找未了《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书籍,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来。他还非常喜欢阅读各种教育杂志。“那时候,我领的工资是全校最少的,每年订阅的教育书籍却是全校最多的。”涂大庆回忆道。他是新华书店的常客,每次出差,不管到哪,都要到书店去,购买一些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书籍,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
凭借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做事认真扎实的性格,业务上刻苦钻研的劲头,涂大庆渐渐地摸着了门道,教学上越来越顺手,学生们慢慢开始喜欢上他的课了,教学成绩也节节攀升。涂大庆很快从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仅用两三年的时间,第一次带小学毕业班的涂大庆,所教班级参加全县升学统考就获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此后,他所教的班级年年都是年段第一。在实小教了9年书,最后3届毕业班成绩连年居全县首位,成了小县城家长们特别喜欢的一位好教师。
1975年,代课教师;1976年,民办教师;1980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补员成为正式教师;1983年,参加泉州师范学校的中师函授学习……一步一脚印,一年一台阶,原来稚气瘦弱的涂大庆,已成长为学校里风华正茂、业务娴熟的年轻骨干。那段青涩的岁月,留下的是他闪光的足迹,见证的是成长的历程。
执著的研究路程
“这两天声音哑了,想让学生提几个问题,自己理解课文,可是根本办不到!”“这帮孩子,老师讲什么记什么,老师写什么抄什么。唉,真拿他们没办法!”“可不是吗?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一下课,教师们又在为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学习能力而抱怨了。怎么让学生成为一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马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涂大庆这位年轻的校长。
“最出色的教师总是为学生着想。”涂大庆尝试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方法,缺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了学习欲望,也就丧失了自己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的观点一提出,即刻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从课堂入手,由“扶”到“放”,先教会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思考,再帮助他们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谈何容易。一堂课怎么上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脑子来?
涂大庆决定从钻研课堂教学做起,手头的教育书刊成了最重要的工具。课前,他总要查找许多相关资料,对教学有帮助的及时记录整理,对出现的相同或相近的课例,揣摩分析,比对运用。
时任浔中学区校长的连荣宗发现了涂大庆那执著探索的精神,大加赞赏,并鼓励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经验论文。
“以往只是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要总结经验,写成论文,这还是第一次,也不知道要从何下手。”有人告诉涂大庆,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余金魁老师写论文是行家,于是,他就带着积累的素材前去请教。余老师被他那股认真劲所打动,悉心指导。“论文的撰写和课堂教学的研究一样,选择的面不能太大,要抓住其中一点,拓展突破……”他就按照老师的指导,构思撰写,此后又三番五次地请教。他的第一篇论文《质疑问难浅探》终于完成,先是在《德化教育》发表,而后又被推荐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当时,在小山城里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凤毛麟角,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那时候的我,对教学充满激情,年轻有干劲,一心都扑在教学上。”涂大庆谈起当年的自己,眼睛里放射出光芒。 涂大庆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学区校长都看在眼里。1988年8月,涂大庆调任浔中学区教导主任。除了抓常规、管学籍,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育教学研究上,一如继往地又开始带着教师们一起研究教学问题,让他们“人人想问题”“人人有课题”。
仅仅两年时间,涂大庆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又被任命为浔中学区副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当学区副校长,当时在德化还是很少见的。在任学区副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的7年里,涂大庆没有停下教学研究的步伐,先后撰写了《亦“扶”亦“放”,重在学法指导》等10多篇论文,学校在他的带领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辛勤的领路人
“下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开放周教学观摩活动,全校课堂将面向全县教师开放。每年的这个时候既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次展示,又是对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大检阅。”涂大庆骄傲地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9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了,我校灵动、和谐的课堂风格,轻负高效、学能并重的教学效果,一次次在小县城引起反响……”
“小山城,大教研,十年大变样。”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舒镇就曾这样赞誉龙浔学区的教育科研工作。
2000年秋,福建省小学语文“自能学习”课题研讨会在龙浔中心小学举行,开了小山城举办省级研讨会的先河。时任龙浔学区校长的涂大庆“依托课题、主动搭台、引进活水”的教研思路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全省同行的大加赞赏,舒镇老师称之为“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
2003年8月,涂大庆转任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他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确定和申报了“语文主体性学习”“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国家、省、市立项课题研究。
“做好教学研究,就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营造一种文化,打造一支队伍,将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涂大庆着手建立了每周四校本教研日、每周六校本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并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激励教师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当涂大庆满怀热情,期待着校本教研轰轰烈烈地开展时,却发现许多教师质疑教研的效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仍因循守旧。于是,他一方面深入课堂与教师交流探讨,另一方面邀请专家讲座、授课,帮助更新观念。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机制,连续评选了五届“教研先进个人”、两届“十佳教师”、两届“十佳青年教师”,教师参与的热情渐渐提高了。他又建立备课组教研、年段组教研、全校性教研三个层次的立体交叉式教研网络,构建了“教学问题——科研课题——教研专题”的行动研究体系。教师们的心终于靠紧了。2007年4月,福建省小学语文课题研讨会再次落户德化,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充分赞誉,并在省市范围内推广。
不懈的耕耘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先后成功举办省、市级6次,县级15次教学研讨会,为同行提供了9门课程110多节现场观摩课,另有19节课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在10个国家、省、市课题研究中,有3个课题获得省、市优秀课题和优秀成果奖。一批师德高、业务精、活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
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教育梦想的执著追求,使涂大庆实现了从代课教师到特级教师的成长蜕变,完成了从名师到名校长的华丽转身。涂大庆觉得,能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收获固然幸福,但是,能享受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的过程更是幸福的,他希望自己能一直拥有这样的幸福。
青涩的代课岁月
“教书是良心活,它和种庄稼不一样,庄稼没种好只耽误一季;书没教好,可要影响孩子一生。”“万事开头难,多反思自己,多想想学生,路就会越走越顺的!”37年过去了,父亲的这番话始终刻在涂大庆的心里。
“我是在父亲影响下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走上教育这条道路的!”涂大庆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曾祖父早年是私塾先生,父亲曾是小学校长,兄长师范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小时候的涂大庆一直跟着父亲读书,父亲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早早地熏陶感染着他那幼小的心灵。
1975年,涂大庆高中毕业,正赶上德化实验小学教师缺编,准备招聘代课教师,他毅然报名。经过学校考核,涂大庆符合条件,于是被录取了。那年,大庆刚满16岁,身高才一米五六,身材瘦小,一脸稚气。“那时候,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上有的学生个头都快高过我了,和善的同事开玩笑说我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回忆起往事,涂大庆忍不住笑了起来。
走上讲台后,涂大庆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一板一眼地上课。本想堂堂一个高中毕业生,教小学生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开学没几天,大庆便遇上难题:书上看似简单的知识,却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传授给学生,总感觉自己有劲无处使:班上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没把他这个老师放在眼里,总喜欢在上课时捣乱;有些家长看他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又不是科班出身,吵着嚷着要换班级……这些烦心事困扰着涂大庆,让他整天闷闷不乐。细心的父亲瞧出了端倪,于是有了开头的那一番话。
父亲的话有如一针强心剂,让涂大庆信心倍增。他听从父亲的教导,从备课入手,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备课中不断地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讲学生容易理解?这样教学生会喜欢吗?每上一堂课,都要认真备上好几个小时,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备下来,一堂课都要写上五六张甚至十来张纸。在这半年里,涂大庆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期末成绩一出来,所教班级仍然和其他班级有很大差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时候,他才发现教书是“静水流深”,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大有学问。他不停地反思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后来发现,自己高中毕业就教书,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于是,他千方百计找未了《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书籍,如饥似渴地研究起来。他还非常喜欢阅读各种教育杂志。“那时候,我领的工资是全校最少的,每年订阅的教育书籍却是全校最多的。”涂大庆回忆道。他是新华书店的常客,每次出差,不管到哪,都要到书店去,购买一些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书籍,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
凭借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做事认真扎实的性格,业务上刻苦钻研的劲头,涂大庆渐渐地摸着了门道,教学上越来越顺手,学生们慢慢开始喜欢上他的课了,教学成绩也节节攀升。涂大庆很快从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仅用两三年的时间,第一次带小学毕业班的涂大庆,所教班级参加全县升学统考就获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此后,他所教的班级年年都是年段第一。在实小教了9年书,最后3届毕业班成绩连年居全县首位,成了小县城家长们特别喜欢的一位好教师。
1975年,代课教师;1976年,民办教师;1980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补员成为正式教师;1983年,参加泉州师范学校的中师函授学习……一步一脚印,一年一台阶,原来稚气瘦弱的涂大庆,已成长为学校里风华正茂、业务娴熟的年轻骨干。那段青涩的岁月,留下的是他闪光的足迹,见证的是成长的历程。
执著的研究路程
“这两天声音哑了,想让学生提几个问题,自己理解课文,可是根本办不到!”“这帮孩子,老师讲什么记什么,老师写什么抄什么。唉,真拿他们没办法!”“可不是吗?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一下课,教师们又在为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学习能力而抱怨了。怎么让学生成为一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马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涂大庆这位年轻的校长。
“最出色的教师总是为学生着想。”涂大庆尝试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方法,缺乏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了学习欲望,也就丧失了自己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的观点一提出,即刻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从课堂入手,由“扶”到“放”,先教会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思考,再帮助他们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谈何容易。一堂课怎么上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脑子来?
涂大庆决定从钻研课堂教学做起,手头的教育书刊成了最重要的工具。课前,他总要查找许多相关资料,对教学有帮助的及时记录整理,对出现的相同或相近的课例,揣摩分析,比对运用。
时任浔中学区校长的连荣宗发现了涂大庆那执著探索的精神,大加赞赏,并鼓励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经验论文。
“以往只是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要总结经验,写成论文,这还是第一次,也不知道要从何下手。”有人告诉涂大庆,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余金魁老师写论文是行家,于是,他就带着积累的素材前去请教。余老师被他那股认真劲所打动,悉心指导。“论文的撰写和课堂教学的研究一样,选择的面不能太大,要抓住其中一点,拓展突破……”他就按照老师的指导,构思撰写,此后又三番五次地请教。他的第一篇论文《质疑问难浅探》终于完成,先是在《德化教育》发表,而后又被推荐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当时,在小山城里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凤毛麟角,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那时候的我,对教学充满激情,年轻有干劲,一心都扑在教学上。”涂大庆谈起当年的自己,眼睛里放射出光芒。 涂大庆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学区校长都看在眼里。1988年8月,涂大庆调任浔中学区教导主任。除了抓常规、管学籍,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育教学研究上,一如继往地又开始带着教师们一起研究教学问题,让他们“人人想问题”“人人有课题”。
仅仅两年时间,涂大庆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又被任命为浔中学区副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当学区副校长,当时在德化还是很少见的。在任学区副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的7年里,涂大庆没有停下教学研究的步伐,先后撰写了《亦“扶”亦“放”,重在学法指导》等10多篇论文,学校在他的带领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辛勤的领路人
“下周是我校一年一度的开放周教学观摩活动,全校课堂将面向全县教师开放。每年的这个时候既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次展示,又是对学校课题研究成果的大检阅。”涂大庆骄傲地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9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了,我校灵动、和谐的课堂风格,轻负高效、学能并重的教学效果,一次次在小县城引起反响……”
“小山城,大教研,十年大变样。”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舒镇就曾这样赞誉龙浔学区的教育科研工作。
2000年秋,福建省小学语文“自能学习”课题研讨会在龙浔中心小学举行,开了小山城举办省级研讨会的先河。时任龙浔学区校长的涂大庆“依托课题、主动搭台、引进活水”的教研思路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全省同行的大加赞赏,舒镇老师称之为“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
2003年8月,涂大庆转任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他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确定和申报了“语文主体性学习”“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国家、省、市立项课题研究。
“做好教学研究,就必须建立一套制度,营造一种文化,打造一支队伍,将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涂大庆着手建立了每周四校本教研日、每周六校本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并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激励教师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当涂大庆满怀热情,期待着校本教研轰轰烈烈地开展时,却发现许多教师质疑教研的效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仍因循守旧。于是,他一方面深入课堂与教师交流探讨,另一方面邀请专家讲座、授课,帮助更新观念。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机制,连续评选了五届“教研先进个人”、两届“十佳教师”、两届“十佳青年教师”,教师参与的热情渐渐提高了。他又建立备课组教研、年段组教研、全校性教研三个层次的立体交叉式教研网络,构建了“教学问题——科研课题——教研专题”的行动研究体系。教师们的心终于靠紧了。2007年4月,福建省小学语文课题研讨会再次落户德化,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充分赞誉,并在省市范围内推广。
不懈的耕耘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先后成功举办省、市级6次,县级15次教学研讨会,为同行提供了9门课程110多节现场观摩课,另有19节课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在10个国家、省、市课题研究中,有3个课题获得省、市优秀课题和优秀成果奖。一批师德高、业务精、活力强的教师脱颖而出。
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教育梦想的执著追求,使涂大庆实现了从代课教师到特级教师的成长蜕变,完成了从名师到名校长的华丽转身。涂大庆觉得,能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收获固然幸福,但是,能享受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的过程更是幸福的,他希望自己能一直拥有这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