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课的结尾,就好像名剧的落幕、名著的结尾一样,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新颖有趣、发人深省的结尾,才能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受与理解,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不足
1.有头无尾。
笔者通过听课了解到,在平时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这种有头无尾、无尾而终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下课铃响了,有的教师会选择省略掉课堂教学的这个“尾巴”,马上下令:“同学们,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关好电脑,回到教室。”一节课就在关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2.草草收场。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有些课虽然有“尾”,但只能说是“凤头鸡尾”。如,下课铃响后,“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都完成得不错,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有一个更好的表现。”教师一句结束语就草草收场,一堂课就结束了,听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梳理。
3.抓不落实。
“好,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请把作业做个保存,下一节课我们接着完成。”下课铃响后,教师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等到下一节课的时候,这个任务早已被教师和学生抛之脑后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对知识形成清晰的、系统的脉络,也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尾解决方式
1.评价反思,评中促进。
信息技术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任务完成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任务的完成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终点,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相关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和互评,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认真仔细观察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对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示一些带有问题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如,教学“认识frontpage”一节课以后,教师可从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利用课后的表格或自己设计一张“自我评价”反馈表,同时做成网页的形式,挂在学校服务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情况,如实完成。这样,教师不仅能非常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回顾总结,指导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比较少,上一节课学的知识,等到下一节课时可能又不知如何操作了,因此,回顾总结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小结,从而达到内化认知、强化技能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提示小结,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操作性的学科,有许多课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有相通之处,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注重方法的小结和引导,不仅回顾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还应重视认知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在小结中深化、掌握学习技能,以利于今后的学习。如,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画图、word、wps、powerpoint等等,它们启动的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学习了一个程序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操作步骤进行回顾,这样,学生对于其他没有学过的软件也能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去寻找、尝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3.设问求思,诱发悬念。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课的结尾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具体实践过程,这时,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好时机,在思考中巩固知识和拓展思维。下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帮助”功能时,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在鼓励的基础上问学生“通过电脑老师你学会了哪些新本领?”“为什么每个软件都会有‘帮助’功能,它到底有什么用?”。通过这些问题的答疑解惑,使学生明白,原来,电脑就是一位“百问不厌的好老师”,真正明白了“帮助”的作用。
4.拓展资料,有效延伸。
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善于及时收集日常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资料,注重知识的更新,开发出更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在课堂总结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的任务,就能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更好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Powerpoint”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补充教学内容,多拓展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这样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学生学得真切有趣!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文化节”“我们的艺术节”“我们的体育节”“我们的科技节”“我们的风筝节”“我们的手工节”等主题,制作各类小报,从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设置幻灯片的动画和播放效果、快速浏览和放映幻灯片等各类技巧。
5.解决问题,激发兴致。
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往往注意力比较涣散,情绪也比较低落。此时,若能创设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新问题,势必会引起学生注意,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在学习《剪贴图形》一课时,主要知识掌握后就快临近下课了。这时,教师出示了一张房间的平面图,并且准备好了床、沙发、柜子、台灯等各种家具的小图片。然后,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富有特色的房间吗?比一比,谁设计的房间最合理美观,老师将把有创意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他!”学生一听是给自己设计房间,又看到这些精美的小图片,而且做得好老师还可能把作品打印出来,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于是,纷纷展开想象,马上投入到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房间中去了,听到下课铃声也不愿停手。这样的教学,不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结尾设计,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尾存在的不足
1.有头无尾。
笔者通过听课了解到,在平时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这种有头无尾、无尾而终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下课铃响了,有的教师会选择省略掉课堂教学的这个“尾巴”,马上下令:“同学们,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关好电脑,回到教室。”一节课就在关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2.草草收场。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有些课虽然有“尾”,但只能说是“凤头鸡尾”。如,下课铃响后,“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都完成得不错,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有一个更好的表现。”教师一句结束语就草草收场,一堂课就结束了,听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梳理。
3.抓不落实。
“好,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请把作业做个保存,下一节课我们接着完成。”下课铃响后,教师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等到下一节课的时候,这个任务早已被教师和学生抛之脑后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对知识形成清晰的、系统的脉络,也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尾解决方式
1.评价反思,评中促进。
信息技术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任务完成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任务的完成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终点,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相关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和互评,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认真仔细观察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对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示一些带有问题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如,教学“认识frontpage”一节课以后,教师可从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利用课后的表格或自己设计一张“自我评价”反馈表,同时做成网页的形式,挂在学校服务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情况,如实完成。这样,教师不仅能非常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回顾总结,指导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比较少,上一节课学的知识,等到下一节课时可能又不知如何操作了,因此,回顾总结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小结,从而达到内化认知、强化技能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提示小结,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操作性的学科,有许多课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有相通之处,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注重方法的小结和引导,不仅回顾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还应重视认知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在小结中深化、掌握学习技能,以利于今后的学习。如,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画图、word、wps、powerpoint等等,它们启动的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学习了一个程序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操作步骤进行回顾,这样,学生对于其他没有学过的软件也能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去寻找、尝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3.设问求思,诱发悬念。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课的结尾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具体实践过程,这时,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好时机,在思考中巩固知识和拓展思维。下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的“帮助”功能时,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在鼓励的基础上问学生“通过电脑老师你学会了哪些新本领?”“为什么每个软件都会有‘帮助’功能,它到底有什么用?”。通过这些问题的答疑解惑,使学生明白,原来,电脑就是一位“百问不厌的好老师”,真正明白了“帮助”的作用。
4.拓展资料,有效延伸。
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善于及时收集日常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资料,注重知识的更新,开发出更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在课堂总结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的任务,就能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更好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Powerpoint”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补充教学内容,多拓展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这样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学生学得真切有趣!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文化节”“我们的艺术节”“我们的体育节”“我们的科技节”“我们的风筝节”“我们的手工节”等主题,制作各类小报,从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设置幻灯片的动画和播放效果、快速浏览和放映幻灯片等各类技巧。
5.解决问题,激发兴致。
从儿童心理特点来看,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往往注意力比较涣散,情绪也比较低落。此时,若能创设一个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新问题,势必会引起学生注意,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在学习《剪贴图形》一课时,主要知识掌握后就快临近下课了。这时,教师出示了一张房间的平面图,并且准备好了床、沙发、柜子、台灯等各种家具的小图片。然后,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富有特色的房间吗?比一比,谁设计的房间最合理美观,老师将把有创意的作品打印出来送给他!”学生一听是给自己设计房间,又看到这些精美的小图片,而且做得好老师还可能把作品打印出来,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于是,纷纷展开想象,马上投入到动手操作设计自己的房间中去了,听到下课铃声也不愿停手。这样的教学,不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结尾设计,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达到“课结束,趣犹存、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