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程 感受意义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趣”,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背景
  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但对统计的体验仅限于分一分、数一数、涂一涂,还没有系统地感悟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很少。为什么要学收集与整理数据?学了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是他们在课前不会主动去思考的。因此,教师在课始,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如播放各国校服图片,引起学生对校服的喜爱和关注,接着教师再谈话导入:“学校为同学们订做校服,会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学生众多的回答中,“颜色”自然会浮出水面,这时揭示课题“哪一种颜色合适?”适时地引入学生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到接下去的一系列收集整理等活动的热情。这种以生活中的数学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为教学背景,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需要”,并从中“看到”数学,体会到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必要性。
  二、导“疑”,落实“四能”培养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问题驱动课程内容的展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学生在说一说哪一种颜色合适的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回答会让他们感觉:大家喜欢的颜色不尽相同,怎么办?继续争论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样就促使他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去思考:“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这时“少数服从多数”的生活经验在分析与共享中就能引导他们达成共识:“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在这种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中,教师不要急于“教”,而是要耐心地把“经历”和“领悟”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猜测、交流”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才能较好地落实“四能”培养目标。
  三、促“思”,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知识储备只有一年级学过的“分类整理”,不具备主动收集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解决“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才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时,教师应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感悟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教学中,可以通过聚焦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进而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问题1:在这节课中,调查的对象以什么为主比较合理?(个别人、全班或全校)问题2:如果每人只选一种颜色,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问题3:调查的结果怎样呈现?(文字、表格或图画)问题4:收集的数据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个问题既有明确指向,又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有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能较有效地从方法上引领学生收集数据,从策略上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从组织上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从结果中体会数据是有用的,其中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与决策。
  四、引“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在教材中,有这样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在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例如,从自己班的这组数据,是否可以推导出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乃至全校所有同学对颜色的喜欢认同程度是相同的?哪个判断会可靠一些?要使推断更加可靠可以怎么做?事实上,这样的推断或多或少已经涉及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适当的“度”,给出一些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统计数据和不同年级的班级统计数据,然后组织讨论,发现年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对颜色的喜欢认同程度上的差异,一个班的数据仅能说明一个班的情况,不能代表全校的情况。有了这样的认识,点到为止,学生就能从中初步感受样本与总体的关系,对数据的理解更加到位,基于数据所进行的思考更加深入。
  五、求“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一系列活动,并从中感受和体验到收集整理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如何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这些经历、体会上升为“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得到数据后要做分类→整理→展示(填统计表)→分析(提问题)→判断(预测)等工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用“分一分→理一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逐步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习惯,让统计活动更加有条理、有预见、有水准。
  六、学“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还要能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在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一些诸如去哪里春游、参加哪个课外小组、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借阅图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等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来源,并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除了这些课例,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地风情民俗、本校校本活动、学生个性喜好等特点,继续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一、听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实”话  儿童语言学习是从日常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其一般规律为:从听别人说话进而模仿说话,逐步掌握和运用各类词语,并按照言语表达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与人交流。这一习得语言的过程对小学阶段英语教育有积极意义。课堂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习得环境,但所创设的语言环境需要以真实为前提,引导学生说“实”话。  1. 创设真实情
期刊
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感受最深的当不是学校墙壁上的口号,不是展示的荣誉奖牌,也不是丰硕的办学成果,想必是透过学校建筑形象和校园主色调所传达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校园文化建设资金。通过两年的打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散发出时代气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尤其备受关注的是校园呈现出来的色彩清新并明快的校园文化。  下面,我以厦门市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对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大多停留在口头或文字的表达上,缺少有效可行的手段。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只看到一条明线(数学知识),却看不到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一节课时,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而是综
期刊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学校周边工贸园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外来工子女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我校现有外来工子女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农村,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在心理上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不强,表现出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有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对集体、学校、班级缺乏关心、爱心。因此,用心导航,
期刊
一、抓整体,速感知,把握思路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轻轻地读(生读),柔柔地读(生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课件显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分别在哪儿,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期刊
一、教材解读——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在《表内除法(一)》这个单元中,分为了两个板块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  其中,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板块内容里有5个例题:例1~例3,意在于:让学生经历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初步感知为什么要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在分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孕育了“平均除”“
期刊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领会到形成、从理解到应用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从宏观上划分为感受、领悟、深化、升华四个阶段。  一、感受  这一阶段是指通过数学活动对数学知识蕴含的隐性思想方法进行感受,形成感性直观,产生感性体验。
期刊
【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  伴着和煦的春风,广大教师盼望已久的新课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本次课标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经过精心的修改而制定的。它的问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2011年版课标所作的修改,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本期起,我刊将推出“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陆续报道专家、
期刊
如果说语文是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蒂固,才能使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都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丰茂“语文”之树,应从滋养“语言”之根开始。  一、初读,理清语言的脉絡  在阅读教学中提炼主线,能删繁就简,让老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起来,后续的品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依托。  1.从题目提炼主线。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从题眼“壮”来探求主线。教师提问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中高耗低能的情况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自主生成  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效学习。如: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师:我们先商量一下,怎么学这篇课文?要完成哪些任务?生:首先要认识这课的14个生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