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我们凤梨酥这个小摄制组里,主要是负责前期的制片和后期的剪辑工作。后期剪辑主要使用的软件为Adobe的Premiere CC,并配合以Photoshop和Audition。在剪辑方面,之前也有过接触,不过对于一些细节并未太过考虑,而通过这次的剪辑训练,在对于剪辑方面学到了很多。
我们小组这次的影片从素材的拷贝到最终的剪辑合成和最后的配乐后期等工作,共耗时五天,每天我们全组成员会在晚上对当天的剪辑内容进行集体观看,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这部短片得以呈现,也是我们全组人员共同心血的结晶。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从中懂得了很多。
在前期拍摄中,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为了提高剪辑的效率,我们用半天时间对所有的素材进行观看和筛选,根据场记表对可以使用的片段进行标记,按照拍摄时间和画面内容进行素材的分类。从所有零碎的素材到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在剪辑上我们经过了粗剪、复剪、精剪等几个步骤。
粗剪时,我们根据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进行大致的裁剪和衔接,相当于是镜头的简单拼接;复剪是在粗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将裁剪开的片段分别归位,组成一个大概的剧情构成;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整合完毕后,就加入独白和配乐再做微调。在这遍完成之后,整个影片的剧情发展都已经清晰明确,就要对各个场景分别完善,对整体结构和节奏进行调整。
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之间叙事的连贯、自然、流畅,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由于我们小组的剧本剧情中体现人物情绪的场景较多,所以基于这一点,对于剪辑时把握节奏尤其重要。此外,为了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前期拍摄时采用了同一动作不同景别的拍摄方式,所以各个视频片段略显零碎,而且由于光线的不同、演员动作速度的不同、场景内不可控的因素(如狗、背景的人群等)的变化,对剪辑时的衔接增加的难度,导致镜头之间的过渡也不甚流畅。基于此,我们在需要的地方加入了视频转场和空镜衔接。在加入这些之后,整部短片的过渡效果就比原先更显流畅了。
在这次的剪辑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动作接动作的跳景别无缝剪辑。为了体现画面景别的丰富性,在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的这种“动接动”的衔接方式运用极多,衔接得不好会使画面出现“跳”的情况,让观看者觉得不太舒服。在剪辑《他乡》中男主在月沼周围举起相机拍照再放下看照片这个动作时,是以放下相机这个动作为切换,从近景切换到中景。虽然两个画面衔接时男主的动作、表情、手举相机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连接到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画面跳了,却又找不到原因。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发现是由于男主做两次动作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即使手的高度一致,切换后也会有不自然不协调的感觉,这种不协调的感觉在将两个动作速度调成一致后减少了很多。
在剪辑制作完成之后,就是对于影片原有声音的消音以及后期配乐。消音是由于我们现场拍摄时导演会对演员有相关提示,并且拍摄时会没有预期地录入一些杂音(例如路边汽车的喇叭声、原本应该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多出了嬉笑声);在消除这些声音的同时,还需对原声进行在保留(比如下大雨时的哗哗声、雨点打在青石板上滴答声、男主奔跑时的脚步声等),在满足这两点时会有矛盾,如何让视频的声音显得自然也令我们苦恼很久,最后决定将其他地方的类似声音代替覆盖原有的声音,同时在各个声音的片段之间也加入声音淡入淡出的特效,这样使得整个视频的音频效果也有所提高了。再之后便是将配乐插入,铺垫了整个视频的情感基调。
以前剪辑短片,我会纯粹地认为后期剪辑就是一件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只要前期的剧本清楚、分镜详细、素材丰富、场记完整,那么剪辑只需根据这些一一对应即可。但是,参加这次的训练营,经过老师的指导,会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剪辑师往往能使得片子富有新的魅力,并非简单搭积木式的拼接。在剪辑男主拿着手机询问村中人的那三个镜头时,直到配乐前,都是将这三个镜头完整播放的,也就是男主走入镜头到走出镜头的过程都是完整的。但是到最后看时觉得这段节奏有点慢了,与独白放在一起更是不协调,加之这三个镜头主要表达的是男主寻找无果,主要是男主的动作和表情最为重要,所以走入镜头和走出镜头的部分就显得无足轻重,故删去了。另外一处就是男主最后看手链那场,原本计划的是男主在村子里看手链时,由一个低头的动作切换至回到家中看手链的场景。当时分镜讨论到这段,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妙,场景切换很自然。而真正开始剪辑到这里时,发觉要是真的这么衔接镜头,倒是体现不出手链的重要。因为手链在此已经成为一个村子的一个象征,成为了一个意向,带有着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情愫,要是依据原本分镜的衔接顺序,手链在画面中出现的时间太短,在展现上反而降低了手链的重要性。所以之后我们放弃了原本的想法,进行了新的修改:从男主低头的动作切换到家中低头看手链的动作,同时移焦,从男主身上移到手链上,作为第一次向观众展示手链;然后切换到男主正面的近景,表现男主低头的表情,并在此切换到手链(此时为手链的特写),作为第二次向观众展示手链。做了这样的修改,使得手链的意向有了强化,相比之前,倒是更加符合剧情的需要了。
要是只有我一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部短片的剪辑,在我拿不定主意时,大家能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会告诉我出问题的关键点。尤其感谢王京帮我进行了粗剪,并且在声音的处置处理、短片色调的调整上帮了我太多;感谢晓桦帮我处理出那组“红衣女”的照片,并设计出了我们设置小组的logo。正是因为有大家结合在一起,才会有一部共同的作品。
我们小组这次的影片从素材的拷贝到最终的剪辑合成和最后的配乐后期等工作,共耗时五天,每天我们全组成员会在晚上对当天的剪辑内容进行集体观看,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这部短片得以呈现,也是我们全组人员共同心血的结晶。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从中懂得了很多。
在前期拍摄中,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为了提高剪辑的效率,我们用半天时间对所有的素材进行观看和筛选,根据场记表对可以使用的片段进行标记,按照拍摄时间和画面内容进行素材的分类。从所有零碎的素材到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在剪辑上我们经过了粗剪、复剪、精剪等几个步骤。
粗剪时,我们根据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进行大致的裁剪和衔接,相当于是镜头的简单拼接;复剪是在粗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将裁剪开的片段分别归位,组成一个大概的剧情构成;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整合完毕后,就加入独白和配乐再做微调。在这遍完成之后,整个影片的剧情发展都已经清晰明确,就要对各个场景分别完善,对整体结构和节奏进行调整。
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之间叙事的连贯、自然、流畅,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由于我们小组的剧本剧情中体现人物情绪的场景较多,所以基于这一点,对于剪辑时把握节奏尤其重要。此外,为了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前期拍摄时采用了同一动作不同景别的拍摄方式,所以各个视频片段略显零碎,而且由于光线的不同、演员动作速度的不同、场景内不可控的因素(如狗、背景的人群等)的变化,对剪辑时的衔接增加的难度,导致镜头之间的过渡也不甚流畅。基于此,我们在需要的地方加入了视频转场和空镜衔接。在加入这些之后,整部短片的过渡效果就比原先更显流畅了。
在这次的剪辑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动作接动作的跳景别无缝剪辑。为了体现画面景别的丰富性,在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的这种“动接动”的衔接方式运用极多,衔接得不好会使画面出现“跳”的情况,让观看者觉得不太舒服。在剪辑《他乡》中男主在月沼周围举起相机拍照再放下看照片这个动作时,是以放下相机这个动作为切换,从近景切换到中景。虽然两个画面衔接时男主的动作、表情、手举相机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连接到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画面跳了,却又找不到原因。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发现是由于男主做两次动作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即使手的高度一致,切换后也会有不自然不协调的感觉,这种不协调的感觉在将两个动作速度调成一致后减少了很多。
在剪辑制作完成之后,就是对于影片原有声音的消音以及后期配乐。消音是由于我们现场拍摄时导演会对演员有相关提示,并且拍摄时会没有预期地录入一些杂音(例如路边汽车的喇叭声、原本应该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多出了嬉笑声);在消除这些声音的同时,还需对原声进行在保留(比如下大雨时的哗哗声、雨点打在青石板上滴答声、男主奔跑时的脚步声等),在满足这两点时会有矛盾,如何让视频的声音显得自然也令我们苦恼很久,最后决定将其他地方的类似声音代替覆盖原有的声音,同时在各个声音的片段之间也加入声音淡入淡出的特效,这样使得整个视频的音频效果也有所提高了。再之后便是将配乐插入,铺垫了整个视频的情感基调。
以前剪辑短片,我会纯粹地认为后期剪辑就是一件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情,只要前期的剧本清楚、分镜详细、素材丰富、场记完整,那么剪辑只需根据这些一一对应即可。但是,参加这次的训练营,经过老师的指导,会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剪辑师往往能使得片子富有新的魅力,并非简单搭积木式的拼接。在剪辑男主拿着手机询问村中人的那三个镜头时,直到配乐前,都是将这三个镜头完整播放的,也就是男主走入镜头到走出镜头的过程都是完整的。但是到最后看时觉得这段节奏有点慢了,与独白放在一起更是不协调,加之这三个镜头主要表达的是男主寻找无果,主要是男主的动作和表情最为重要,所以走入镜头和走出镜头的部分就显得无足轻重,故删去了。另外一处就是男主最后看手链那场,原本计划的是男主在村子里看手链时,由一个低头的动作切换至回到家中看手链的场景。当时分镜讨论到这段,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妙,场景切换很自然。而真正开始剪辑到这里时,发觉要是真的这么衔接镜头,倒是体现不出手链的重要。因为手链在此已经成为一个村子的一个象征,成为了一个意向,带有着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情愫,要是依据原本分镜的衔接顺序,手链在画面中出现的时间太短,在展现上反而降低了手链的重要性。所以之后我们放弃了原本的想法,进行了新的修改:从男主低头的动作切换到家中低头看手链的动作,同时移焦,从男主身上移到手链上,作为第一次向观众展示手链;然后切换到男主正面的近景,表现男主低头的表情,并在此切换到手链(此时为手链的特写),作为第二次向观众展示手链。做了这样的修改,使得手链的意向有了强化,相比之前,倒是更加符合剧情的需要了。
要是只有我一人,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部短片的剪辑,在我拿不定主意时,大家能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会告诉我出问题的关键点。尤其感谢王京帮我进行了粗剪,并且在声音的处置处理、短片色调的调整上帮了我太多;感谢晓桦帮我处理出那组“红衣女”的照片,并设计出了我们设置小组的logo。正是因为有大家结合在一起,才会有一部共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