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课改。课改后的语文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从课改的趋势看,显而易见,它应当是一种鼓励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看法和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1 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呢?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民主的氛围中研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2 教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那种传统教学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美景,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的学生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由此可见,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既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3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倡阅读的开放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象是开放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大多数都只是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绝不能以此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比如,《愚公移山》一课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为什么不凿山洞?凭什么让子孙后代都要挖山?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转时,他却能跳出这个圈子另辟蹊径,提出“移山”还是“移屋”、“挖山”还是“凿洞”、祖辈的“权威”与子孙的“盲从”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透彻,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质疑问难,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4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XX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1 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呢?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民主的氛围中研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2 教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那种传统教学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美景,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的学生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由此可见,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既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3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倡阅读的开放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象是开放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大多数都只是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绝不能以此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比如,《愚公移山》一课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为什么不凿山洞?凭什么让子孙后代都要挖山?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转时,他却能跳出这个圈子另辟蹊径,提出“移山”还是“移屋”、“挖山”还是“凿洞”、祖辈的“权威”与子孙的“盲从”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透彻,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质疑问难,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4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XX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