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印,融金石于方寸之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章,自古不过方寸之石,钤盖落纸,绝无悔改,是为“信”之象征。 它是文人墨客钟情的雅物,篆刻的文字,以红白相映诠释万千气象,无论章法、字体、刀法都有所讲究,或为斋号,或为一句吉语,也可以是爱人名字的嵌字,细节之处饱含着印章主人私人化特征。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篆刻者素来热衷于从金石学问中汲取营养,只有具备深厚学识,才能沉淀一方真正的印记。
  篆刻印章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不过,印章最初的作用,是出于实用,从殷商时作为交换的凭证,漸渐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唐宋时期,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鉴藏印、斋馆别号印等,至明朝时,形制日趋完善。明代篆刻家文彭的出现,使印章篆刻进入新阶段,他打破自古以来篆与刻的分工,自篆自刻, 件篆刻印章的完成,均由艺术家人操刀,由此篆刻印章正式成为 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诗、书、画并列。自明代起,篆刻印章便诞生诸多篆刻流派,明清两朝“流派印”盛行,以流派论成就,重在鉴赏个人风格。
  不得不说,篆刻之“篆”就已经体现出这门艺术的深奥之处,“篆”本意指上古时期的篆书,即为一种书法字体,由此也可延伸为对古文字的考究,甲骨铭文、青铜铸字、秦砖汉瓦、石刻碑文皆可入“篆”,故印章篆刻绝非以刻刀再现书法,而是融合金石学、印学、书画等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博大而精深。
  因承家学,结缘篆刻
  陌生的古文字,高深的学问,加之书写习惯的改变,让现代人对印章篆刻已变得陌生与疏离。但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也总有人勇于向深奥发起挑战。
  王浩之, 名80后年轻艺术家,得益于深厚的家族传承,祖父乃岭南金石名家王贵忱,从小耳濡目染,并师从篆刻名家鞠稚儒。其起点,就比寻常人高上大截,虽然专门从事篆刻艺术时间并不长,但短短几年,便已在国内小有名气。但在深厚的金石学、篆刻艺术面前,他仍旧持谦卑态度,因为他深知,摆在自己前面的,是座又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要做好篆刻作品,需以深厚学识的积累沉淀才能转化为审美的品质格调。为此,王浩之专门辞去工作,在家中帮助爷爷整理累积了 辈子的金石学书籍、资料;另方面每天刻上到数个小时,可谓刀不离手。每天清晨,他总会在自己的工作室练上会书法,成为日常习惯。他的老师曾教导他,练好书法,尤其是篆书,对篆刻大有裨益。同时,他还努力提升传统学问,所谓审美之境,学养为先。
  鉴赏印章篆刻,印文、章法、刀法是其三大要素。概括地讲,欣赏篆刻作品,印文是基础,章法是关键,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篆刻者要在方寸之间对文字的排列,笔画的穿插、转折、方圆布局等进行恰当的构思,可概括为“字体之纯,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最后选择合适的刀法加以表现,并保证所刻字体具有书法艺术的观赏价值。
  篆刻枚印章,除了刀法,在动手前的思考、斟酌才是彰显匠意之处,即篆刻字法上的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对古文字的掌握。王浩之也坦言,自己刻枚章,时间花得最长的不在于“刻”上,而是前期的构思过程,要胸中先有书法,才能迎刃而解。
  明杨士修《印母》就有载:“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手器或废,心乃亡存,以是因缘,名为五观:日情、日兴、日格、日重、日雅。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篆刻艺术不仅是探求视觉传达,还包含篆刻者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及对人文精神的传承。
  让篆刻多一分金石气
  从明代起,篆刻家喜欢从金石学中汲取营养,强调印章篆刻要有“金石气”,但篆刻并不等于金石,两者为两种学科。王浩之的老师鞠稚儒曾这样解释印章篆刻的“金石气”:“印章篆刻作为 门艺术,明清篆刻者不断从金石学中吸取营养,如邓石如主张‘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后期金石学包含了很多古文字,在篆刻中用的都是古文字,都是篆字,即篆刻从金石学上吸收了很多新的字形,丰富了以往秦汉印中的营养,形成了流派的后续、再发展的空间。这个就是金石学和篆刻学之间必然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学科。至于如何让篆刻中更具有金石学的气息,这还是要多在金石学中多探求古文字的营养,包括新的字形、结字方法、用笔方法、节奏感,使之转移到篆刻创作中。而非错误地理解金石气就是在篆刻中把印面搞烂,把古代的剥蚀、风雨留下的痕迹、人为破坏之后的结果,面目斑驳,甚至狰狞留在印面上就叫金石气。”
  有着深厚金石家学背景的王浩之,在创作中自然也融入金石意味。相对而言,王浩之更喜欢汉印以及明清流派印,并努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的篆刻风格,他坦言并不喜欢肖形章类的“精巧”风格,他钟情金石蕴含的拙趣、雄浑的古朴感。
  金石也好,篆刻也罢,两者毕竟是高深的艺术,作为 名年轻的篆刻艺术家,早年从事设计的经历也让他在创作中保持着对平面构成的敏感。王浩之主张以现代设计和视觉传达方式呈现篆刻印章之美,在未来的规划中,他还要开发文创,进步推广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其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
  【小篆细朱文印印文:王氏一门三代藏拓鉴赏南越残瓦之记】
  王浩之祖父王贵忱曾藏南越瓦片360余方(现藏广东省博物馆),2018年重新整理,祖孙三代合力编制《南越残瓦墨影》手拓本,共三十套。此印为专门刻制的6厘米大印,钤盖于书中扉页。
  小篆细朱文印与古玺、汉印在篆刻艺术中可谓三足鼎立。具有工整、精细、秀丽、典雅的风格特征,特别适合作为斋馆、别号等闲章及收藏、鉴赏印。小篆细朱文印起源于元代,明末清初分化出“圆朱文”和“铁线篆”两大类别。此印就为“铁线篆”,字体线条柔中带刚,笔画被处理成微弯的弧形线条,各字之间、字与边之时而勾连,线条、字体处理刚劲而不失灵动。
  【朱白相间印印文:小辣猪】
  朱白相间印盛行于两汉,是汉印的特色形式之。朱白相间印的章法由印面中朱文、白文的分布格局决定,即通过朱白反差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朱白字数的比例不等,有朱二白、二朱白、 朱三白、三朱白、二朱二白等。此朱白相间印的布局巧妙,并未采两边留白相等的方式,通过左右繁与简对比,同时白文、朱文留白恰当,突出字体,更具视觉设计的意味。
  【汉朱文印 印文:金石不随波】
  从西汉建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故在印章篆刻中统称为“汉印”,并形成种篆刻风格。汉印布局讲求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具有气势雄浑、端庄大气视觉效果。在古时出于实用,汉印多表现为白文印,但随着收藏鉴赏需求的发展,对收藏的字画、图书、拓片等器物加盖鉴藏章,白文印整块的红色块有可能污损藏品,并影响画面构图,所以通常情况下,鉴藏印章多为朱文。
  此方印采用汉印不常见的朱文印,更适合现代鉴藏的需求。此印文体方正、线条平直、富于变化。
  【朱文篆书印文:不畏浮云遮望眼】
  印文出自宋代王安石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印章采用椭圆形,结合朱文篆书,带有几分金文意味,古朴典雅。
  【古玺文印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出自《心经》,其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字体采用古玺文表现。
  古玺可分为官玺、私玺、古语玺、图象玺等,大都以铜、玉、金等珍贵材质制作。古玺在古时用于佩带,作为地位和行政权力的凭证;也有作为封检(玺书),即在文书、货物和仓库的封泥上盖印,此外,还有作为吉祥物佩带等,如吉语印。篆刻中的古玺文讲究构思严密,对笔画悬殊文字的疏密挪让,独具匠心,要在不平衡中求和谐,矛盾中求统。
  【满白文汉印印文:惠风和畅】
  满白文在汉印中是最工整的种风格,是指白文笔画刻粗,使红地仅留线,故为满白。印章篆刻素来讲求瘦朱肥白,此印笔画苍劲有力,转折自然,饱满而不显板滞,外围边框的加入,更添印章精致与秩序感。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已被划入全国一线中心城市之列,去年全年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跻身亚洲城市前五,而深圳的文化艺术行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年轻化”和“去中心化”是深圳年轻艺术家呈现的面貌,他们在这座商业化、模式化、快节奏的新兴城市中裹挟前行,并愈加追寻个性和多元的艺术表达。  繁荣之外的艺术生产  在水之隔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冲击下,深圳的艺术发展也加急了它的脚步。深
期刊
2017年仲夏,《大英一百件文物上的世界史》大展让上海博物馆观者如潮,人馆经常要排队三四个小时,让不少考古粉、历史粉们望而却步。之前大展初到北京国博时,还得以赶在落幕前看了个尾场,人不多,却能轻松自在地看完所有的展品。而我们的故事,也从展览上体量最大的一件展品开始,即密特拉神像。更准确地说,是从他的帽子讲起。  “弗里吉亚式”帽与异邦人  密特拉崇拜流行于古罗马帝国,而这件神像则来自帝国的核心—意
期刊
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西南重镇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国内也早就给予成都“艺术第四城”的评价。成都青年艺术家们似乎正在越来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评论,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过于温和,并且发声力度不够。  包容的艺术生态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们多数都毕业于成渝两地的艺术院校,尽管他们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闲适的生活节
期刊
犹记得去年大火、豆瓣评分高达9.1的央视节目《国家宝藏》,荧屏上那位气质儒雅、学识渊博的博物馆人李仲谋将专业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也不禁让人联想工作中的他,又会以怎样的风貌示人?此时,手表上的指针已滑向下午五点,只见上博窗外华灯初上,魔都多姿的夜才刚刚开始。而办公室内那个不知忙碌了多久的身影慢慢停了下来,待来访者纷纷散去后,才终于得见这位圈粉无数的“网红馆长”。  《国家宝藏》幕后的故事  
期刊
2020年一场疫情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与香港巴塞尔日程紧密相连的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不稳定的还有刚刚“脱欧”的英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脱欧”之后的首个伦敦拍卖周。由于英国和欧盟问的很多“脱欧”细节仍未谈定,受极强不确定性笼罩的这几场拍卖表现不算强劲,虽然个别“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价,但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对商
期刊
好像感到身边的世界沉默了,近40天这样的沉默百年罕有,谁都没有预料到2020年竟然是这样开局。  当枝头有了绿意,春天终于来临,自然界的复苏迹象,终于逐渐消减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在时间被按过暂停键之后,更多人会懂得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刻,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刻。  中國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一个时刻,在生死面前,为生命动容,开始了群体反思。反思之后,将令我们对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有一个新认知。集美与德
期刊
两年前初识周伯林,只觉他是位温文儒雅的文化商人;两年间的不断深入交往,才发觉他原来还有另外一面,除了喜好写字作画,还热衷于文学、哲学,尤其喜欢老庄及佛学。他性格朴厚,作品却充满着趣味。品其书法和绘画,能感受到浓郁的文人气息和正大气象,而他笔墨下的“大写意”,更是他“心相”的表达。  几番风雨后回归初心  從天真涂鸦到孜孜以求,从个对美术懵懂的少年,蜕变成当今名写意画家,周伯林的绘画征途,是条修行之
期刊
扇面在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是历史上的高峰,出现了很多名品与巧思。伴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金石拓片在晚清大行其道,士大夫玩扇与玩金石皆风靡一时,这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扇面上拓金石的玩法。最早出现的是将印章钤盖在扇面上,然后将墨拓的边款剪成极细极薄,再贴到扇面,造成类似印谱的效果。但士大夫是不会满足于这种小儿科的手工劳动式剪贴的。  民国初年,贵州姚茫父发明了“颖拓”入扇,其方法是用毛笔沾焦墨,用类似铅笔扫描
期刊
“世界上所有的现代艺术运动,都是以未来主义作为它们的精神之父。”  这是捷克剧作家、哲学家古斯塔夫·哈尔维(V d clav Havel)对未来主义的概括,如果说立体主义( Cubism)是一场纯粹地与绘画和雕塑有关的美术运动,那么未来主义(Futurism)就是从立体主义(纯粹的美术运动)过度到达达主义(Dada,现成品艺术)的加速器。  这种源自现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在基于科技革命的汹涌发展
期刊
人间有美景,也常有穿帮BUG。这里说的BUG主要指那些古画中出现的器物,其实现实中真的存在,不是虚构出来的。  BUG不美,但穿帮也要看颜值。绝大多数的穿帮因为粗糙而丑陋,所以称BUG;而超级网红故宫《十二美人图》的“穿帮”却见考据,令美恒美,互见光辉。  十二美人图  观赏《十二美人图》中的画堂美人时,读者的视觉焦点往往在美人而非陈设,图中恰巧有水仙盆和僧帽壶,另个侧面提供了“多宝格”及实物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