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激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当前的小学科学课教学低效性淡化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整体效益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既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科学课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呢?我认为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教学的优化,作业的设计,评价的改革这三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科学课程不感兴趣,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积极地动手与动脑,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很难掌握课堂内容。 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教学结构,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才会积极调动非智力与智力因素,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思维,主动思考,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得以挖掘,真正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要将各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如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如“磁铁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积极动手与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完成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了知识的构建者。
二、设计趣味作业,提升学生能力
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起到复习与加强的作用, 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但是在小学,科学课往往被当做副科来看待,教师与学生都不够重视,科学课作业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作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不可小视。 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有独立完成作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们要明确让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而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 ,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 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 从而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 ,是学生参与实践, 自行探究的前提,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运用恰当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评价是否得当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在当前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形势下,指责学生、否定学生的评语越来越少,代之以鼓励与表扬的评语, 这样的评语毫无疑问会极大地鼓舞学生, 会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但是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都对这种清一色的鼓励与肯定失去了新鲜感, 这些赏识性的评语自然也失去最初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并不是一味地表扬,也不是评语的假大空,而是要做到赏识有度,评语要具真实性与真心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走出课堂,大胆外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仅局限在教室课堂里,依靠听课和看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
(一)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思想情操。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科学课教学中,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
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
学科性质结合起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顺
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 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也会越来越喜欢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关系很大,只要加强实验教学、利用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不断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才会有兴趣,获得的知识才能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
作者简介:邢浙波(1981-),男,浙江省嵊州市人,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中心学校教师.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整体效益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既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科学课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呢?我认为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教学的优化,作业的设计,评价的改革这三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科学课程不感兴趣,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积极地动手与动脑,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很难掌握课堂内容。 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教学结构,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才会积极调动非智力与智力因素,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思维,主动思考,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得以挖掘,真正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要将各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如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如“磁铁的性质”,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积极动手与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完成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了知识的构建者。
二、设计趣味作业,提升学生能力
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起到复习与加强的作用, 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但是在小学,科学课往往被当做副科来看待,教师与学生都不够重视,科学课作业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作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不可小视。 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有独立完成作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们要明确让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而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三、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 ,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 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 从而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 ,是学生参与实践, 自行探究的前提,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运用恰当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评价是否得当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在当前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形势下,指责学生、否定学生的评语越来越少,代之以鼓励与表扬的评语, 这样的评语毫无疑问会极大地鼓舞学生, 会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但是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都对这种清一色的鼓励与肯定失去了新鲜感, 这些赏识性的评语自然也失去最初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并不是一味地表扬,也不是评语的假大空,而是要做到赏识有度,评语要具真实性与真心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走出课堂,大胆外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实现新课程规定的目标,仅局限在教室课堂里,依靠听课和看书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
(一)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现象和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思想情操。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特别是在科学课教学中,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
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就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
学科性质结合起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顺
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 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也会越来越喜欢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关系很大,只要加强实验教学、利用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不断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才会有兴趣,获得的知识才能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
作者简介:邢浙波(1981-),男,浙江省嵊州市人,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