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萤火之光照亮世界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湖北诗人李强的诗集《萤火虫》里的大多数诗篇的艺术风格是“小”的,摹画了众多如萤火虫般虽然弱小却勇敢发光的生命意象。《萤火虫》里的诗作,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方法,塑造了温暖而孤独的清凉意境。此外,李强还在他的诗歌中传达了微笑的力量,欲以萤火之光来照亮世界。诗人在作品里发出了对人生、世界、美的终极追问,告诉人们读诗即读美、读智慧、读世界、读人生,诗在人面前敞开新世界。
  关键词:李强 诗歌 意象
  读诗就是读人,每个诗人的诗作都是其自身人生历程的真实笔录,是他诗性体验的动人歌吟,是他写给这个世界的不平凡的日记。李强的诗作也是如此,读他的诗总会有一種莫名的感动,因为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能够读出诗人内心纯真善良的情怀。李强的诗集《萤火虫》里的很多诗歌,从意象、意境和意蕴等方面,都为我们奉上了一场艺术的盛宴。
  一、弱而不惧的生命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意象,不成其为诗歌。在诗歌艺术中,意象是诗人主观上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可以感知的及具体的物象。诗歌寄情于景,借助景物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我们甚至可以说,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和情感的深浅,取决于诗人对意象的描绘。诗人只有做到把情感和理趣融会于意象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创造出更深刻别样的情景。与散文、小说等文体不同,诗歌的创作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一般不会是情感和思想的直接流露和表达,而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情”与“景”的结合也就是“象”和“物”的统一,这才形成了意象。意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诗人情感结晶的载体,只有读懂了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比如《萤火虫》一诗:“会飞的露珠,闪着微光/会呼吸的琥珀,记录着沧桑/会舞蹈的精灵,激动着整个村庄/点亮黑夜的火把,唤醒少年幻想/比一瞬间更短/比一辈子更长”{1}。在这首诗里,诗人选取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会飞的露珠、会呼吸的琥珀、会舞蹈的精灵,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意象被诗人精心安排在一起,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萤火虫”的摹写。萤火虫虽然微弱,却能在黑暗中发出光亮,带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因此,“萤火虫”这一意象,则是诗人心中弱而不惧的生命的象征。另外,这首诗在句式上多用排比,呈递进态势,“比一瞬间更短/比一辈子更长”重章叠句,更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使人回味良久,深深思考。一般来说,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象本身不带有情感,但是诗人却用精练的语言,使它们带上了一层主观色彩,闪光的露珠、沧桑的琥珀、跳舞的精灵和摇曳的火把……总能在人绝望的时候带给人一丝希望和温暖。这些景物都寄托着诗人的深刻的感情,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也是诗中独特典型的意象。
  古今中外,诗歌意象都有特定的含意,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象征。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就不单纯只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诗人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身上,以此来传达自己的思乡情怀。菊花是傲霜之花,黄巢的《赋菊》表现了菊花不与众花同争高下、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和高洁的高贵品质,也表明了诗人希望自己像菊花一样做一个坚贞之人。在诗歌《对于雪花,我总是满怀敬意》中,“无数好奇目光中追随,/你款款走过流言蜚语,/如同风中的雪花,/历尽侵蚀,依然晶莹……一场漫天大雪让平凡的日子生动起来,只看见,/一枝红梅悄然绽放,清澈,温润,妩媚,/看不出一丝丝造化弄人的痕迹……”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雪花不惧流言蜚语,自然洒脱,坚强而富有魅力,并且滋润万物,温柔体贴。因此诗人在面对雪花的时候便由衷地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栀子花开》“一如从前,裙裾翠绿,/脸庞白嫩,淡淡的清香不绝于缕;一如从前”“可爱的栀子花,可怜的栀子花/为什么在贪婪的年代里依然绽放/身子紧贴身子/脸挤得变形/五个小姐妹随机组合成一件商品”“想当年深陷左贤王大帐的蔡文姬……也比随手掳来的女奴隶,珍贵那一点点”。在这首诗里,诗人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先是从栀子花的外表入手进行描写,体现了栀子花的冰清玉洁,然后笔头一转,点出栀子花面临的处境,惹人怜爱和心疼,进而想到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蔡文姬,从而表达对和栀子花有相似处境的蔡文姬的同情。
  很多情况下,诗歌中仅仅只有单个意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需要诗人营造出一系列意象进行组合,而意象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通常还会运用到比喻、象征,还有通感等一些手法。比如《微笑》:“是青萍之末催生的柔风/是阳光雨露孕育的花蕾/是突如其来的怦然心动/是骤雨后的彩虹/是暗夜里的星光/是游子的回故乡之路”。诗人在诗的开头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多个意象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画面,表明了微笑带给人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人思考。
  一般来说,受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诗人在一定时期会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写作风格,比如海子的诗在狂热和悲壮中带有一种沉痛感。李强的《萤火虫》里的大多数诗篇的艺术风格是“小”的,除了《巨兽时代》等少数诗气势恢宏之外,“小即是美”的风格是李强“以萤火之光照亮世界”的审美追求的体现。李强极善于捕捉生活中不太为人注意却又蕴含极丰富内容的生活细节熔铸成鲜明的意象并予以多视角、多层面的精彩呈现,李强也极善于将自我意识、历史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融于诗歌对自我、历史、时代、社会、人生做概括力极强的整合性表现。李强诗歌的可贵还在于真情实感和平民意识,对生命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复杂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善于以小写大、以轻写重、以简单写丰富,善于熔铸想象与真实融合、情感与理性融会的苦乐相生的理想诗境。
  二、温暖而孤独的清凉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境是诗歌“情”和“景”结合的产物,是诗歌情感和艺术的集中体现。王昌龄在《诗格》中最早提出“意境”这个概念,“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2}王昌龄把“意境”和“物境”“情境”并列,认为“物境”是客观的自然山水之境,“情境”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之境,“意境”才是融会了物态和情愫生发出的意蕴哲思之境。而在今天看来,这三者都是属于“意境”的范畴。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代青年诗人纳兰集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与诗歌评论于一身,可谓是“为诗而诗”之新人。纳兰的诗集《纸上音阶》以美学之问、信仰之求、哲学之思引领中国当代诗坛。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文坛新秀奠定了当代诗歌的主體性、文化创意与哲理风格。纳兰以诗之作颠覆历史的霸权,建构时空的话语权。读者欣赏此类作品终会收获青春的反思、自由的理念与思想的火花;从中迸发生存力量,感悟生活意义,建构生命深度,赋予生态关怀,进
摘 要:乾嘉著名诗人、苏州人沈德潜一生致力于科举,但屡屡受挫,晚年被乾隆帝赏识,得“江南名老士”之赞誉。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他主张“主盛唐,倡格调”和“温柔敦厚”诗论,不仅诗歌创作丰硕,而且在诗论方面亦有很高成就。研究其诗歌创作,对了解清代诗坛的风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沈德潜 归愚诗钞集 温柔敦厚  清代乾嘉时期苏州著名诗人、诗论家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谥号文悫。主张“
摘 要: 微文学广告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民众生活平台,借助刷微信这一民众常态性生活方式,高频推出,形成了“典型情節-抢眼图片-代表章节”为主干的有机配套模式。它将受众对象定位于低收入浅思维型的打工群体,以白日梦的想象构建出极大占有金钱、权势与美色的理想化世俗生活状态,以刺激欲望与快感的心理方式将文学写作由形而上转为形而下,由精神转为肉体,由美感转为快感,在“为什么写”“写什么”与“怎样写”的基本环节
摘 要: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近代私塾的研究更是教育史和近代史的热点。近代私塾的研究有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的详细探究,还有不少对于其与近代新学之间的问题研究和其自身的改良问题探讨。私塾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由民间发起的填补官方对于平民教育的空缺,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清末民国时期,其对于平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依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于近代私塾对平民教育的普及研究仅在对于义务教育和近
摘要:电影《烈日灼心》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作品主题涵盖善与恶、救与赎、罪与罚、生与死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比较电影和小说文本,以电影与原作的失衡而导致的逻辑混乱和部分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为代表性的“失”,以影片中加入的黑色电影元素为代表性的“得”,据此简要分析电影《烈日灼心》的改编。  关键词:《烈日灼心》改编黑色电影  小说《太阳黑子》的作者是须一瓜,原名徐平。她既是《厦门晚报》政法记者,又
摘 要: 对《西湖文苑》的总体面貌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份刊物开放包容的办刊方针和文学立场,《西湖文苑》集结了众多知名作家,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在《西湖文苑》中占据着较重的分量。林庚的佚作《铁的锄头》不能说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但是它有着独特的、值得重视的艺术价值,通过这部短篇小说,可以丰富和深化對林庚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 :《西湖文苑》 沈从文 佚作 林庚  近日,笔者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旧期刊《西湖
摘要:在当下社会,现代传播媒介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现代传播媒介不仅建构了文学的审美现代性,还几乎影响和参与了现代与后现代所有的文学场景与文学活动,迫使文学烙下或浓或淡的媒介意识。媒介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早已成为文学研究传播学转向的显在。《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以“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为切入点,多维度地建构了新世纪文学媒体化语境的存在和文学媒介化的走向,对文学
摘 要:作为中西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稻草人》 与《快乐王子》 一直倍受读者关注。本文主要从两篇经典之作的相同与不同比较分析入手,分别从儿童文学的特点、社会原因、宗教信仰及个人原因的角度来探讨异同背后的深层因由,以期更为深入地解读这两部经典童话。  关键词: 《稻草人》 《快乐王子》 现实 唯美  引 言  同为中西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叶圣陶的《稻草人》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自问世之后,
摘 要: 川剧在当下发展中有许多问题,甚至与其生存相关。川剧面临着这样危机的原因在于“守旧”,即坚持原有的发展和生存的模式,可实施的举措则是“革新”,即顺应时代潮流去改变发展和生存的模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川剧的数字化发展将更具有价值和魅力,互联网与多媒体的诞生, 使戏剧在表现形式上和发展空间上都同时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当代范例,为传统戏剧乃至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生存、壮大
摘 要: 2017年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提出,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引发了各种观点和声音,各种形式的实践理论层出不穷。文章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落实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寻找“整本书阅读”落实困境的应对策略,并为其开辟一条现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自主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