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学生美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小学美术教学视角出发,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达到充分把握学生成长阶段特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要点
引言
教育,始终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部分,它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尤其是小学教育,更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基础能力的启发效果。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质,就应准确把握学生创新能力启发的方法。
一、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性特征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具有指导性作用。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征来说,该阶段学生是思维认知“基础阶段”,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较低,但却具有较为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
从我国小学教育划分阶段来说,学生在1-6年级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被动性认知向主动性认知的转变,他们的思维变化灵活性越来越强。由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成长特征进行准确性把握,才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指导性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
教师开展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要条件是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确保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具有直接的艺术认知载体。
例如:H小学美术老师进行《鲜花送给妈妈》一节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中摆放了几盆鲜花,并运用PPT展示了几幅鲜花图片,让学生欣赏,此时老师提出:“如果现在让同学们选择一束鲜花送给妈妈,你会选择那一束呢?”“红色、蓝色、还是紫色?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结合你最喜欢的鲜花,绘画一幅送给妈妈的鲜花吧。”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也结合书本中给予的例图,指导学生绘画鲜花时的色彩运用,指导学生绘画色彩实践分析。
案例中提到的,H教师进行小学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将学生日常生活,與课本内容结合在一起,开展美术内容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启发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绘画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又针对学生的实际绘画情况因材施教,自然也就达到了课本内容合理运用的教学效果了。
(二)教学课题实践中创新
1.教学内容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对教学课题内容的创新。例如:G小学美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原定的美术绘画内容为《蔬菜变变》,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对常见的是西红柿、黄瓜、土豆、大葱等常见的蔬菜绘画进行教学,也提出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的课堂互动课题,让学自主分组进行美术绘画。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开展“相似”知识教学,作为课堂实践知识延伸的内容,拓展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而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也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了空间,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独立创作、创新的学科探究意识。
2.校本课程的融合
小学美术课题实践创新,也体现为教本课程内容的有机性融合,常见的美术教学,与手工教学相互融合。
例如:L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叶子的“小血管”》一章教学时,教师不仅从真实叶子的绘画层面进行分析,也以人的视角,对绿色叶子和黄色叶子绘画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班级中学生有的制作黄色叶子输绿色血液的手工模型,有的则直接采取黄色叶子和绿色叶子交错粘贴的方法,帮助黄色叶子“恢复”颜色。案例中L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利用校本课程的优势,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达到了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运用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在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
1.情景教学法
例如,P教师在开展美术《孔雀翩翩》课题进行教学时,以《孔雀公主的一天》故事为课堂教学引导,创造课堂教学情景,要求班级中的学生都参与到帮助孔雀公主的活动中来。学生在课堂情景剧互动时,不仅能够学会颜色运用、简单的线条绘画,也可以依据个人想象,进行美术作品创作[1]。
案例中提到的P教师教学过程,是较为常见的,情景教学环境法运用的体现,教师课堂实践过程,不仅是对美术知识的教学,也能够将审美引导、分享、帮助等,美好品德教学内容融合其中,达到了美术教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认知向导的双向培养。
2.自主创新法
所谓自主创新法,就是让学生在小型课题的基础上,向着多方向、多视角的范围延伸,这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践的直接体现。
例如:A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娃娃的家》为教学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与学生一同讨论“娃娃的家中应该有哪些东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分别列举出:电视、鞋子、厨房、服装、化妆品、床、椅子、鲜花等等,然后教师又进一步细化到这些都是什么样子,是审美颜色的呢?学生回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五边形等。其次,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绘画的方式,为娃娃绘画一个家。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美术作品绘画,教师也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课堂指导和评价[2]。
案例中提到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就是逐步进行课堂创作创新引导过程,教师以连贯的课堂问题为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课题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创新。
(四)彰显学生为主体地位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要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适应。例如: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则教师进行美术绘画教学时,可以适当的预留出课堂互动指导时间,帮助学生突破自身发展中的不足,进而将学生成长的缺陷,转换为创新能力发展的窗口,这就是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结论:综上所述,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是义务教育实践条件整合的主要理论基础,对于新时期教学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教学课题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运用、以及彰显学生为主体地位四方面的把握,解读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策略。因此,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点,将为我国义务教育实践的推进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晓童.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5):241.
[2]徐丹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2018(09):24.
作者简介
马恒(1984-),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回族人。学历:大学,单位:济宁市霍家街小学,职称,小教二级。
(作者单位: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要点
引言
教育,始终都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部分,它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尤其是小学教育,更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基础能力的启发效果。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质,就应准确把握学生创新能力启发的方法。
一、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性特征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具有指导性作用。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征来说,该阶段学生是思维认知“基础阶段”,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较低,但却具有较为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
从我国小学教育划分阶段来说,学生在1-6年级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被动性认知向主动性认知的转变,他们的思维变化灵活性越来越强。由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成长特征进行准确性把握,才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指导性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
教师开展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要条件是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确保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具有直接的艺术认知载体。
例如:H小学美术老师进行《鲜花送给妈妈》一节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中摆放了几盆鲜花,并运用PPT展示了几幅鲜花图片,让学生欣赏,此时老师提出:“如果现在让同学们选择一束鲜花送给妈妈,你会选择那一束呢?”“红色、蓝色、还是紫色?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结合你最喜欢的鲜花,绘画一幅送给妈妈的鲜花吧。”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也结合书本中给予的例图,指导学生绘画鲜花时的色彩运用,指导学生绘画色彩实践分析。
案例中提到的,H教师进行小学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将学生日常生活,與课本内容结合在一起,开展美术内容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启发学生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绘画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又针对学生的实际绘画情况因材施教,自然也就达到了课本内容合理运用的教学效果了。
(二)教学课题实践中创新
1.教学内容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对教学课题内容的创新。例如:G小学美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原定的美术绘画内容为《蔬菜变变》,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对常见的是西红柿、黄瓜、土豆、大葱等常见的蔬菜绘画进行教学,也提出了“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的课堂互动课题,让学自主分组进行美术绘画。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开展“相似”知识教学,作为课堂实践知识延伸的内容,拓展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思维。而教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也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了空间,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独立创作、创新的学科探究意识。
2.校本课程的融合
小学美术课题实践创新,也体现为教本课程内容的有机性融合,常见的美术教学,与手工教学相互融合。
例如:L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叶子的“小血管”》一章教学时,教师不仅从真实叶子的绘画层面进行分析,也以人的视角,对绿色叶子和黄色叶子绘画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班级中学生有的制作黄色叶子输绿色血液的手工模型,有的则直接采取黄色叶子和绿色叶子交错粘贴的方法,帮助黄色叶子“恢复”颜色。案例中L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利用校本课程的优势,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达到了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运用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在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
1.情景教学法
例如,P教师在开展美术《孔雀翩翩》课题进行教学时,以《孔雀公主的一天》故事为课堂教学引导,创造课堂教学情景,要求班级中的学生都参与到帮助孔雀公主的活动中来。学生在课堂情景剧互动时,不仅能够学会颜色运用、简单的线条绘画,也可以依据个人想象,进行美术作品创作[1]。
案例中提到的P教师教学过程,是较为常见的,情景教学环境法运用的体现,教师课堂实践过程,不仅是对美术知识的教学,也能够将审美引导、分享、帮助等,美好品德教学内容融合其中,达到了美术教学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与认知向导的双向培养。
2.自主创新法
所谓自主创新法,就是让学生在小型课题的基础上,向着多方向、多视角的范围延伸,这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践的直接体现。
例如:A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娃娃的家》为教学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与学生一同讨论“娃娃的家中应该有哪些东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分别列举出:电视、鞋子、厨房、服装、化妆品、床、椅子、鲜花等等,然后教师又进一步细化到这些都是什么样子,是审美颜色的呢?学生回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五边形等。其次,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绘画的方式,为娃娃绘画一个家。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美术作品绘画,教师也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课堂指导和评价[2]。
案例中提到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就是逐步进行课堂创作创新引导过程,教师以连贯的课堂问题为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课题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创新。
(四)彰显学生为主体地位
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要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适应。例如: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则教师进行美术绘画教学时,可以适当的预留出课堂互动指导时间,帮助学生突破自身发展中的不足,进而将学生成长的缺陷,转换为创新能力发展的窗口,这就是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结论:综上所述,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是义务教育实践条件整合的主要理论基础,对于新时期教学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书本知识的合理运用、教学课题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运用、以及彰显学生为主体地位四方面的把握,解读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策略。因此,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点,将为我国义务教育实践的推进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张晓童.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5):241.
[2]徐丹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2018(09):24.
作者简介
马恒(1984-),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回族人。学历:大学,单位:济宁市霍家街小学,职称,小教二级。
(作者单位:济宁市霍家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