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立人之本,家庭教育便是一切教育之源,是高校教育成果潜在影响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藏族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家庭教育影响颇为深远。本文旨在加强对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的对比研究,为各高校展开民族针对性教育提供可行性路径,有利于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藏、汉族大学生;对比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坚持我国“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幸福家庭的需要。藏族与汉族因其地域、历史、文化等不同因素构成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我国高校教育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促进民族教育优势互补,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科学育人的水平。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异同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1.从两者的影响因素上看。一是在自然条件上,藏族多生活在我国西部的高寒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藏族是以畜牧业与逐水草的游牧业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所以更注重对子女在实践生产能力上的培养。为了与恶劣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做抗争,藏族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拥有强健身体素质的意识比较强烈,更注重体育锻炼。汉族发源于中原黄河流域,气候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农耕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以家训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相对藏族更注重对理论文化知识与经验的传导;二是在宗教文化上,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影响最深的是藏族地区,大多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所以,藏族的家庭教育被打上浓厚的宗教烙印。藏传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习俗礼仪等使藏族大学生家庭教育以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内容为载体,用讲述、唱诵等方式进行具有宗教色彩的家庭教育。①我国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和进行宗教活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漢族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受某种特定的宗教文化影响较小,主要是受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观双重影响。
2.从两者的主要特点上看。一是藏族相对汉族家庭在文化知识上的教育忽视、放任的特点更为突出。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藏族大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汉族家庭来说要偏低一些,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藏族学生父母更多精力要进行畜牧生产活动或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文化知识教育意识不够,更多依赖于学校教育。②而汉族大学生家庭中,许多父母过度干涉的高压教育方式特征更为突出,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一味重视学业成绩,使学生不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进入大学后很容易迷失自己;二是藏族家庭相对汉族家庭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上更多要求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父辈所信仰的宗教信仰的特点,并且还要掌握一些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与生产技能。
(二)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共同点
1.都注重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和习俗礼仪等,例如,藏族大学生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乱,要谨言慎行,不可有害人之心,要心存善念,对父母长辈要有孝道,邻里和睦等,并且通过父母一辈辈口头传诵、亲身实践,使下一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这些美德,在内心深处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在汉族家庭中,虽然没有某种宗教文化信仰强大的熏陶,但是中国家庭自古以来留下来的家训文化与藏族口承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父母的说教以及示范作用来达到对子女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传统优秀家庭教育思想传承的体现。
2.都注重伦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家庭,自孩子出生一刻其教育都与正确的道德规范,优秀的品质培养分不开,尽管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其传递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例如,在藏族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视孝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让父母住好,吃好,去世了要念经,因此藏族家庭普遍都比较和睦融洽。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百事孝为先”汉族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视对父母、长辈的尊敬。还比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立人之本,这与藏传佛教中许多神话、典故所传达的为人、接物待人观念不谋而合。
二、藏、汉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藏族家庭中,美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榜样示范等对家庭成员起着教育作用,并且藏族人大多数信仰佛教,佛教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观念对藏族家庭影响较深,培养了藏族大学生勤劳、善良、孝敬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大学,脱离原生家庭,也会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力。④汉族家庭教育受“家国一体”的封建道德思想影响,父母也教育子女要勤劳俭朴、正身垂范、严谨治家等,这些传统美德对汉族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着积极影响。
(二)对知识技能的影响
藏族家庭对子女知识技能的影响主要是来自父母长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经验。由于藏族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知识分不开,所以在藏族家庭教育中会使孩子从小就在实践中掌握一些自然知识、生产技能。这些生活常识有益于智力培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汉族家庭非常重视对子女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经济条件允许下,父母会把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都投资于这方面的培养,虽有积极作用,但不平衡的家庭教育重心不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在藏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程度。父母如果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会使子女更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所处的现实地位以及宗教信仰的本质内涵,从而使子女能理性地处理好本民族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⑤同理,在汉族家庭中,父母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影响着子女的文化认同,在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开阔眼界,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观。 三、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现状及对策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现状
一是两者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都普遍体现了以经验性为主的特征,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大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从上辈习得的思想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转型,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传统经验中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问题突出;二是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要不过于放任、忽视,要不就是独断、专制相对缺少民主性,这些方式都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父母长期忽视学生心理需要,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三是汉族家庭父母在对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识上还显不够,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大学生在父母压力下感受不到快乐。藏族相对汉族家庭由于文化与宗教因素,要求子女更多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能以及艺术形式等,在这种氛围熏陶下,藏族大学生在校更擅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二)改善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许多藏、汉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是凭经验教育,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内容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不明确,在面对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不良社会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性引导比较缺乏。优化家庭教育就是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在对传统家庭教育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问题构建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学生家长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藏族地区,更要注重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将藏族文化及宗教信仰中积极的教育思想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形成独具藏族文化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⑥
2.建立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机制
大学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大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场所。學校和家庭应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力”机制,实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相互反馈。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家庭中,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家长因工作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学生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应负担起主要责任。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脱离家庭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校对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缺乏沟通,造成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有效教育难以进行。
3.藏、汉族家庭教育要互取所长
藏族与汉族同属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既有想通之处,也有巨大的差异。藏族大多有坚定的佛教信仰,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上与汉族相比也形成了具有宗教特色的家庭教育思观念。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藏、汉族在家庭教育经验上各有可取之处。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加深,要做到优势互补,互取所长,共同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例如,藏族更注重子女在参与生活实践中学习技能,领悟自然知识等。而一些汉族家庭教育更多接受的是理论说教,缺乏亲身实践。学生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藏族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了大量的本民族习俗文化内容,也是值得汉族家庭教育学习的。反之,一部分汉族家庭教育通过吸取西方先进教育观念,使子女接受多元文化,形成开放、民主的家庭氛围,也为藏族家庭教育方式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傅千吉.藏族家庭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2]曲目铁西.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
[3]穆赤.云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与寺院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1994(4).
[4]王文浩.甘南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5]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6]曾汝弟.家庭教育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4—57.
作者简介
杨晗,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号:160305052188。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ZYXS141)最终成果。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Project number:2017ZYXS141).
①傅千吉.藏族家庭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②曲目铁西.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
③穆赤.云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与寺院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1994(4).
④王文浩.甘南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⑤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⑥曾汝弟.家庭教育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4—5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家庭教育;藏、汉族大学生;对比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坚持我国“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幸福家庭的需要。藏族与汉族因其地域、历史、文化等不同因素构成了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我国高校教育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促进民族教育优势互补,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科学育人的水平。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异同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1.从两者的影响因素上看。一是在自然条件上,藏族多生活在我国西部的高寒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藏族是以畜牧业与逐水草的游牧业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所以更注重对子女在实践生产能力上的培养。为了与恶劣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做抗争,藏族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拥有强健身体素质的意识比较强烈,更注重体育锻炼。汉族发源于中原黄河流域,气候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农耕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以家训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相对藏族更注重对理论文化知识与经验的传导;二是在宗教文化上,佛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影响最深的是藏族地区,大多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所以,藏族的家庭教育被打上浓厚的宗教烙印。藏传佛教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习俗礼仪等使藏族大学生家庭教育以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内容为载体,用讲述、唱诵等方式进行具有宗教色彩的家庭教育。①我国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和进行宗教活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漢族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受某种特定的宗教文化影响较小,主要是受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观双重影响。
2.从两者的主要特点上看。一是藏族相对汉族家庭在文化知识上的教育忽视、放任的特点更为突出。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藏族大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汉族家庭来说要偏低一些,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藏族学生父母更多精力要进行畜牧生产活动或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文化知识教育意识不够,更多依赖于学校教育。②而汉族大学生家庭中,许多父母过度干涉的高压教育方式特征更为突出,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一味重视学业成绩,使学生不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进入大学后很容易迷失自己;二是藏族家庭相对汉族家庭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上更多要求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父辈所信仰的宗教信仰的特点,并且还要掌握一些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与生产技能。
(二)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共同点
1.都注重以身示范,言传身教
藏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和习俗礼仪等,例如,藏族大学生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乱,要谨言慎行,不可有害人之心,要心存善念,对父母长辈要有孝道,邻里和睦等,并且通过父母一辈辈口头传诵、亲身实践,使下一辈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这些美德,在内心深处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在汉族家庭中,虽然没有某种宗教文化信仰强大的熏陶,但是中国家庭自古以来留下来的家训文化与藏族口承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父母的说教以及示范作用来达到对子女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传统优秀家庭教育思想传承的体现。
2.都注重伦理道德,品质的培养
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家庭,自孩子出生一刻其教育都与正确的道德规范,优秀的品质培养分不开,尽管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其传递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例如,在藏族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视孝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让父母住好,吃好,去世了要念经,因此藏族家庭普遍都比较和睦融洽。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百事孝为先”汉族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视对父母、长辈的尊敬。还比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立人之本,这与藏传佛教中许多神话、典故所传达的为人、接物待人观念不谋而合。
二、藏、汉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道德品质的影响
在藏族家庭中,美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榜样示范等对家庭成员起着教育作用,并且藏族人大多数信仰佛教,佛教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观念对藏族家庭影响较深,培养了藏族大学生勤劳、善良、孝敬的优秀品质,即使进入大学,脱离原生家庭,也会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力。④汉族家庭教育受“家国一体”的封建道德思想影响,父母也教育子女要勤劳俭朴、正身垂范、严谨治家等,这些传统美德对汉族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着积极影响。
(二)对知识技能的影响
藏族家庭对子女知识技能的影响主要是来自父母长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经验。由于藏族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知识分不开,所以在藏族家庭教育中会使孩子从小就在实践中掌握一些自然知识、生产技能。这些生活常识有益于智力培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汉族家庭非常重视对子女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特别是经济条件允许下,父母会把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都投资于这方面的培养,虽有积极作用,但不平衡的家庭教育重心不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在藏族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着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程度。父母如果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会使子女更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所处的现实地位以及宗教信仰的本质内涵,从而使子女能理性地处理好本民族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⑤同理,在汉族家庭中,父母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影响着子女的文化认同,在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开阔眼界,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观。 三、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现状及对策
(一)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现状
一是两者在家庭教育方式上都普遍体现了以经验性为主的特征,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很多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大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或者从上辈习得的思想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转型,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传统经验中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问题突出;二是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要不过于放任、忽视,要不就是独断、专制相对缺少民主性,这些方式都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父母长期忽视学生心理需要,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三是汉族家庭父母在对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识上还显不够,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大学生在父母压力下感受不到快乐。藏族相对汉族家庭由于文化与宗教因素,要求子女更多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能以及艺术形式等,在这种氛围熏陶下,藏族大学生在校更擅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二)改善藏、汉族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
1.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许多藏、汉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是凭经验教育,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内容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不明确,在面对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不良社会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性引导比较缺乏。优化家庭教育就是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在对传统家庭教育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问题构建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框架,这就需要学生家长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藏族地区,更要注重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将藏族文化及宗教信仰中积极的教育思想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形成独具藏族文化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⑥
2.建立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机制
大学里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对大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场所。學校和家庭应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力”机制,实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相互反馈。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家庭中,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家长因工作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学生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场所应负担起主要责任。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脱离家庭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校对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缺乏沟通,造成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有效教育难以进行。
3.藏、汉族家庭教育要互取所长
藏族与汉族同属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既有想通之处,也有巨大的差异。藏族大多有坚定的佛教信仰,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上与汉族相比也形成了具有宗教特色的家庭教育思观念。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藏、汉族在家庭教育经验上各有可取之处。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加深,要做到优势互补,互取所长,共同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例如,藏族更注重子女在参与生活实践中学习技能,领悟自然知识等。而一些汉族家庭教育更多接受的是理论说教,缺乏亲身实践。学生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藏族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了大量的本民族习俗文化内容,也是值得汉族家庭教育学习的。反之,一部分汉族家庭教育通过吸取西方先进教育观念,使子女接受多元文化,形成开放、民主的家庭氛围,也为藏族家庭教育方式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傅千吉.藏族家庭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2]曲目铁西.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
[3]穆赤.云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与寺院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1994(4).
[4]王文浩.甘南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5]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6]曾汝弟.家庭教育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4—57.
作者简介
杨晗,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号:160305052188。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ZYXS141)最终成果。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Project number:2017ZYXS141).
①傅千吉.藏族家庭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②曲目铁西.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2.
③穆赤.云登嘉措.藏族的家庭教育与寺院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1994(4).
④王文浩.甘南藏族地区家庭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⑤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⑥曾汝弟.家庭教育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54—5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