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胡开文的“地球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墨及其价值
  
  胡开文地球墨,安徽省博物馆藏。此墨系民国初年,由徽州休宁城胡开文墨业第六代店主胡洪椿在该店的成品于1915年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物览会”金牌奖及南京南洋功业会优等奖状后,为了纪念本店创立150周年而特地延请著名刻手刘体泉以获奖原墨范模重刻边款、由高级墨工曹观录参照民国初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及当时的地球仪仿制而成。
  地球墨质地属油烟类,墨重365克。形呈扁圆状,直径12.2厘米。中部微凸,厚约1.5厘米。边缘略薄,厚仅1厘米。
  成品墨块通体漱金,局部或填朱彩绘或露底留白。外观饱满圆厚,余馨怡人,光华经久不褪。
  此墨款式设计大胆,造型构思新颖;形制稳重坚实,产品利于收藏。其以两块圆墨反映地球东西两部,既避免了常理中两个半圆对拼之圆球状在外观上有失厚重和不易存放之弊、又有利观赏时支架陈列,使专供观赏的地球墨出匣即可一变为实用华美的地球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地球墨上的各洲、各国中、以中国地域范围中的“安徽省”三字注标最为醒目。图标字体分中英两种文字:其中汉字为楷隶两体,字形规格大小不一,隶者横方、楷者竖长,大字近四号,小字约七号。外文为英语大写,沿墨块边侧,用减剔刀法阳刻凸字大写英文(夹加中文)款识一圈:“AMEMORIALFORBANAMAEXHIBITIOHU·S·A1915MANUFACTUREDBY中国休宁胡开文造HUKAWENTHEFIRSTESTABLISHEDFACTORYSHIUNINANHUICHINA。”
  地球墨以其大胆的创新精神,在铭文的款式上首创将中英相结合;在图案上也突破了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的陈式而时代最前卫上新生事物——世界地图予以装饰。这不仅是对古老制墨业传统工艺的开拓,同时也是对晚清时节各种新思潮冲击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响应。它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还有着引导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认识世界,走出国门的力量。因此该墨的制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胡开文墨业的发展及整个徽墨历史的演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胡开文墨业的创建和鼎盛
  
  “胡开文”——中国墨业老店号,系由清代徽州绩溪著名制墨名家胡天柱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创建。
  胡天柱,清乾隆七年壬辰(公元1742年)生,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卒,享年67岁,字柱臣,号在丰,徽州绩溪上庄人,出身商贾之家,少年时曾在休宁县汪启茂墨店作学徒,后到屯溪程正路家当墨工:继而在屯溪租赁“采章墨店”经营墨业,并娶汪启茂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因租店期满,遂收买岳丈汪启茂号老店继续经营,同时更改店名,号为“胡开文墨店”。
  关于店名的由来,今有三种传说:(一)胡天柱到庙里求签定店名时,见殿上有匾书“文元天开”四个烫金大字,便将此四字书于竹之上抽签,见签筒摇出两签为“开”、“文”二字,遂取用之。(二)一次,胡天柱去南京,无意中在贡院的明远楼看见“天开文远”匾额而激发灵感,巧取其中“开文”二字以为店号。(三)胡天柱另立门户、自操墨业时,欲取店名牌号,回想起家乡上庄村的村头水溪边一牌楼的拱梁上有“天开文远”四字,而取“开文”二字为号。
  胡开文身为技艺高超的墨工,且具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了在与当时众多徽墨名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谓费尽了心机:如其不惜耗巨资,遣专人进京,谋求皇家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故宫、北海等六十四座亭台楼阁风景,延请哑巴刻手王绥之,历时数年雕成“御园图”67幅的制墨。又用写实的手法将从棉籽、棉料到织布的全部生产过程,绘成“棉花图”、“耕织图”以及写生之法绘制的西湖、黄山胜景图制墨,均为清代集墨之珍。甚至能根据十二生肖取材制成十二生肖模、借鉴历史典故,制成“苏武牧羊”、“伯乐相马”、“嫦娥奔月”、“李密拉牛”等正图背题的装饰墨品均为徽墨之精华。由于他的苦心经营使墨品质量不断提高,名声日盛、销路日广。为了扩大财源销路,便在屯溪开设分店,由总店设场烧烟,制墨供应分店的成品销售。当时老店所制的成品分两类:一为以胡家老法制作的寒锭墨(骊龙珠、古腧糜、千秋光、万寿图、金壶、乌金):一为取汪近圣、曹素功的集锦墨之长进一步完善创新所制的贡品,注有“苍佩墨”字样、长期进献宫廷。
  胡开文不仅是一位制墨名家,同时也是经商高手,其经营方式独具一格:除了博采众长、追求质量,成品分档、形制各异外;还舍得在普墨上放利,对一般群众仅取蝇头微利或分利不取,以达到宣传普及的效益。而在精品上,则敢于对收藏鉴藏之家高额取润,以竖立品牌意识。同时派人分赴全国各地,开设分店、广为联营,使胡开文墨业在清代“兴旺发达名扬四海”,胡开文本人亦自然被列入清代四大徽墨名家之列(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
  胡开文墨业于乾隆时期开业休宁、屯溪二地,由于子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艺、锐意创新进取,从而使其所创墨业不断蓬勃发展。
  胡开文生有八子,本人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休宁老店则由次子胡余德(1762—1845)继承,获“苍佩墨”商标专用权;屯溪分店中由七子胡颂德经营,但不得沿用“胡开文”字号。
  沿至晚清其孙胡醇继业时:不仅沿江两岸如芜湖、安庆、南京、苏州、武汉等地设有胡开文分店,就连京津沪杭等商贸大都市亦有墨庄遍布。
  此前胡氏子孙尚能遵循祖业不从墨事,依靠经营茶庄或田租生活。但至同治、光绪年间,社会普遍贫困,谋生日益艰难,而经营墨业又确实有利可图,他们便于胡开文第四代传人主店之时,纷纷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但均牢记胡氏家规,仅打“胡开文某记”牌号,而不用“休宁”、“胡开文”字号,以维护休宁胡开文老店的良好信誉。由此“胡开文”的招牌,可谓“声誉满天下,墨店遍中国”,产品行销国内外。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徽州墨业逐渐衰落,唯胡氏一族,即便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自来水笔占领文化市场,使整个制墨业中落的情景下,胡开文墨仍能享誉中外文化界而独呈一时之秀。因而其所制精品——“地球墨”能够参加1915年万国博览会、并获世界金奖,亦在必然之中。
其他文献
中国本土原生态的文化传承,讲究阴阳平衡,虚实平衡。文武之道也要平衡。独尊儒术和外来文化泊入中原,渐渐发生偏差,文人不再习武,所以文人的笔下缺了阳刚之美。  元以后文入画,由于缺失了“武”的成分,故不能与古之士夫气、士夫画相提并论,溥之画风高古纯正,文兼武备矣。  画分南北,董其昌始,何以南北,禅之偈耳,自元的降,自董以后,溥是真正做到既通文武,且擅南北的人。  至刚往往至孝。溥曾因母丧割舍心头之物
期刊
中国的丝绸享誉世界,惊艳全球。其中,以丝绸作为面料的龙袍,更是拍卖行中出现的明星拍品。11月6日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一场“亚洲纺织品和日本艺术”拍卖会(编号拍品5333),拍品除了有服装和纺织品,还有瓷器、象牙雕塑等工艺品。虽然拍卖行在拍卖的题目中突出了日本的艺术品以及纺织品,实际上日本的纺织品和艺术品在这场拍卖中大概仅占1/3的比例,其余大部分拍品为中国的艺术品和纺织品,还有部分拍品是韩国的宫廷服
期刊
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发展时间非常接近。新艺术运动大概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2年至1902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a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La Mabon Art Nouveau)的商店,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有机形式、曲线,特别是花卉或植物纹样为主。“现代之家”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一词起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复看了一次《伯明翰造币厂史》内著录的相同样币实物,以及其他钱币图录所载的部分有疑问的样币实物,结果这些所谓的样币除了币面的各种疑问外,又发现一个共同的齿边缺陷……    中国近代机制币作为历史的遗物,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有收藏爱好者自然少不了对藏品的鉴定,于是鉴定即成为收藏过程中致关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成功收藏者首先应该明白藏品的真假及品质的高低,然而唯有正确的鉴定才是开
期刊
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云:“砚有三灾:字法不奇,砚一灾;文词不瞻,砚二灾;窗几狼藉,砚三灾。”若藏古砚者,此砚之三灾不可不知耳。  民国年间,北京琉璃厂某古董商得一“晦木”款古端砚,不之识,以为宋砚,求售千金。叶恭绰先生告之乃明末清初人砚,坚不信。因与之约定:“若售不出,当先归余。”后为日本某外交官以三百金携去。考晚明黄宗炎,字晦木,号白云庄主人,人称鹧鸪先生,黄宗羲之弟。喜收藏,崇祯某年游金
期刊
晚清民国时期的广告画因彩色印刷技术的传入而风靡一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文明书局进口彩色印刷机,中国开始有自己的彩色印刷品。石版印刷机可以大量印制,价格低廉。其后锌版和橡皮版印刷也在中国出现。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更引进了多达十二种颜色的彩色印刷机,中国的商号、公司开始与洋广告一争高下。民国时期的老广告,图式种类繁多,制作广告的商家五花八门。这些因时令节日而印刷的消费品,成为
期刊
文房小物伴书香。  在2008年的拍卖场上,文玩一方小天地支撑起整个瓷器杂项的买气。今年春拍“文房”拍卖的场次明显增加:中国嘉德推出“文房清韵——笔墨纸砚”专场;北京翰海推出“寄闲楼雅玩”专场;西泠印社推出“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及案上雅玩”专场;另外还有长风拍卖在香港推出的“家几光辉——文玩杂项”专场;北京保利的“文房艺术和文房家具”专场以及上海嘉泰的“国石三宝——海外传世印石案珍专场”……
期刊
《墨表》四卷,万寿祺著,叙述用墨之道专著。《墨表》首卷列本书编列次第之由,文体仿《史记·太史公自序》,自宋以来各家制墨分为十三部分依次说明。卷二列所收各家制墨目录。卷三从墨之正、背、左、右、式,介绍墨的铭文、花纹和整体式样。卷四为古今墨论。附刻有吴氏题记、戴氏跋语、万氏题跋。年少题跋云:  冯盛与卢杞相遇于道,各携一囊。杞发盛囊有墨一枚,杞大笑,盛正色曰:“天峰煤和针鱼脑入金奚子手中,录《离骚》古
期刊
自染上书画版本之癖,日日沉迷故纸,连旧纸亦甘之如饴,初则为鉴赏标本需要,继而发现用作写字画画亦大佳,日积月累,居然小有可观者,走笔记事数则以为谈助。    乾隆仿金粟山藏经纸    金粟山藏经纸为宋纸尤物,古董家所艳称者,张燕昌尝有《金粟笺说》详考之。天水长物,非吾辈庸人所能梦见,而此乾隆仿制者,今日亦不易得。  此纸为高宗命匠人照金粟山纸大小仿造,纸面极绵滑,有如浅棕色虎皮之斑点,所谓古色斓斑,
期刊
古董的递藏和流传,也和它的“包浆”一样,足为古董添加妩媚。有时看着蟠屈的印文和题识,恍似聆听它自诉递藏的故事。  手边有《海日楼诗》,作者沈曾植。这本是常见的诗集,但“海日楼诗”题签,下署“单云阁藏”,另署有“器伯”及“寥士”小印。内页第一钤印是:“王氏后凋草堂藏书”,另有“媚秋堂”朱文方印。凭着这几个印文的诉说:这薄薄的小书,已曾在三位民国著名的藏家手上递藏。这递藏似是有趣,其中也有点“世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