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原则上讲,实验室开放有二种方式:其一是“计划内开放”,其二是“计划外开放”,这是一种实验内容、时间、器材完全开放的模式,亦称全天候开放,本文对推进实验室完全开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实验教学 实践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8.023
1 实验室开放的两种模式
从原则上讲,实验室开放有二种方式:其一是“计划内开放”,通常是在计划学时内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时段与实验项目,适于“模电”、“数电”等大批量、多班次的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需要网上预约选课,可视为是一种半开放的模式;其二是“计划外开放”,这是一种实验内容、时间、器材完全开放的模式,亦称全天候开放,于学生科技创新一 。事实上,学生科技创新是一种“超纲”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做项目,对实验室开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管理模式上赋予新的内涵。完全开放实验室如同图书馆那样运行,支持“自助式”的实验项目,无偿向学生提供机位。关于完全开放的开放时间,有的高校称24 h开放,不排除学生为突击某项目在实验室“包宿”,这种情况应经实验室主任同意,报送教学楼门卫备案。至于实验选题,可以学生自拟,亦可选择教师的科研项目。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提出的完全开放泛指3点:首先开放平台是全校公共教学环境,无偿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机位、指导教师、部分器材),无论哪个院系的学生,只要搞科技创新,只要搞课外科技活动,只要对实验环境与指导有需求,中心都欢迎并给予支持;其二开放平台又是普及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其三是采取灵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完全开放顺利展开。
2 如何打造完全开放的实验平台
完全开放实验平台由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硬件平台由适于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验室组成。房间、设备、环境、网络是构成硬件平台的要素。硬件平台建设比较容易,首先,房间可以调剂解决,相信经过“九五”、“十五”建设,各高校都在扩建,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普遍达到5 000 m。,拿出一些房间作为创新环境并不困难。至于设备,应充分发挥中心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内部挖潜或建设多功能实验室解决。事实上创新环境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台上只要配备微机、开发工具、常规测量仪器等几大件,能上网就足矣。对于高档设备并不常用,一旦需要可临时解决。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1999年拿出60m。的房问,调剂解决部分测试仪器,成立了全校第一个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以完全开放的模式运行,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2002年,学校为创新实验室投资3O万元,创新实验室由60 m。扩大至120 m。,到2004年扩大到400 m。,2008年中心人驻新实验楼后,开放式创新环境达到1 500 1TI 。
软件平台可视为教育理念、运行机制、政策、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教材等因素的集合,因此软件平台建设更为困难。难点之一是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如何运行与值守,涉及到人员投入与工作量等问题。关于实验室值守管理,有4种解决办法:一是采取门禁
管理,划卡进门,这种方式使完全开放受限;二是设置专门的值守人员及指导教师,我们的创新实验室设1个兼职教师指导岗位,由学院核算工作量,另设1个专职值守岗位,用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劳务费;三是开放实验室交给学生社团管理;四是独僻“课外导师制”活动专区,将热心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教师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实践。
推进实验室开放尚需理念支撑,我们凝练的理念有:实验室开放与实践类公选课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课外导师制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等。中心具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理念与运行机制,有丰富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经验,有热心于实验室开放与奉献精神的教师,为完全开放的软件平台奠定了基础。当然,推进实验室完全开放尚需激励政策,学校主管部门应予以考虑。
3 开放实验室如何汇聚人气
开放实验室作为载体,要为学生能力培养服务,才能发挥投资效益 。我校提出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一院一品”的思路,各院系都有开放的创新环境,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实验室人气旺盛。来到这里,就会被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染,每天均有各院系各年级的学子在这里谱写科创人生。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书本、电脑都搬到实验室,有了固定的机位。这里俨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风景这边独好”。为什么呈现这种情况,我们与学生聊,他们讲了许多原因,除了“天时”、“地利”因素外,还有一条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汇聚人气,如何汇聚人气呢,以下方面值得考虑。
(1)营造气氛。利用校报、显示屏、标语、展板宣传开放与创新的主题,例如:每逢赛事前夕,在校园内悬挂标语,并在网站上发布赛事信息;在实验室悬挂学科赛事简介展板,悬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追求卓越、志存高远”、“进入创新环境,制作电子精品”等富有激情的口号;宣传创新精英的事迹,对他们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保送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加以宣传,树立旗帜,在学生中形成令人震撼的影响。浓郁的科技创新气氛,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干创新的良好局面。
(2)引导与指导。引导学生科技创新较好的途径是新生人学教育,向学生宣讲开放实验室政策与运行机制。再者是配合学科赛事,在学生集中的地方设报名咨询点,为学生科技创新指路,宣传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如何入手?怎么入门?如何培养兴趣?如何成为学科赛事的优秀选手?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介入科技创新宜早不宜迟。为了加强指导,中心推行课外导师制,搭建了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吸收学生参加学术探讨会、旁听研究生学术报告等,并在课外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3)开设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当前,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成为大学教育的难点,个别高分学生由于上网成瘾最后导致被开除,是十分惨痛的教训。为此中心建设了实践类公共选修特色课程体系,现已开设7门课程,寓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从大一开始,采取降低创新“门槛”、兴趣引导入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中,开创了实践类公选课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思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已成为我校教学的热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依托完全开放实验室完成的。
(4)承办学科赛事。目前具有较好社会声誉的学科赛事有电子大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学科赛事极具挑战性,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汇聚人气的重要因素。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每年承担2~3项学科赛事的培训或分赛场,几年来,有千余人参加了学科竞赛,近200人获国家级奖,500余人获省级奖,历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O 。学科竞赛凸显了品牌效应,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中心从组织上、制度上保障,吸引学生到实验室演练。“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这不仅是口号,也是工作方向。实验室开放与学科赛事相结合是中心的成功经验之一。
(5)学生社团参与实验室管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一0支持2个大型的学生科技社团,一是面向全校的“E唯协会”,属于低年级普及型社团;二是面向本院的学生科协,属于高年级提高型社团。我们将300m 开放的实验室交给学生社团管理,在团队内部,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哥、师姐,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他们还经常举行技术讲座或实训、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不断成长壮大,2008年“E唯协会”跻身雅虎“超级社团”前3名。
(6)融入优秀的学生创新团队。我们特别提倡学生结成团队进入实验室,并有意识地培育优秀团队。团队可以跨院系组建,团队中的每人都有闪光点,有的擅长硬件,有的擅长软件,他们在团队内相互学习,在一起磨合、磋商,完成某一选题,模拟竞赛情景进行演练。通常,一个房间可能有若干个团队,团队亦存在差异,有的团队擅长射频,有的擅长控制,有的擅长机电一体化,团队之间亦可展开交流。这些团队瞄准了电子大赛,时机一到,很自然地组队参赛,共圆创新之梦。学生团队形成了科技创新“沙龙”,成为实验室开放的一道风景线。
(7)创建和谐的管理文化。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如何管理?会不会发生设备丢失与人身安全?是否加重了管理负担?这些都是开放实验室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我们的经验是建立和谐的实验室管理文化,所谓管理文化应该是文化观、价值观、学校精神、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等要素的集合。事实上,中国名校的魅力与竞争力往往是依托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实验室管理文化泛指解决好内部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包括责权利划分、成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及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些关系等。只有将管理文化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正确对待每个成员的权利,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实验室开放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要信任学生,可以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开门、关门,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卫生也让他们管起来,这实际上就产生了对学生的约束力,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管理能力。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开放实验室里,
教师就是“端盘子的”,要以亲和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在理论上、技术上给予学生指导;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科技活动的关系,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劝其退出创新活动;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及时提示甚至批评,他们会虚心地、愉
快地接受。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完全开放实验室运行多年,尚未发生有关事故。今后将要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子新.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 4.
[2]王松武.建设实践类特色课程,推进学生科技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4-1 6.
[3]周琪锋.开放实验室创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76 l 78.
[4]王小逸.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7(5):134 1 36.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实验教学 实践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8.023
1 实验室开放的两种模式
从原则上讲,实验室开放有二种方式:其一是“计划内开放”,通常是在计划学时内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时段与实验项目,适于“模电”、“数电”等大批量、多班次的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受教学大纲的限制,需要网上预约选课,可视为是一种半开放的模式;其二是“计划外开放”,这是一种实验内容、时间、器材完全开放的模式,亦称全天候开放,于学生科技创新一 。事实上,学生科技创新是一种“超纲”的学习活动,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做项目,对实验室开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管理模式上赋予新的内涵。完全开放实验室如同图书馆那样运行,支持“自助式”的实验项目,无偿向学生提供机位。关于完全开放的开放时间,有的高校称24 h开放,不排除学生为突击某项目在实验室“包宿”,这种情况应经实验室主任同意,报送教学楼门卫备案。至于实验选题,可以学生自拟,亦可选择教师的科研项目。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提出的完全开放泛指3点:首先开放平台是全校公共教学环境,无偿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机位、指导教师、部分器材),无论哪个院系的学生,只要搞科技创新,只要搞课外科技活动,只要对实验环境与指导有需求,中心都欢迎并给予支持;其二开放平台又是普及的,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其三是采取灵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完全开放顺利展开。
2 如何打造完全开放的实验平台
完全开放实验平台由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两部分组成。硬件平台由适于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验室组成。房间、设备、环境、网络是构成硬件平台的要素。硬件平台建设比较容易,首先,房间可以调剂解决,相信经过“九五”、“十五”建设,各高校都在扩建,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普遍达到5 000 m。,拿出一些房间作为创新环境并不困难。至于设备,应充分发挥中心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内部挖潜或建设多功能实验室解决。事实上创新环境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台上只要配备微机、开发工具、常规测量仪器等几大件,能上网就足矣。对于高档设备并不常用,一旦需要可临时解决。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1999年拿出60m。的房问,调剂解决部分测试仪器,成立了全校第一个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以完全开放的模式运行,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2002年,学校为创新实验室投资3O万元,创新实验室由60 m。扩大至120 m。,到2004年扩大到400 m。,2008年中心人驻新实验楼后,开放式创新环境达到1 500 1TI 。
软件平台可视为教育理念、运行机制、政策、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教材等因素的集合,因此软件平台建设更为困难。难点之一是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如何运行与值守,涉及到人员投入与工作量等问题。关于实验室值守管理,有4种解决办法:一是采取门禁
管理,划卡进门,这种方式使完全开放受限;二是设置专门的值守人员及指导教师,我们的创新实验室设1个兼职教师指导岗位,由学院核算工作量,另设1个专职值守岗位,用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劳务费;三是开放实验室交给学生社团管理;四是独僻“课外导师制”活动专区,将热心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教师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实践。
推进实验室开放尚需理念支撑,我们凝练的理念有:实验室开放与实践类公选课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课外导师制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等。中心具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理念与运行机制,有丰富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经验,有热心于实验室开放与奉献精神的教师,为完全开放的软件平台奠定了基础。当然,推进实验室完全开放尚需激励政策,学校主管部门应予以考虑。
3 开放实验室如何汇聚人气
开放实验室作为载体,要为学生能力培养服务,才能发挥投资效益 。我校提出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一院一品”的思路,各院系都有开放的创新环境,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实验室人气旺盛。来到这里,就会被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染,每天均有各院系各年级的学子在这里谱写科创人生。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书本、电脑都搬到实验室,有了固定的机位。这里俨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风景这边独好”。为什么呈现这种情况,我们与学生聊,他们讲了许多原因,除了“天时”、“地利”因素外,还有一条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汇聚人气,如何汇聚人气呢,以下方面值得考虑。
(1)营造气氛。利用校报、显示屏、标语、展板宣传开放与创新的主题,例如:每逢赛事前夕,在校园内悬挂标语,并在网站上发布赛事信息;在实验室悬挂学科赛事简介展板,悬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追求卓越、志存高远”、“进入创新环境,制作电子精品”等富有激情的口号;宣传创新精英的事迹,对他们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保送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加以宣传,树立旗帜,在学生中形成令人震撼的影响。浓郁的科技创新气氛,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干创新的良好局面。
(2)引导与指导。引导学生科技创新较好的途径是新生人学教育,向学生宣讲开放实验室政策与运行机制。再者是配合学科赛事,在学生集中的地方设报名咨询点,为学生科技创新指路,宣传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如何入手?怎么入门?如何培养兴趣?如何成为学科赛事的优秀选手?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告诉他们,介入科技创新宜早不宜迟。为了加强指导,中心推行课外导师制,搭建了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吸收学生参加学术探讨会、旁听研究生学术报告等,并在课外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3)开设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当前,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成为大学教育的难点,个别高分学生由于上网成瘾最后导致被开除,是十分惨痛的教训。为此中心建设了实践类公共选修特色课程体系,现已开设7门课程,寓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从大一开始,采取降低创新“门槛”、兴趣引导入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中,开创了实践类公选课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思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已成为我校教学的热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依托完全开放实验室完成的。
(4)承办学科赛事。目前具有较好社会声誉的学科赛事有电子大赛、嵌入式系统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学科赛事极具挑战性,引领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汇聚人气的重要因素。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每年承担2~3项学科赛事的培训或分赛场,几年来,有千余人参加了学科竞赛,近200人获国家级奖,500余人获省级奖,历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5O 。学科竞赛凸显了品牌效应,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中心从组织上、制度上保障,吸引学生到实验室演练。“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这不仅是口号,也是工作方向。实验室开放与学科赛事相结合是中心的成功经验之一。
(5)学生社团参与实验室管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一0支持2个大型的学生科技社团,一是面向全校的“E唯协会”,属于低年级普及型社团;二是面向本院的学生科协,属于高年级提高型社团。我们将300m 开放的实验室交给学生社团管理,在团队内部,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哥、师姐,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他们还经常举行技术讲座或实训、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不断成长壮大,2008年“E唯协会”跻身雅虎“超级社团”前3名。
(6)融入优秀的学生创新团队。我们特别提倡学生结成团队进入实验室,并有意识地培育优秀团队。团队可以跨院系组建,团队中的每人都有闪光点,有的擅长硬件,有的擅长软件,他们在团队内相互学习,在一起磨合、磋商,完成某一选题,模拟竞赛情景进行演练。通常,一个房间可能有若干个团队,团队亦存在差异,有的团队擅长射频,有的擅长控制,有的擅长机电一体化,团队之间亦可展开交流。这些团队瞄准了电子大赛,时机一到,很自然地组队参赛,共圆创新之梦。学生团队形成了科技创新“沙龙”,成为实验室开放的一道风景线。
(7)创建和谐的管理文化。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如何管理?会不会发生设备丢失与人身安全?是否加重了管理负担?这些都是开放实验室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我们的经验是建立和谐的实验室管理文化,所谓管理文化应该是文化观、价值观、学校精神、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等要素的集合。事实上,中国名校的魅力与竞争力往往是依托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实验室管理文化泛指解决好内部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包括责权利划分、成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及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些关系等。只有将管理文化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正确对待每个成员的权利,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实验室开放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要信任学生,可以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开门、关门,实验室的设备、安全、卫生也让他们管起来,这实际上就产生了对学生的约束力,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管理能力。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开放实验室里,
教师就是“端盘子的”,要以亲和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在理论上、技术上给予学生指导;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科技活动的关系,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劝其退出创新活动;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及时提示甚至批评,他们会虚心地、愉
快地接受。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的完全开放实验室运行多年,尚未发生有关事故。今后将要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子新.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 4.
[2]王松武.建设实践类特色课程,推进学生科技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4-1 6.
[3]周琪锋.开放实验室创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76 l 78.
[4]王小逸.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7(5):134 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