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慧眼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观察进行理性的思维的培养。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科学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更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本文从确立目标,整体感知,动手操作,思维扩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观察 培养观察力 观察目的
  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可以说,科学史上每一重大发现无不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是一种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去看。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观察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 、确立目标,才能让观察有的放矢
  在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之前,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要求,防止学生在观察中只看热闹或视而不见的现象出现。有了明确的目标,观察就有了方向,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足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新鲜感,使他们迫不急待地去观察。如教学《鲫鱼》一课时,在对鱼的观察中,不时地提出“鱼的身体形状像什么?”“表面覆盖着什么?”“分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等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观察的目标,会加深对鱼的印象,在观察时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又如教学《鳌虾》一课,在观察时,要明确鳌虾的身体组成,说明节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鳌虾有哪几种运动方式,分别与它的哪些器官有关?由此说明结构与功能关系。通过以上的问题使之观察有门,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观察之路。
  观察鲫鱼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游动不协调的样子 。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中学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良好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学习,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整体感知,让观察有鲜明的认识
  调动学生用多种感知器官去观察事物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协调功能,是观察事物本质属性不可缺少的一环。例如观察不同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拿大型的土壤无脊椎动物有蚯蚓,蜈蚣,和马陆等,一般肉眼即可识别;中小型的土壤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蚂蚁,跳虫及一些昆虫的幼虫等,可在放大镜下观看。在看的过程中,同学可以整体感知它的活动,拿两块不同的样地,按地表,近地表,远地表三层分别进行采集,了解一下它的习性,讨论:在不同的环境中无脊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是如何相互适应的,相互影响的。
  又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是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脊椎反射实验时,最好先和学生一块回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作用,然后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又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三 、动手操作,让观察有鲜活的过程
  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亲手去做,去感受,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贯彻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叶落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此时,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学生在观察兔子时,有的学生看到兔子在吃草,这时注意它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表颜色,身披白毛;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部形态,长耳朵,裂嘴唇等等。此时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全面观察兔子的外部形态。对于观察较迟钝,觉得周围没有什么可看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变态茎、变态根时,可以拿出一些实物。本身这些不一定有太大的兴趣,但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逐一区分哪些是变态茎、哪些是变态根时?也就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外表向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对于观察时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应加强观察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训练。例如:在做解剖青蛙的实验中,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青蛙解剖好就完事了,这时候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解剖的青蛙中找出心脏、肺、胃、肝、胆、肠等器官。
  还要引导学生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
  
  四、思维扩展,让观察有准确的结论
  1、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在一切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同学生一块寻找原因。例如:在做脊椎反射实验时,因所用青蛙大小不一,有的特别小,做出来的实验现象就不很明显。原因是特别小的脊椎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又如:在做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实验中,碘液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观察中要对知识温故而知新
  观察都是在观察者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学过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活动前予以复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观察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观察花的形态和结构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桃花的结构。若在观察之前,先对桃花的结构加以复习,那么此次观察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总之,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只要我们在探究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不但重视利用各种课内探究活动,也重视利用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加科学观察的训练机会,逐步的认识观察、学会观察,就能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中考如期而至,如何做好初三化学复习工作,可以说初三化学老师个个磨拳擦掌,各显神通,积极备战。但复习时如果不注意,可能会使复习变成炒旧饭,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反而起不到好的复习效果。兴趣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再美妙的事情都将变得枯燥无味。生活中到处有化学,教师如何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和课堂复习教学紧密相连起来,并在课堂上模拟重现,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
期刊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过去那种简单乏味,死板单调的死读书已不适应新的教学,更不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发展。为此转变朗读方式,如何创设和谐、愉悦的朗读课堂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育者面前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
期刊
作文,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文字化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应付教师而写,为考试夺高分而编造些善意的谎言,诸如母亲雨中送伞、送医院等矫揉造作的故事。为应付考试而作,照抄照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
期刊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上,对于实验教学作了如下尝试。  1、讲解实验要点,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刚进初中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并且好动,他们在实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他们往往不注意听,而动实验
期刊
文章摘要:  作为一名现代家长,我们面对不同的孩子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养。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调整,找好与孩子爱的对接口。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把自己变成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善于引导,全然接受,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束缚孩子,让生命留有遗憾。  关键词:幸福 发现 接受 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家庭教育应
期刊
摘要:在贫困地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农村小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成绩不高,这一直是一个问题。问题的产生,一个原因是因为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另外也与农村学生经济、缺乏思维创新、个性不足有关。为此,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利用农村的优秀资源,开拓学生思维,开展探索式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 对策  一、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绩偏低的现状  笔者一直在都安县板岭乡从事基层教育工作, 30多
期刊
摘要:通过对“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以及高等教育本科工科专业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交通工程专业为示范,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并对学生“课外实践技能” 的培养形式与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课外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培养形式与手段  1. “课外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目标转
期刊
一、案例背景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识字中启迪孩子的心智、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小学低年级2000多字的识字量,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以《笋芽儿》为例子,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笋芽儿奋发向上的劲头。全文
期刊
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生存教育的一个主题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是适应社会,做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老师和许多人的心。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导致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