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除了在宏观的修辞交际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外,在微观的话语组织及其评价原则层次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汝东先生提出的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即“正确”“准确”“适切”和“恰切”。
“选词、择句研究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修辞在微观文本层面的多种原则,也就是修辞的微观原则”“准确、鲜明、生动”说;“准确、连贯、简练生动”说;“得体、适度、协调”说等等。陈汝东先生认为,上述研究成果虽然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例如,“准确、鲜明、生动”是针对文风问题提出的,把其作为文风标准未尝不可,但作为修辞原则则不全面。“准确、连贯、简练生动”等划分方法专注于活动内部形式和内容的层次划分是比较狭隘的,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话语与修辞主体、交际任务及语境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陈汝东先生在总结传统修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修辞行为角度,从修辞过程中话语组织所关涉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语体差异和修辞过程中话语修辞效果功能发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层次性等角度提出了关涉真、善、美三方面的“正确”“准确”“适切”和“恰切”四项微观原则,使话语组织及其评价更具可操作性。
二
(一)所谓正确,就是话语要符合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具体说来,口语交际中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细微差异,注意同义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的区别。书面语表达则要做到既遵守语法规范,又合理搭配语义,能动地利用各种语法手段,增强修辞效果。这是话语建构的第一层次,也是基本层次,它涵盖所有的言语交际领域。
(二)正确不等于准确。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领域不仅要求话语符合语言规范,而且要表达准确,即对表达的事物或意思有清晰的了解,用词、用语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等等。准确是话语建构的第二层次,所涵盖的主要是一些实用性交际领域,如科技领域及一些日常生活交际领域等。
(三)“所谓适切,就是话语要切合语境,同交际对象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相适应,同交际的地点、场合、文化背景以及上下文相适应,能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的许多言语交际活动仅仅做到正确和准确是不够的。如:
(1)“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曲啸1983年在某市监狱对犯人的演讲)
这类听众对称呼是很敏感的,而这一发端语却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演讲者对自己发出的第一个信息进行了最优化选择:称“同志”,对方不够格;称“年轻人”,显得太平淡;称“罪犯”,犯罪人讨厌这个词。而选择“朋友”这个可接受的称呼,消除了存在于罪犯中的个人心理障碍,使双方建立起了和谐关系,产生了信任感,引起了罪犯们的共鸣,有的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容斋续笔》)这里形象地反映了王安石作诗炼字的苦心。作者改诗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过程,是一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努力,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
(四)“恰切是要达到语言形式和话语信息的完美结合,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高要求。”
所谓“恰切的语言”,就是这种语言是经过了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细心研究而得到的,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些芜杂的语言。也就是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必须创造那些具有准确性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为各种事物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寻求丰富而又适切的比喻等等。
(3)阿Q……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台上一扔:“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手稿)
(4)阿Q……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修改稿)
这里的“钱”改成“银的和铜的”,化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形象,不仅与事物本身的那种集体感性形象相对应,还与作家的心理意象相对应了。
三
在日常交际中,适切显得尤为重要。恰切是话语建构的综合性要求,它关涉到话语建构的各个层面和各种言语交际领域。它既是话语建构的努力的最高目标,也是话语建构的最高要求。
(5)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6)总理学识渊博,回答问题常能用古诗词生动恰切地穿插其中,形成了一贯的风格,也让记者们深感敬佩。(青岛新闻网 2007年3月17日)
(7)起程在漆黑寂静的夜,就凭借着耀眼的星光。内心的激动几乎找不到任何恰切的语词,可以适切地描述出那份强烈的震撼。(《基督教论坛报》2002年2月11日)
(8)在共时的社会环境中,纪录片的类型也应在不同的语境下,适切地发展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以便来恰切地表现这个社会的历史现实生活和人类的文化思想情绪。(《中国电视》2005年第4期)
(9)目的是通过教学话语的恰切使用与教学话语的适切理解,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不断筹划和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李三福《教学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路》)
(10)假如作者能好好地想一想这些问题,把要写的事物的次序排得清楚一些,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用恰切而又经济的语言写出来……为各种事物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寻求丰富而又适切的比喻……(艾青《诗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适切”和“恰切”这两个词应用相当广泛,通过百度可以搜索的含“适切”和“恰切”的相关网页440篇、含“适切”的相关网页266000篇、含“恰切”的相关网页117000篇;通过Google可以搜索到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查询结果分别是319项、104000项和170000项。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研究者对“适切”和“恰切”作出微观阐述,连《现代汉语词典》(2005)也没有收录这两个词。从“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入手,对“适切”和“恰切”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并对四项原则划分理据及四者的关系做了宏观理论总结的,当属陈汝东先生。他对“正确、准确、适切、恰切”四项微观原则在词语选择、句集组合、语篇建构及各种交际领域的具体操作问题都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区分话语建构的四个微观层次,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消除传统层次划分的弊端,为话语建构提供一个具体的理性参照系统,而且对修辞交际实践及修辞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汝东.论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4).
[3]陈汝东.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4]倪宝元.修辞和修改[J].修辞学习,1987,(6).
[5]潘肖珏.浅析演讲中的发端语[J].修辞学习,1987,(6).
[6]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高 军,北京开明出版社)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除了在宏观的修辞交际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外,在微观的话语组织及其评价原则层次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汝东先生提出的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即“正确”“准确”“适切”和“恰切”。
“选词、择句研究是传统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修辞在微观文本层面的多种原则,也就是修辞的微观原则”“准确、鲜明、生动”说;“准确、连贯、简练生动”说;“得体、适度、协调”说等等。陈汝东先生认为,上述研究成果虽然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例如,“准确、鲜明、生动”是针对文风问题提出的,把其作为文风标准未尝不可,但作为修辞原则则不全面。“准确、连贯、简练生动”等划分方法专注于活动内部形式和内容的层次划分是比较狭隘的,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话语与修辞主体、交际任务及语境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陈汝东先生在总结传统修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修辞行为角度,从修辞过程中话语组织所关涉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语体差异和修辞过程中话语修辞效果功能发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层次性等角度提出了关涉真、善、美三方面的“正确”“准确”“适切”和“恰切”四项微观原则,使话语组织及其评价更具可操作性。
二
(一)所谓正确,就是话语要符合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具体说来,口语交际中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细微差异,注意同义字、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的区别。书面语表达则要做到既遵守语法规范,又合理搭配语义,能动地利用各种语法手段,增强修辞效果。这是话语建构的第一层次,也是基本层次,它涵盖所有的言语交际领域。
(二)正确不等于准确。现实生活中许多言语交际领域不仅要求话语符合语言规范,而且要表达准确,即对表达的事物或意思有清晰的了解,用词、用语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等等。准确是话语建构的第二层次,所涵盖的主要是一些实用性交际领域,如科技领域及一些日常生活交际领域等。
(三)“所谓适切,就是话语要切合语境,同交际对象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相适应,同交际的地点、场合、文化背景以及上下文相适应,能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的许多言语交际活动仅仅做到正确和准确是不够的。如:
(1)“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曲啸1983年在某市监狱对犯人的演讲)
这类听众对称呼是很敏感的,而这一发端语却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演讲者对自己发出的第一个信息进行了最优化选择:称“同志”,对方不够格;称“年轻人”,显得太平淡;称“罪犯”,犯罪人讨厌这个词。而选择“朋友”这个可接受的称呼,消除了存在于罪犯中的个人心理障碍,使双方建立起了和谐关系,产生了信任感,引起了罪犯们的共鸣,有的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容斋续笔》)这里形象地反映了王安石作诗炼字的苦心。作者改诗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的过程,是一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努力,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
(四)“恰切是要达到语言形式和话语信息的完美结合,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高要求。”
所谓“恰切的语言”,就是这种语言是经过了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细心研究而得到的,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些芜杂的语言。也就是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必须创造那些具有准确性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为各种事物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寻求丰富而又适切的比喻等等。
(3)阿Q……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台上一扔:“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手稿)
(4)阿Q……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修改稿)
这里的“钱”改成“银的和铜的”,化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形象,不仅与事物本身的那种集体感性形象相对应,还与作家的心理意象相对应了。
三
在日常交际中,适切显得尤为重要。恰切是话语建构的综合性要求,它关涉到话语建构的各个层面和各种言语交际领域。它既是话语建构的努力的最高目标,也是话语建构的最高要求。
(5)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6)总理学识渊博,回答问题常能用古诗词生动恰切地穿插其中,形成了一贯的风格,也让记者们深感敬佩。(青岛新闻网 2007年3月17日)
(7)起程在漆黑寂静的夜,就凭借着耀眼的星光。内心的激动几乎找不到任何恰切的语词,可以适切地描述出那份强烈的震撼。(《基督教论坛报》2002年2月11日)
(8)在共时的社会环境中,纪录片的类型也应在不同的语境下,适切地发展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以便来恰切地表现这个社会的历史现实生活和人类的文化思想情绪。(《中国电视》2005年第4期)
(9)目的是通过教学话语的恰切使用与教学话语的适切理解,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不断筹划和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李三福《教学语用学研究的基本理路》)
(10)假如作者能好好地想一想这些问题,把要写的事物的次序排得清楚一些,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用恰切而又经济的语言写出来……为各种事物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寻求丰富而又适切的比喻……(艾青《诗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适切”和“恰切”这两个词应用相当广泛,通过百度可以搜索的含“适切”和“恰切”的相关网页440篇、含“适切”的相关网页266000篇、含“恰切”的相关网页117000篇;通过Google可以搜索到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查询结果分别是319项、104000项和170000项。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研究者对“适切”和“恰切”作出微观阐述,连《现代汉语词典》(2005)也没有收录这两个词。从“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入手,对“适切”和“恰切”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并对四项原则划分理据及四者的关系做了宏观理论总结的,当属陈汝东先生。他对“正确、准确、适切、恰切”四项微观原则在词语选择、句集组合、语篇建构及各种交际领域的具体操作问题都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区分话语建构的四个微观层次,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消除传统层次划分的弊端,为话语建构提供一个具体的理性参照系统,而且对修辞交际实践及修辞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汝东.论修辞的四个微观原则[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4).
[3]陈汝东.论修辞的社会心理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4]倪宝元.修辞和修改[J].修辞学习,1987,(6).
[5]潘肖珏.浅析演讲中的发端语[J].修辞学习,1987,(6).
[6]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高 军,北京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