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且面临严峻的挑战。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在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方面应有其特有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 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思想;传播范式;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042-02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因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在新时期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的传递给大学生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异同。在目标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更侧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宣传思想教育是以传播主流思想意识为导向的,其过程是为了让公民理解与信服主流意识,增强社会成员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确保统治阶级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和拥护,巩固政权。”[2]即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全面的人,而宣传思想工作则更具有政治性,要客体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性教育。
(一)宏观方面:内忧外患并存,宣传思想工作严峻。
首先,内忧方面,学生政治意识淡薄,部分学生主流价值观崩塌。现今,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甚至主流价值观崩塌的现象。多元、多样、自由、个性、解构等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而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冠之以假大空、高大上的名号而为其所不喜。其次,外患方面,宗教势力和不法分子的各种渗透日益严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同时也因其政治意识淡薄且缺乏社会经验而成为敌对分子渗透的主要目标。通过宗教、网络兼职或其他团体活动,将其价值观渗透到学生中。亦或者通过金钱等其他方面的诱惑,使得学生成为其颠覆社會主义基石的工具。
(二)中观方面:良莠不齐共生,宣传方式和效果亟待优化。
一方面,积极向上,倡导正能量的宣传较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宣传上的问题。首先,学校层面,多个宣传主体并存,如很多高校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拥有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学校、各院部等多账号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其次,学生干部方面,2015年3月2日,中央网信办、团中央实施“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各大高校掀起了征集“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行动,而实际上,部分网络文明志愿者本身网络文明素养就不高,政治观念淡薄,不仅不能起到宣传正能量的作用。
(三)微观方面,学生个体“自媒体式”的宣传易引发舆情事件。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自媒体”,在制造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又没有理性判断,从而引发群体性网络舆论事件。“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当代大学生在‘微媒体时代’中释放个体传播能量的同时,集体无意识中仍隐藏着一种‘认知顺从’,不理性地被充当了舆论场众声喧哗的助推手,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3]学生可以通过跟帖、转发、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甚至成为所谓弘扬正义的代言人,但实际上,有可能他只是一个“键盘侠”。而没有经过辨识和理性分析的盲从,则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从而在涉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三、辅导员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可能路径
(一)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首先,高度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赢得青年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
其次,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这项工作。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硬性灌输的形式,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往往让我们的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于是教育要求的,越是学生怀疑和反对的”。[4]所以,对于错误、反动的思潮和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但对于有借鉴意义,要辩证的、批判性的接受,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工作。
(二)传播范式:提高传播和宣传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在传播主体上,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队伍建设。一方面,辅导员应通过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网络水平,成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重要的一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如通过辅导员个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引导有思想、有号召力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学生中传播正能量。
其次,在传播受众上,分析受众心理特征,有的放矢的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下的传播已不再是传播中心论,更多应该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受众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等。比如学生比较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有时可能涉及敏感问题,我们避而不谈,而这实际上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失去了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的机会,反而让学生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可能不正确的信息,效果适得其反。因而,我们在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突发事件、特殊事情等问题上更多的应该以科学、辨识的心态给予学生正面回应。 最后,在传播内容上,整合碎片化信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宣传内容。“当今大学生群体沉浸在浅层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中,秉持着互联网思维过度表达着、碎片式表达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具有整合思维,从碎片化信息中整合出有效信息并形成网格化传播”。[5]所以,辅导员在整体宣传思想的构架上,应该在学年开始,或者学期开始有一个全面的考虑。这一年或半年宣传的重点是什么,每一期以怎样的视角展开。
(三)舆情监控:教育为主,互动为辅,监控日常化。
网络舆情事件现处于易发、高发阶段,如网络上有些所谓大V的言论有可能引发学生的追捧。这些人的观点受到了部分受众的追捧,并在部分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是非鉴别能力的部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群众中有一定的市场,且加以传播。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势在必行。一方面利用学生干部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辅导员利用学生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也可以掌握到最新的舆情事件以及学生思想的波动。
(四)合作机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有利条件是其可以同时参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生如形势政策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程,很大一部分是由辅导员教授。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既要利用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时候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在第一课堂中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五)历史教训:学习苏联解体历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祭》的视频将苏联解体的原因已进行深入的剖析。政治上倡导多党制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私有化,文化上的公开性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外交领域的新思维等所谓的“改革”思想使得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厦全面崩塌。同时在高校全面取消马列课。公开诽谤英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情况下,必须清醒认识,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得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6]故而,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对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言论时刻保持警惕心理。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让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2] 刘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的比较探析[D].2011,(5):11.
[3] 姜秀琴.微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56.
[4] 王易.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5,(7):45-46.
[5] 姜秀琴.微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56.
[6] 李慎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9.
作者简介:周守玉,女,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科级辅导员,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资助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ZX-GJ-12。
关键词: 辅导员;意识形态;宣传思想;传播范式;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5-0042-02
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涵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因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在新时期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效的传递给大学生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异同。在目标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更侧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宣传思想教育是以传播主流思想意识为导向的,其过程是为了让公民理解与信服主流意识,增强社会成员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确保统治阶级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和拥护,巩固政权。”[2]即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全面的人,而宣传思想工作则更具有政治性,要客体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性教育。
(一)宏观方面:内忧外患并存,宣传思想工作严峻。
首先,内忧方面,学生政治意识淡薄,部分学生主流价值观崩塌。现今,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甚至主流价值观崩塌的现象。多元、多样、自由、个性、解构等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而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冠之以假大空、高大上的名号而为其所不喜。其次,外患方面,宗教势力和不法分子的各种渗透日益严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同时也因其政治意识淡薄且缺乏社会经验而成为敌对分子渗透的主要目标。通过宗教、网络兼职或其他团体活动,将其价值观渗透到学生中。亦或者通过金钱等其他方面的诱惑,使得学生成为其颠覆社會主义基石的工具。
(二)中观方面:良莠不齐共生,宣传方式和效果亟待优化。
一方面,积极向上,倡导正能量的宣传较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宣传上的问题。首先,学校层面,多个宣传主体并存,如很多高校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拥有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学校、各院部等多账号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其次,学生干部方面,2015年3月2日,中央网信办、团中央实施“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各大高校掀起了征集“网络文明志愿者”的行动,而实际上,部分网络文明志愿者本身网络文明素养就不高,政治观念淡薄,不仅不能起到宣传正能量的作用。
(三)微观方面,学生个体“自媒体式”的宣传易引发舆情事件。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自媒体”,在制造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又没有理性判断,从而引发群体性网络舆论事件。“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当代大学生在‘微媒体时代’中释放个体传播能量的同时,集体无意识中仍隐藏着一种‘认知顺从’,不理性地被充当了舆论场众声喧哗的助推手,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3]学生可以通过跟帖、转发、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甚至成为所谓弘扬正义的代言人,但实际上,有可能他只是一个“键盘侠”。而没有经过辨识和理性分析的盲从,则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从而在涉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三、辅导员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可能路径
(一)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
首先,高度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赢得青年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
其次,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这项工作。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硬性灌输的形式,这样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往往让我们的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产生了教育的所谓负效果——于是教育要求的,越是学生怀疑和反对的”。[4]所以,对于错误、反动的思潮和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但对于有借鉴意义,要辩证的、批判性的接受,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工作。
(二)传播范式:提高传播和宣传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在传播主体上,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队伍建设。一方面,辅导员应通过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网络水平,成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重要的一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如通过辅导员个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引导有思想、有号召力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学生中传播正能量。
其次,在传播受众上,分析受众心理特征,有的放矢的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新形势下的传播已不再是传播中心论,更多应该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受众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等。比如学生比较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有时可能涉及敏感问题,我们避而不谈,而这实际上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猎奇心理,失去了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的机会,反而让学生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可能不正确的信息,效果适得其反。因而,我们在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突发事件、特殊事情等问题上更多的应该以科学、辨识的心态给予学生正面回应。 最后,在传播内容上,整合碎片化信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宣传内容。“当今大学生群体沉浸在浅层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中,秉持着互联网思维过度表达着、碎片式表达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具有整合思维,从碎片化信息中整合出有效信息并形成网格化传播”。[5]所以,辅导员在整体宣传思想的构架上,应该在学年开始,或者学期开始有一个全面的考虑。这一年或半年宣传的重点是什么,每一期以怎样的视角展开。
(三)舆情监控:教育为主,互动为辅,监控日常化。
网络舆情事件现处于易发、高发阶段,如网络上有些所谓大V的言论有可能引发学生的追捧。这些人的观点受到了部分受众的追捧,并在部分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是非鉴别能力的部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群众中有一定的市场,且加以传播。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势在必行。一方面利用学生干部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辅导员利用学生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也可以掌握到最新的舆情事件以及学生思想的波动。
(四)合作机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有利条件是其可以同时参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生如形势政策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程,很大一部分是由辅导员教授。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既要利用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时候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要在第一课堂中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五)历史教训:学习苏联解体历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祭》的视频将苏联解体的原因已进行深入的剖析。政治上倡导多党制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私有化,文化上的公开性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外交领域的新思维等所谓的“改革”思想使得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厦全面崩塌。同时在高校全面取消马列课。公开诽谤英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情况下,必须清醒认识,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得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6]故而,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对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言论时刻保持警惕心理。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让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2] 刘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教育的比较探析[D].2011,(5):11.
[3] 姜秀琴.微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56.
[4] 王易.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5,(7):45-46.
[5] 姜秀琴.微媒体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56.
[6] 李慎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9.
作者简介:周守玉,女,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科级辅导员,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专项课题(资助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ZX-GJ-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