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f107893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这些变化,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什么”,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学习方式并不相同的个体,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逼着所有学生趋同的过程,就是漠视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过程,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要知道,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只有考虑到人的因素,我们的数学才不会冰冷、枯燥;只有考虑到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的课堂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构建起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通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已显现出成效。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小学教学“助学课堂”进行了报道,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接待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逾万人次,参与实验的学校已经遍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的100所小学,并被列为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2015年,笔者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课堂研究会上做了关于“助学课堂”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
  “助学课堂”的价值诉求
  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应看作是主体的孤立行为,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发挥合宜的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故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助学课堂”的一些重要主张
  主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助学单的引领下,独立自主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
  主张用开放性的大问题、核心问题牵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创新精神。
  主张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把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镶嵌其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批判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主张教师依学而教,在课程的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将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
  主张超越精致、细腻、流畅的课堂审美,追求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创造美。
  下表是关于“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凯洛夫教学模式,不再从“复习、创设情境、新授、巩固”这些如何“教”的环节入手,而是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深度研究学生如何独立学、合作学,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伙伴助、教师助,发挥好帮助、支持、促进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助学课堂”的创新举措
  1.优化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教材 ”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其认知结构中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被人为地孤立。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走向跨界与整合。“助学课堂”的整合内容是“数学 ”,整合方式是基于实践的项目小研究,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
  “数学 ”,包括数学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步道、数学学具、数学魔术等,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在整体结构中获得质变。
  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亦即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自助:以主题为核心,用开放性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互助:重视同伴间的互助学习,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可以让认知更全面、理解更深入;师助:教师“以学定教”,发挥必要的帮助作用,让模糊的变得清晰、肤浅的变得深刻、零碎的变得结构化。这样,探究性自主学习、生成性合作学习、建构性对话学习等方式贯穿学习始终。
  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只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常常导致教学“目中无人”。而“助学课堂”是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线索。关注学生的学习,就必须知道学生在哪里、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从学生出发,让“教”更具针对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先行研究,课堂中则充分运用学生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教师在准确“把脉”学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由于探究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方式开放,学生每每能给出令人惊喜的创造性成果,学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顯增强。   4.回歸师生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助学课堂”会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原来的“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这样,教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 渔”,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落后教法,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助学课堂”也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定: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学生改变了“被学习”的状态,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显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而且,学生因为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
  “助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从而,“助学课堂”也改变了课堂的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
  6.提升教育价值:从应试、升学走向生命成长、成为自己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主张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7.调适评价视角:从“效率”评价走向“不教之教”的发展性评价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相互渗透着的整体结构,并不适合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分开研究。对“助学课堂”的评价,只有用生态的理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目光来审视,才能使我们的评判与真实的课堂状态趋于吻合,也才能使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评价合理归位。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动态发展、整体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助学课堂”中的师生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用“不教之教”的视角来评价“助学课堂”,不仅合目的合规律,而且利于将教学品位提升到新的境界。
  “助学课堂”所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合作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学的指向改变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 渔”;教学理念改变了: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学的量和质改变了: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到“三个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伙伴合作能学会的不教、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教),从背冗长的教案到点穴式的讲解,教学轻松了,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2.学生的变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变成了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依靠教师来“传播知识”,而是学生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这样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解决的问题是开放的、核心的、块状的,这就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的整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堂的变化
  改变了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知:课堂到学堂;预设到生成;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到素质发展。改变了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态课堂。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扭转过去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而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改变了课堂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
  “助学课堂”的内在机理分析
  助学课堂的立论基础是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爱学习、相信学生能探究、相信学生愿合作、相信学生会创造。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灵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学生这种与天俱来的内生力,是“助学课堂”依靠的最大力量。
  1.“助学课堂”把“教”引领向高层次
  我们可以把“教”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境界一:事实性讲解——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教”,只能“毁”人不倦;境界二:诱导性提问(如孔子的启发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种“教”是把学生引向已知的结论,但没有创造;境界三:“不教之教”——提供合宜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习力,可以引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走得远。事实上,“助学课堂”实现的就是“不教之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新力,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东西,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2.“助学课堂”把“学”引领向高层次
  “助学课堂”实现了多种学法创新,如从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从做题走向出题、审题;从课堂上理解性的听走向批判性的听;从单声道的说话走向立体声的对话;从单一型学习走向混合式学习;从教师发问走向主动提问;从等教师总结走向学生自己主动来总结;从学生角色到小教师角色;从拷贝式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从对小问题思考走向对开放性的大问题的研究;如此等等,都把“助学课堂”中学生的“学”推向了高层次,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从学科素养的培养来看,“助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怀疑与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观察、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素养来分析,“助学课堂”让学生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这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这样,我们便能肯定地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助学课堂”中是有解的!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的部分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造成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少必要的指导,阅读时有畏难情绪,缺乏思辨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在立足教材基础上的课外阅读指导。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五个“一点”:一点诵读,引导积累;一点渗透,激发兴趣;一点探究,引导思辨;一点方法,提高效率;一点调整,养成习惯。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以下“三无”:无度——喧宾夺主;无效——信马由缰;无趣——生搬硬套。  【关键词】立足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践为例,围绕主问题:任意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会有新的数存在吗?从O~】以内的一位小数的探索,形成整体进入的牵引力;任意两个相邻的整数内一位小数的研究,形成认知结构的支撑力;生活中小数意义的发掘,形成课堂活动的凝聚力;关注发展,形成后续学习的推动力,这几个方面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感悟数学本质。  【关键词】主问题 数学教学 牵引力 支撑力
创新是美术教育之永恒的话题,各省市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幻想画是科技创新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个性发展,与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将科技创想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和内在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但在每年的比赛中,教师们辅导的科幻画
【摘要】作为从事低年级语文的启蒙老师,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内心也有很多现实矛盾,需要大家一起去思考。不过,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使其爱上语文,会学语文。我通过“勤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乐写,寻找合适的表达机会;巧评,确立全新的奋斗目标”三方面加以阐述,引用了一些名人的经典话语,加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鲜活的实例,给人以启迪。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乐趣,这样他们的语
随着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们发现小学英语三年级教材中的语音板块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教材的变化让教师们意识到语音学习涉及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语音的学习应该从学生张嘴说英语开始。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音教学课堂的效率,已然成为广大教师新课改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英语是为教会学生用英语,而不
【案例背景】  当今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青少年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当今的世界,他们也渴望像成年人一样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神奇,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孩子又构成了一定的危险性,导致一些家长谈网色变,从而干涉孩子上网。  我所带的班是今年的小学毕业班。为
【摘要】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文以《折线统计图》作为课例研究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悟统计的价值。案例中选取了有效、生动的生活素材,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树立学生统计意识。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价值 统计意识 数据分析能力  【研究目的】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
【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太多这样的字眼:我怕,我担心,小心翼翼……从而精心地、一步一步地、细致地设计着每一课的教学,可谓是细致入微,生怕讲得不到位,生怕学生犯错,为了避免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学生会犯的错误,而“导航”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其实,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以为,我们应对学生放手、放心、放飞,我们应努力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过度“导航”现象。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航 独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何为一节好课?再不是关注教师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学到了什么,生成了哪些精彩的瞬间。但是,生成也绝非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深度钻研教材、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
崔允漷教授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指出,课堂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短板,教师大多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教得怎样”,却成了一本“糊涂账”。  《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从新的视角阐述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及课程评价,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