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 Books当然不是新鲜事了,吵吵嚷嚷的著作权之争,也进入各自演化之道。但2013年BBC推出的纪录片《Google任务:世界之脑》(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让相关议题重回我眼前。
平台想尽可能零成本取得所有内容,这不是新鲜事,台湾银河互动网络公司总经理李国杰(老猫),十多年前出版的《老猫网络大探险》就曾写道:“与其把网络当成宝藏,倒不如把它看成一个超大型又臭又多的福德坑来得恰当许多。”
你想免费取得各种东西好让人搜寻、浏览、瞎逛、利用、下载、转发,就难免有人(自然人或法人)出来主张其权益受损。除非,网络世界真的像老猫所述,收集陈列的是别人丢出来不要的垃圾,那么你就是行公益而非当强盗小偷了。
这部纪录片片名看似中性,还牵扯出英国科幻小说之父HG·韦尔斯(H.G.Wells)预言的“世界之脑”概念,但其实内容不在为Google这庞大帝国搽脂抹粉,反倒结结实实给Google Books计划浇了盆冷水。
纸本数据数字化没有什么不好,症结当然在于:
平台商有无取得授权?跟谁取得授权?
平台商有无付费?付多少钱?
平台是对一般人免费开放还是会商业化运营?价格谁定?广告政策谁定?有无后续分润机制?
平台对于著作物的保护程度?
平台对于扫描质量的掌握?
图书露出的程度?全文?索引摘要?
很显然,至少在2004年,十年前,Google没有想到这么多(或者有想到但随即决定先干了再说),也没有预备老老实实准备好所有对策。
率先答应Google合作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Robert Darnton,看来温文儒雅,在纪录片中委婉暗示,当初似乎有点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本来只预备提供已过著作权保护年限的公版图书,但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连有著作权的书也提供了。言下之意不确定是馆方的轻忽,或者被合作的大公司,骗了?
相形之下,法国前国家图书馆馆长Jean-No?l Jeanneney,态度从一开始就对立得多。他不爽的理由应该不少,但从片中看到其中一个关键竟是来拜会的谷歌代表,尽管换下牛仔裤改穿西装,但仍让他感到一股赤裸的“商业暴力”气息。在镜头前,他也讽刺他收到的小礼物是出门搭车用的保温不锈钢水瓶。
我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给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才不失礼,但总觉得他拿此出来说事,多少还是有点欧陆菁英的傲慢。你嫌人家美国商业公司主管品味不佳,人家商业公司也许还嫌你冬烘、蛋头又摆姿态呢?
但版权确实不是一件可以轻忽的事,传统内容业者什么都没有,手无寸铁,但新兴的网络科技霸权,若想打正规战做一件事(尤其是跨国、跨语系的大事),还是得耐下心、静下气、放下身段与所有“冬烘、蛋头、摆姿态、可能过分小心”的权利方,好好周旋。
片中另个受访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文学教授Roland Reuss,相当激动表示:“如果从银行抢钱出来分给穷人,可以说是‘合理使用’吗?这还是抢劫啊。”因为各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可能有不同松紧的解释与判决,但不照会、不征询、不取得作者或出版商同意书,只想透过图书馆大量取得素材来源,的确也太轻估、轻视了。
图书馆只是获赠或采购实体图书,怎么想它都不会具有原始著作权,就跟家乐福、大润发卖场里面的货品产权,都属于供货商一样。
影片没有疾言厉色但还是半讽刺了Google想当“世界之脑”的野心,因为所谓保存出版物、方便流通的生意模式之下,隐藏的另个大计划其实与人工智能(AI)有关,透过大量数字处理,一方面可以做全球最大图书馆、租书店、绝版书销售商生意,还可以让自家的超级计算机被人类智能结晶书写的所有信息好好“喂食”。
君不见,自1997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世界棋王卡斯珀洛夫后,科技业者从未停下脚步,2011年1月,采用Linux操作系统,由十个服务器机柜驱动的“华生”,在三天竞赛中大败两位益智竞赛世界冠军,几乎每题的按铃速度都快过人类参赛者鲁特(Brad Rutter)和詹宁斯(Ken Jennings),最后“华生”在30个问题抢答到24题,詹宁斯答对3题,鲁特只对了2题。
而华生还未连上网络,单单凭内建百科全书、字典、书籍、新闻、电影剧本等就有如此功力。于是我们(不用是益智节目冠军)就可想而知,堪称全球搜寻中枢的Google高层和工程师,会想些甚么了。
平台想尽可能零成本取得所有内容,这不是新鲜事,台湾银河互动网络公司总经理李国杰(老猫),十多年前出版的《老猫网络大探险》就曾写道:“与其把网络当成宝藏,倒不如把它看成一个超大型又臭又多的福德坑来得恰当许多。”
你想免费取得各种东西好让人搜寻、浏览、瞎逛、利用、下载、转发,就难免有人(自然人或法人)出来主张其权益受损。除非,网络世界真的像老猫所述,收集陈列的是别人丢出来不要的垃圾,那么你就是行公益而非当强盗小偷了。
这部纪录片片名看似中性,还牵扯出英国科幻小说之父HG·韦尔斯(H.G.Wells)预言的“世界之脑”概念,但其实内容不在为Google这庞大帝国搽脂抹粉,反倒结结实实给Google Books计划浇了盆冷水。
纸本数据数字化没有什么不好,症结当然在于:
平台商有无取得授权?跟谁取得授权?
平台商有无付费?付多少钱?
平台是对一般人免费开放还是会商业化运营?价格谁定?广告政策谁定?有无后续分润机制?
平台对于著作物的保护程度?
平台对于扫描质量的掌握?
图书露出的程度?全文?索引摘要?
很显然,至少在2004年,十年前,Google没有想到这么多(或者有想到但随即决定先干了再说),也没有预备老老实实准备好所有对策。
率先答应Google合作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Robert Darnton,看来温文儒雅,在纪录片中委婉暗示,当初似乎有点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本来只预备提供已过著作权保护年限的公版图书,但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连有著作权的书也提供了。言下之意不确定是馆方的轻忽,或者被合作的大公司,骗了?
相形之下,法国前国家图书馆馆长Jean-No?l Jeanneney,态度从一开始就对立得多。他不爽的理由应该不少,但从片中看到其中一个关键竟是来拜会的谷歌代表,尽管换下牛仔裤改穿西装,但仍让他感到一股赤裸的“商业暴力”气息。在镜头前,他也讽刺他收到的小礼物是出门搭车用的保温不锈钢水瓶。
我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给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才不失礼,但总觉得他拿此出来说事,多少还是有点欧陆菁英的傲慢。你嫌人家美国商业公司主管品味不佳,人家商业公司也许还嫌你冬烘、蛋头又摆姿态呢?
但版权确实不是一件可以轻忽的事,传统内容业者什么都没有,手无寸铁,但新兴的网络科技霸权,若想打正规战做一件事(尤其是跨国、跨语系的大事),还是得耐下心、静下气、放下身段与所有“冬烘、蛋头、摆姿态、可能过分小心”的权利方,好好周旋。
片中另个受访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文学教授Roland Reuss,相当激动表示:“如果从银行抢钱出来分给穷人,可以说是‘合理使用’吗?这还是抢劫啊。”因为各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可能有不同松紧的解释与判决,但不照会、不征询、不取得作者或出版商同意书,只想透过图书馆大量取得素材来源,的确也太轻估、轻视了。
图书馆只是获赠或采购实体图书,怎么想它都不会具有原始著作权,就跟家乐福、大润发卖场里面的货品产权,都属于供货商一样。
影片没有疾言厉色但还是半讽刺了Google想当“世界之脑”的野心,因为所谓保存出版物、方便流通的生意模式之下,隐藏的另个大计划其实与人工智能(AI)有关,透过大量数字处理,一方面可以做全球最大图书馆、租书店、绝版书销售商生意,还可以让自家的超级计算机被人类智能结晶书写的所有信息好好“喂食”。
君不见,自1997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世界棋王卡斯珀洛夫后,科技业者从未停下脚步,2011年1月,采用Linux操作系统,由十个服务器机柜驱动的“华生”,在三天竞赛中大败两位益智竞赛世界冠军,几乎每题的按铃速度都快过人类参赛者鲁特(Brad Rutter)和詹宁斯(Ken Jennings),最后“华生”在30个问题抢答到24题,詹宁斯答对3题,鲁特只对了2题。
而华生还未连上网络,单单凭内建百科全书、字典、书籍、新闻、电影剧本等就有如此功力。于是我们(不用是益智节目冠军)就可想而知,堪称全球搜寻中枢的Google高层和工程师,会想些甚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