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告诉与没告诉我们的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 Books当然不是新鲜事了,吵吵嚷嚷的著作权之争,也进入各自演化之道。但2013年BBC推出的纪录片《Google任务:世界之脑》(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让相关议题重回我眼前。
  平台想尽可能零成本取得所有内容,这不是新鲜事,台湾银河互动网络公司总经理李国杰(老猫),十多年前出版的《老猫网络大探险》就曾写道:“与其把网络当成宝藏,倒不如把它看成一个超大型又臭又多的福德坑来得恰当许多。”
  你想免费取得各种东西好让人搜寻、浏览、瞎逛、利用、下载、转发,就难免有人(自然人或法人)出来主张其权益受损。除非,网络世界真的像老猫所述,收集陈列的是别人丢出来不要的垃圾,那么你就是行公益而非当强盗小偷了。
  这部纪录片片名看似中性,还牵扯出英国科幻小说之父HG·韦尔斯(H.G.Wells)预言的“世界之脑”概念,但其实内容不在为Google这庞大帝国搽脂抹粉,反倒结结实实给Google Books计划浇了盆冷水。
  纸本数据数字化没有什么不好,症结当然在于:
  平台商有无取得授权?跟谁取得授权?
  平台商有无付费?付多少钱?
  平台是对一般人免费开放还是会商业化运营?价格谁定?广告政策谁定?有无后续分润机制?
  平台对于著作物的保护程度?
  平台对于扫描质量的掌握?
  图书露出的程度?全文?索引摘要?
  很显然,至少在2004年,十年前,Google没有想到这么多(或者有想到但随即决定先干了再说),也没有预备老老实实准备好所有对策。
  率先答应Google合作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Robert Darnton,看来温文儒雅,在纪录片中委婉暗示,当初似乎有点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本来只预备提供已过著作权保护年限的公版图书,但后来(不知怎么地)就连有著作权的书也提供了。言下之意不确定是馆方的轻忽,或者被合作的大公司,骗了?
  相形之下,法国前国家图书馆馆长Jean-No?l Jeanneney,态度从一开始就对立得多。他不爽的理由应该不少,但从片中看到其中一个关键竟是来拜会的谷歌代表,尽管换下牛仔裤改穿西装,但仍让他感到一股赤裸的“商业暴力”气息。在镜头前,他也讽刺他收到的小礼物是出门搭车用的保温不锈钢水瓶。
  我是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给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才不失礼,但总觉得他拿此出来说事,多少还是有点欧陆菁英的傲慢。你嫌人家美国商业公司主管品味不佳,人家商业公司也许还嫌你冬烘、蛋头又摆姿态呢?
  但版权确实不是一件可以轻忽的事,传统内容业者什么都没有,手无寸铁,但新兴的网络科技霸权,若想打正规战做一件事(尤其是跨国、跨语系的大事),还是得耐下心、静下气、放下身段与所有“冬烘、蛋头、摆姿态、可能过分小心”的权利方,好好周旋。
  片中另个受访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文学教授Roland Reuss,相当激动表示:“如果从银行抢钱出来分给穷人,可以说是‘合理使用’吗?这还是抢劫啊。”因为各国著作权法对于“合理使用”可能有不同松紧的解释与判决,但不照会、不征询、不取得作者或出版商同意书,只想透过图书馆大量取得素材来源,的确也太轻估、轻视了。
  图书馆只是获赠或采购实体图书,怎么想它都不会具有原始著作权,就跟家乐福、大润发卖场里面的货品产权,都属于供货商一样。
  影片没有疾言厉色但还是半讽刺了Google想当“世界之脑”的野心,因为所谓保存出版物、方便流通的生意模式之下,隐藏的另个大计划其实与人工智能(AI)有关,透过大量数字处理,一方面可以做全球最大图书馆、租书店、绝版书销售商生意,还可以让自家的超级计算机被人类智能结晶书写的所有信息好好“喂食”。
  君不见,自1997年IBM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世界棋王卡斯珀洛夫后,科技业者从未停下脚步,2011年1月,采用Linux操作系统,由十个服务器机柜驱动的“华生”,在三天竞赛中大败两位益智竞赛世界冠军,几乎每题的按铃速度都快过人类参赛者鲁特(Brad Rutter)和詹宁斯(Ken Jennings),最后“华生”在30个问题抢答到24题,詹宁斯答对3题,鲁特只对了2题。
  而华生还未连上网络,单单凭内建百科全书、字典、书籍、新闻、电影剧本等就有如此功力。于是我们(不用是益智节目冠军)就可想而知,堪称全球搜寻中枢的Google高层和工程师,会想些甚么了。
其他文献
不经不觉来到第四回的广州书墟,今年主题是“阅读我城”,焦点集中在寻找和展现城市暗藏的文化脉络。策划富心思的广州书墟是爱文字者的年度赶集,安排惯常采用高密度集聚的形式,在一个周末内,覆盖两岸四地的人文议题,让来自不同城市的讲者和读者,自由地遇见和交流,高剂量的活动吸纳了多个地方的灵动气息,让爱书人一次进补。除了讲座工作坊等安排外,今回还新添了一项,在歌莉娅总公司的“行云”树屋上,进行“深夜朗读会”。
期刊
这是一本围绕着巨流河而形成的时间之书,如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2009年7月7日,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她八十一岁开始写此书,在山间养生村里用古老的书写方式,一笔一划,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史诗场景的自传,将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百年的舞台上,读完的人,无不心潮激涌,感叹不已。昔日学生简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动”形容此书重量;哈佛学者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
期刊
写人的短文,我最爱《世说新语》,言语简约而人物恍然生动,读之如立眼前。古人写东西吝啬笔墨,绝不多用一字,所以有时失之简淡,读着不太过瘾。有一阵子反复读朱伟的《作家笔记及其他》,以为当代写人的散文里,也就止于此了。后来读杨葵《百家姓》,看他写“熟悉的陌生人”,又生一番感慨,觉得有些人物还是活在文字里魅力更大,因你若与其朝夕相处,不免看到他的缺点。刚看完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里面既有名人,也有类似“
期刊
一定有很多人意识到生活迈不开脚步的一大原因是为物质所累,也一定有很多人开始了断舍离的整理历程。纯粹以物质和生活的丰富度来讲,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力的人才能来谈断舍离,这种能力就是要非常了解“什么物质在运作生活的功能”。  在经过物质上的初步断舍离之时,人的思维也在经历断舍离的过程,摒弃“越多越好”的执念,获得和这个物质世界抗衡的力量。  生活往往被注入不同的智慧,当我们感到困惑、停滞不前,也许应该好好
期刊
她是二十世纪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她是从瑞士山村走向世界的国际生死学大师。  她最早从事临终关怀事业,协助濒死病人和亲属安详面对死亡。  她颠覆了世界对死亡和生命的看法,清晰界定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  她在自己临终最后的著作《生命之轮》中告诉我们生命的终极秘密:“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  作为三胞胎中老大的伊丽莎
期刊
俗云:大千世界,书海茫茫。人得遇其书,抑或书得遇其人,纯粹都只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  某日傍晚,走逛台大公馆胡思二手书店,无意间从架上发现了一本书龄比我还大,由全音乐谱出版社于1971年首版发行的早期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Béla Bartók)的翻译传记。没想到更令我惊喜的是,打开书名页一看,竟是当年译者李哲洋(1934~1990)签赠给已故作曲家戴洪轩(1942~1994)的签名书!  正
期刊
据中国经济网消息报道:今年年初,广东省委宣传部拨出100万元专款,对10家积极参加阅读服务活动的民营书店给予奖励。据不完全统计,10家获奖励的民营书店共设立阅读空间近2000平方米,座位近1000个,2013年举办规模较大的主题阅读活动近200场,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受铺租成本和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网络书店冲击等多重压力,广东省实体书店和全国各地实体书店一样,经营上面临前所
期刊
假如有一天,你因为坚持一个正确的信念,被不理解者视为恐怖分子,甚至以暴力攻击的方式伤害了你,你是否仍然愿意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是否愿意原谅、接纳那个当初出手攻击你的人?  我不知道我会否愿意,我希望我可以,一如奥比·萨克思大法官。南非于1988年4月7日废除种族隔离以及走上民主化道路后,由当时的总统曼德拉任命的首届大法官,宽恕了那个炸断他右手臂与一只眼睛的人。奥比大法官说,这是他“温柔的复仇”,让花
期刊
第一次接触猫力的穷游故事时,她已经在网络走红。当然猫力的走红泰半是因为她的无国界游荡,另一部分跟她的“美颜大胸,不怕脏不怕死,谈论屎尿屁性爱和阅读吃饭一样脱口而出”的美貌精怪形象也相关。这个穷游的神经质女生,只担心一件事——“死之前还没把这个世界看完”。  不出发,永远不知道能走多远  猫力说,23岁之前自己一直是一个乖乖女,每天面对着学习课业,父亲对她教养甚严,规定放学后一个小时内回家,不准恋爱
期刊
“节制”、“干净”、“冷澈”是恒常用来指涉房慧真文字的形容。而她那些公开的照片,又多是冷峻着一张脸,情绪紧紧收敛着,拒人于外似的,树立起不易亲近的形象。是以即便已积攒了数年采访经验,在与房慧真碰面前,竟仍不由升起一丝忐忑,就怕场子冷了。  下笔冷静节制,有如素描  《河流》一书的美术设计黄子钦谈及本书设计概念时写道:“要把边缘的题材处理成‘史诗感’是有难度的,因为破碎且低调,不容易集中。所以在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