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其在多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特别是在品格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品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本文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入手探讨了积极心理品质应用于品格教育的优势,倡导在谈心技巧、主题教育及校园文化中应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成果提升品格教育质量。在品格教育中发挥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品质;美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24-02
一、品格及品格教育概述
品格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意为品性、性格,而我们通常侧重将品格与美好的性格品质相挂钩,赋予品格一定的道德意义。从古希腊开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塑造起人类广泛共享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的道德品质,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成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品格教育历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与品格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个人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日益激烈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要求品格教育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及实用性,而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无疑开启了品格教育的一扇大门。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科热门的研究领域,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视角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专家、学者从未间断对积极人格的关注,他们相信人们身上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潜在的美好的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被认为与人类谋求幸福息息相关。
Peterson 和 Seligman(2004)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回顾后,发现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珍视的六种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Dahlsgaard,Peterson,&Seligman,2005)。他们在十项标准的众多候选性格优点中选择了24 种力量分别归类到这六大核心美德中,形成了所谓的“行动的价值”(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1]人们只要在生活中践行24种力量,就可以让美德变为现实,美德和力量成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
在品格教育的文献中品格和美德这两个术语时常互换。[2]积极心理品质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意义在于从心理学理论及实证研究上认可了品格教育的基础即人类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性格优点(美德),而且它们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品格教育不仅给思想政治的主题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很好地实践品格教育传授核心道德观的首要任务。
三、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及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道德判断性
人格,心理学中描述个体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的概念,它并不具有任何的道德成分,无好坏之分。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强调个体自身具有某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优秀品质,而个体发展这种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就能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赋予个体持续完善自我的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出积极心理品质而非人格,就是在于强调这些人格的正面意义,让人们从消极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中摆脱,关注人身上的美德和力量。正性的美德和力量也开启了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应用于品格教育的最有力一步。
(二)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性
与大多数的人格特质一致,积极心理品质也被证实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从出生多少都具有某几种与众不同的潜在的美德。在生活中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天然优势,不仅能够节省品格养成的成本,而且能有效地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结合人们天生固有的这些性格优势,因材施教,发挥积极人格的作用,鼓励扬长避短,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三)积极心理品质是具体可操作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及干预研究不断完善,使得原先品格教育中所提倡的美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词汇,而是具体的,具有内在层次或者结构的可量化为行为的心理特征。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应用于品格教育,在实现培养美德与品格塑造上,将抽象的概念量化成为具体的心理特质,可以让受教育者不断有可以自我衡量的标准与自我成长的目标。
四、积极心理品质在品格教育实践中的优势
传统品格教育更多地是侧重行为的训练,带有约束力与强制性,而当代大学生存在更多的个性心理,容易引发对立。然而,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具有几个天然的优势:
(一)心理科学研究的规律性
近些年,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系统的科学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越来越多,而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的指导。学者们编制出一系列具有信效度的测量工具来检验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些品质上得分高低。我们可以根据积极人格在每个人的身上分数分布的差异结合环境更好地塑造个体的性格优势,增进其品格素养。王新波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存在关键期,因此以年级为序开发适应各年级关键性品质和控制性品质发展的品格教育活动有助于品格教育收到成效[3]。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性
近十几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宣传及普及工作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获得师生的认可。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而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促进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学生品格培养的自主性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青年期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的需要,埃里克森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就提出过大学阶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在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更易于接受个人层面的成长课程,大学生也比较热衷于自身潜力开发与自我发展。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强调学生自我完善的品格教育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开展讨论、学习,有利于克服高校德育的被动接受的模式,促使学生自动自觉地提升思想品格。
五、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是利用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品格教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将教条的内隐的品格教育转化为体验式的综合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对美德理性层面的重新认识,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品质养成活动,并且将美德理念融入到日常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形式受到启迪与教育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如何将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达到积极育人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入积极关注的谈心教育
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谈心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4]同时,建立积极良好的谈话关系是谈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说教式的谈话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积极关注,作为心理咨询的五大基本态度,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的。从学生的性格优势入手开展谈心,发掘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予以肯定不仅会拉近谈话双方的关系奠定愉快谈心的基础,也强化学生性格优势下的积极行为,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二)围绕心理品质的主题教育
根据Peterson 和 Seligman(2004)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我国的众多学者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同样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包含了智慧和知识维度、勇气维度、人情维度、公正维度及节制维度的20项品质[5]。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游戏、讨论、演讲、表演等形式丰富的干预研究对于传统的思想品格教育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围绕关键品质为主题的品格教育能让在校学生更系统、更完整地理解品格的内涵,并有效地饯行。
(三)着眼积极心理的校园文化
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跟随这一趋势,努力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在校园上,结合积极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特别是加强在线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作用,利用“微平台”关注大学生所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给予大学生心理鼓励与身份认同,同时能够让“正能量”的传播更直指人心。
参考文献:
[1] 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2] 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5(11):40-45
[3] 穆宏浪,王孝文.高校新生辅导员谈心模式及其实施机制[J].高校辅导员.2012,15(4):42-27
[4] 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品格教育;积极心理品质;美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024-02
一、品格及品格教育概述
品格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意为品性、性格,而我们通常侧重将品格与美好的性格品质相挂钩,赋予品格一定的道德意义。从古希腊开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塑造起人类广泛共享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的道德品质,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成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品格教育历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与品格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个人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日益激烈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要求品格教育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及实用性,而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无疑开启了品格教育的一扇大门。
二、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科热门的研究领域,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视角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专家、学者从未间断对积极人格的关注,他们相信人们身上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潜在的美好的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被认为与人类谋求幸福息息相关。
Peterson 和 Seligman(2004)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回顾后,发现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珍视的六种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Dahlsgaard,Peterson,&Seligman,2005)。他们在十项标准的众多候选性格优点中选择了24 种力量分别归类到这六大核心美德中,形成了所谓的“行动的价值”(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1]人们只要在生活中践行24种力量,就可以让美德变为现实,美德和力量成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
在品格教育的文献中品格和美德这两个术语时常互换。[2]积极心理品质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意义在于从心理学理论及实证研究上认可了品格教育的基础即人类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性格优点(美德),而且它们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品格教育不仅给思想政治的主题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很好地实践品格教育传授核心道德观的首要任务。
三、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及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道德判断性
人格,心理学中描述个体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的概念,它并不具有任何的道德成分,无好坏之分。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强调个体自身具有某种被社会道德所认可的优秀品质,而个体发展这种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就能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赋予个体持续完善自我的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出积极心理品质而非人格,就是在于强调这些人格的正面意义,让人们从消极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中摆脱,关注人身上的美德和力量。正性的美德和力量也开启了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应用于品格教育的最有力一步。
(二)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性
与大多数的人格特质一致,积极心理品质也被证实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从出生多少都具有某几种与众不同的潜在的美德。在生活中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天然优势,不仅能够节省品格养成的成本,而且能有效地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结合人们天生固有的这些性格优势,因材施教,发挥积极人格的作用,鼓励扬长避短,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三)积极心理品质是具体可操作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及干预研究不断完善,使得原先品格教育中所提倡的美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词汇,而是具体的,具有内在层次或者结构的可量化为行为的心理特征。因此积极心理品质应用于品格教育,在实现培养美德与品格塑造上,将抽象的概念量化成为具体的心理特质,可以让受教育者不断有可以自我衡量的标准与自我成长的目标。
四、积极心理品质在品格教育实践中的优势
传统品格教育更多地是侧重行为的训练,带有约束力与强制性,而当代大学生存在更多的个性心理,容易引发对立。然而,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具有几个天然的优势:
(一)心理科学研究的规律性
近些年,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系统的科学的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越来越多,而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的指导。学者们编制出一系列具有信效度的测量工具来检验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些品质上得分高低。我们可以根据积极人格在每个人的身上分数分布的差异结合环境更好地塑造个体的性格优势,增进其品格素养。王新波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存在关键期,因此以年级为序开发适应各年级关键性品质和控制性品质发展的品格教育活动有助于品格教育收到成效[3]。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性
近十几年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宣传及普及工作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获得师生的认可。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而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促进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学生品格培养的自主性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青年期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的需要,埃里克森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就提出过大学阶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在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更易于接受个人层面的成长课程,大学生也比较热衷于自身潜力开发与自我发展。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强调学生自我完善的品格教育从个体成长的角度开展讨论、学习,有利于克服高校德育的被动接受的模式,促使学生自动自觉地提升思想品格。
五、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是利用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改变传统的品格教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将教条的内隐的品格教育转化为体验式的综合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对美德理性层面的重新认识,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品质养成活动,并且将美德理念融入到日常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形式受到启迪与教育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如何将基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品格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达到积极育人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入积极关注的谈心教育
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谈心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4]同时,建立积极良好的谈话关系是谈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说教式的谈话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积极关注,作为心理咨询的五大基本态度,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的。从学生的性格优势入手开展谈心,发掘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予以肯定不仅会拉近谈话双方的关系奠定愉快谈心的基础,也强化学生性格优势下的积极行为,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二)围绕心理品质的主题教育
根据Peterson 和 Seligman(2004)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我国的众多学者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同样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包含了智慧和知识维度、勇气维度、人情维度、公正维度及节制维度的20项品质[5]。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游戏、讨论、演讲、表演等形式丰富的干预研究对于传统的思想品格教育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围绕关键品质为主题的品格教育能让在校学生更系统、更完整地理解品格的内涵,并有效地饯行。
(三)着眼积极心理的校园文化
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跟随这一趋势,努力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在校园上,结合积极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特别是加强在线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作用,利用“微平台”关注大学生所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给予大学生心理鼓励与身份认同,同时能够让“正能量”的传播更直指人心。
参考文献:
[1] 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2] 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5(11):40-45
[3] 穆宏浪,王孝文.高校新生辅导员谈心模式及其实施机制[J].高校辅导员.2012,15(4):42-27
[4] 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