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代中期,当我开始从前卫艺术的形式美学转向社会问题情境的艺术讨论的时候,发现当时艺术家的作品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可让我讨论,当时艺术的真理依然是艺术就是艺术,如果变成社会主题了,艺术就会沦为政治的工具,而且用这种观点来质疑我已经成为了一种套路,当然到了2010年后,持这样的观点的艺术家人数在下降,但艺术不是艺术家在做,而是新闻本身可以成为艺术一说,依然让艺术家受不了,因为艺术家认为他们是艺术的主人,甚至于还在认为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批评,而我却在倒过来论述:没有批评家就没有艺术,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没等着艺术家去做而自身就存在着,而批评家的工作就是用理论解释出这样的艺术来。
“新闻即艺术”的命题最初就是这样开始的,这种让艺术家的身份变得不重要当然会令艺术家不爽,反对“新闻即艺术”这个命题的人也时常出现,他们反对的表达法就是“新闻不是艺术”。当然不是说全部的新闻都是艺术,它首要的是提示了艺术在非艺术领域中不可错过的发现,当艺术家的思维绝对麻木的时候,新闻中可能出现的某个特殊的视觉文本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而这个正是前卫艺术所强调的,自从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被分成两条不同线索的理论以后,前卫艺术的起点就在于它的非艺术或者反艺术,而它的结果就是艺术史的终结,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它的存在价值在我的理论中被概括为“物质痕迹与语境焦点”,它是偶然的,片断的一种语境的视觉化,有了这样的属性,如果这个视觉不是艺术家做的,它也是可以成为艺术作品,或者说它既是新闻也是艺术。
2005年黑龙江沙兰镇一百多个小学生被洪水卷走,而让记者拍下的“小手印”图片已经收录在我的《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评论集中,这是一个没法用以往的摄影标准来评论的新闻图片,当这个“小手印”:一个洪水退去以后,学校的墙上留下了小学生当时在洪水挣扎中抓墙而留下的小手印被拍成了图片并作为新闻发布出来后,凝固了小学生的生命的这张图片在当时社会语境中产生了普遍的共鸣,我不但在当时将它作为当代摄影的转型案例,同时将这样的作品语境与视觉呈现作为新的摄影批评的方法论,继而在传统新闻摄影与当代摆拍观念摄影之间推导出来的另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反艺术固定形式要求后的新艺术,并且作为一个新生长点。
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艺术理论去留意一下我们的媒体环境,这种好的作品时不时地会出现,它们从根本上宣布了不是艺术家的艺术在向艺术家挑战,而艺术家到是要在非艺术家的作品上加以思维上调整并有必要作出自我反思。像在1990年代的一则媒体报道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当时就认为是一件很好的行为艺术:北京一消费者刚买了奔驰车就坏了,投诉后迟迟不解决,结果他就让一头牛拉着这辆奔驰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以示抗议。
艺术在其自身的领域之外,而且艺术一定要在艺术之外的发展才不至于让前卫艺术变成死水,“新闻即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角度,时至今日,我十几年前提出了“新闻即艺术”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吗,如果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缺少案例,现在这类案例不是越来越多了吗。其实说得明确一点,以前不是没有案例,而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理论解释,而使人们对这类作品视而不见。
2015年5月4日腾讯新闻发表了《这组照片令人心酸:矿工晒下井前后夫妻照,判若两人》又是一个证明:那是安徽淮北,一座煤矿上夜班的煤矿工人上井后,穿着工作服,头戴矿灯,每人与妻子拍摄一张图片,之后,煤矿工人去澡堂洗澡,洗澡结束后,换上干净的服装,每人再与妻子拍摄一张图片。图片就像简单的结婚照形式,很简单,但这种形式却极其概括和典型,这样的作品形式在中国当代艺术展也有不少,但多摆拍得很假很空,而当煤矿工人直接与他的妻子用这样的行为来合照,出来的新闻却不但有语境上的触动,而且还是一种直观上的情感证明。
这样有血有肉的作品艺术家是做不出来的,除非他不是艺术家而是一线的煤矿工人,因此艺术家以后不要再来跟我争论“新闻即艺术”对和错,事实证明这个命题是对的。
“新闻即艺术”的命题最初就是这样开始的,这种让艺术家的身份变得不重要当然会令艺术家不爽,反对“新闻即艺术”这个命题的人也时常出现,他们反对的表达法就是“新闻不是艺术”。当然不是说全部的新闻都是艺术,它首要的是提示了艺术在非艺术领域中不可错过的发现,当艺术家的思维绝对麻木的时候,新闻中可能出现的某个特殊的视觉文本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而这个正是前卫艺术所强调的,自从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被分成两条不同线索的理论以后,前卫艺术的起点就在于它的非艺术或者反艺术,而它的结果就是艺术史的终结,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它的存在价值在我的理论中被概括为“物质痕迹与语境焦点”,它是偶然的,片断的一种语境的视觉化,有了这样的属性,如果这个视觉不是艺术家做的,它也是可以成为艺术作品,或者说它既是新闻也是艺术。
2005年黑龙江沙兰镇一百多个小学生被洪水卷走,而让记者拍下的“小手印”图片已经收录在我的《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评论集中,这是一个没法用以往的摄影标准来评论的新闻图片,当这个“小手印”:一个洪水退去以后,学校的墙上留下了小学生当时在洪水挣扎中抓墙而留下的小手印被拍成了图片并作为新闻发布出来后,凝固了小学生的生命的这张图片在当时社会语境中产生了普遍的共鸣,我不但在当时将它作为当代摄影的转型案例,同时将这样的作品语境与视觉呈现作为新的摄影批评的方法论,继而在传统新闻摄影与当代摆拍观念摄影之间推导出来的另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反艺术固定形式要求后的新艺术,并且作为一个新生长点。
只要我们带着这样的艺术理论去留意一下我们的媒体环境,这种好的作品时不时地会出现,它们从根本上宣布了不是艺术家的艺术在向艺术家挑战,而艺术家到是要在非艺术家的作品上加以思维上调整并有必要作出自我反思。像在1990年代的一则媒体报道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当时就认为是一件很好的行为艺术:北京一消费者刚买了奔驰车就坏了,投诉后迟迟不解决,结果他就让一头牛拉着这辆奔驰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以示抗议。
艺术在其自身的领域之外,而且艺术一定要在艺术之外的发展才不至于让前卫艺术变成死水,“新闻即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角度,时至今日,我十几年前提出了“新闻即艺术”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吗,如果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缺少案例,现在这类案例不是越来越多了吗。其实说得明确一点,以前不是没有案例,而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理论解释,而使人们对这类作品视而不见。
2015年5月4日腾讯新闻发表了《这组照片令人心酸:矿工晒下井前后夫妻照,判若两人》又是一个证明:那是安徽淮北,一座煤矿上夜班的煤矿工人上井后,穿着工作服,头戴矿灯,每人与妻子拍摄一张图片,之后,煤矿工人去澡堂洗澡,洗澡结束后,换上干净的服装,每人再与妻子拍摄一张图片。图片就像简单的结婚照形式,很简单,但这种形式却极其概括和典型,这样的作品形式在中国当代艺术展也有不少,但多摆拍得很假很空,而当煤矿工人直接与他的妻子用这样的行为来合照,出来的新闻却不但有语境上的触动,而且还是一种直观上的情感证明。
这样有血有肉的作品艺术家是做不出来的,除非他不是艺术家而是一线的煤矿工人,因此艺术家以后不要再来跟我争论“新闻即艺术”对和错,事实证明这个命题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