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为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求真、诚信、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个学校不懈的追求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是要求学校要有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教职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而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至今已成为北大发展的灵魂,就是一所学校具有厚重文化理念的体现。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需要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动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时效性的激活。
三、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题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体育、艺术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级班规等。
四、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各功能室的设计与布置;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教学楼、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校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要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要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有了必需的资金,才能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和发展。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能力相结合。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弦和,则音美;人和,则业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求真、诚信、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个学校不懈的追求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是要求学校要有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教职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而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至今已成为北大发展的灵魂,就是一所学校具有厚重文化理念的体现。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需要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动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时效性的激活。
三、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题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体育、艺术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级班规等。
四、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各功能室的设计与布置;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教学楼、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校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要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要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有了必需的资金,才能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和发展。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能力相结合。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弦和,则音美;人和,则业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