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本性,回归自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之写作,景物之运用,是自古以来诗人作文离不开的意象。自然景物选择的不同,作文侧重点的不同,从而促成了不同诗人独特的诗风。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坛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写自然,叹自然,感自然,他们是这一时期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田园山水佳作。本文选择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两首诗,通过两首诗描写的自然风景,分析他们在写自然时的侧重点,深入体会不同的自然写作带来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谢灵运 山水诗 自然
  一、引言
  魏晋至南北朝,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写作是这一时期的特色,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写自己崇尚自然,归隐的博大情怀,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题材: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则是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等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使得山水诗别有一番风味。同样都以自然界中的景物为写作对象,陶渊明更加侧重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而谢灵运则是单纯的写景,他对景物的观察和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将景物描摹的细致入微。
  二、《归园田居》重在“品自然”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中,上片中出现的自然景物分别有“丘山”“尘网”“羁鸟”“旧林”“池鱼”“故渊”“南野”“园田”“方宅”“草屋”,作者并没有着墨于这些景物的特征,而是借用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比如诗中的“尘网”和“田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尘网”不是指平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用来网东西的网,而是指世俗、官场的罗网;“田园”也不仅仅指的是乡下种田的园子,而是借田园来指作者向往那种自己躬耕,自己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作者以“羁鸟”和“池鱼”来自喻,表达了官场生活对自己的束缚,紧接着借用“旧林”和“故渊”,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依恋。同样在下片中,出现了“榆柳”“桃李”“遠村”“烟雾”“鸡狗”“庭院”“虚室”“樊笼”等景物,作者也并没有描述这些景物的特点,而是借“虚室”来比喻内心的明净,安适,借“樊笼”来比喻自己的仕途生活受到了束缚。纵观全诗,作者写景意在抒情,景物只是作者的一种情感依托,借助景物来表达作者内心对于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才是作者写景,写自然的真实意图。
  三、《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重在“绘自然”
  在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这首诗中,诗的前六句写到了南北山,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蜒的蹊径,淙淙的流水,作者用了一个“眺”,一个“倚”字,将洲渚的开阔和松林的茂密这一特征描绘地淋漓尽致,洲渚开阔到一眼望不到边,松林繁茂到和自己相倚靠着;同样,在诗的后六句,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作者像是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慢镜头,向读者展现他所看到的一切美景。读完他的整首诗,感觉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里面所涉及到的自然景物各自呈现着各自的特点,让人一看,了然于胸,即便没有去过南北山,没有到过巫湖,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自然之选择,心境之安慰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田园诗的写作风格,而将景物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又是谢灵运所运用写作山水诗的描摹技巧,两种不同的风格,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情景交融式的写作,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更能让读者看到陶渊明的那种向往田园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切的景物都是美好的,一切的自然都是美妙的,不仅是作者向往,连读者也是按耐不住,想要有三五亩田地,自己耕种,隐居山林,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谢灵运的山水诗,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篇旅行日记,记录了作者在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并且作者是经过了细致的观察,将它们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准确把握景物的特征,对自然界中的景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陶渊明在选择自然景物写作时,多运用的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景物,农家田园风光较多,给人一种简单舒适,恬静平淡的农家生活气息,而谢灵运选择的景物就比较广泛,他所选择的是大自然中广阔的自然全景,给人一种画面感较为广阔,视觉冲击力较大的感觉。
  两种不同方式的自然景物的写作,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是不同的,陶诗达到了情、景、事、理的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像的形似,而是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了他心中那一番广阔的天地。他对于纯澈、澄明的自然美执著追求,他也触及到了被物欲笼罩心灵的人类的命运,他的诗歌,对于我们反思人类的精神世界,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谢诗更加注重写实性,侧重于对实情实景准确的表达,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他不断的努力探索,创造新的词汇,运用各种技巧描摹形容大自然的景物,虽然也会出现“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等不足之处,但是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然之选择不同,写作之技巧不同,心境自然而然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 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高建新.自然之子陶渊明[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11.
  [3]李小荷.历代评陶、评谢诗论中“自然”概念的同异及其价值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信息世界发生了第三次变革,物联网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把万物与网络相连,实现信息的极大范围传播交互。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的网络终端以手机为应用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浅析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介绍了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和现状,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得出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网络的发展
期刊
摘要: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也越发重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所改善,但实际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找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建议,使我
期刊
摘要:段正渠是中国当代油画领域以中原农村、乡土为题材来进行油画创作的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一,他之所以选择农村、乡土题材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现状,而是把整个油画创作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层面,他热衷于探讨农民和黄土地之间的联系,人们身上散发的质朴、天然和坚韧的精神以及大自然呈现出的蛮荒都被他做了完美的描绘。  关键词:段正渠;油画;中原乡土气息  乡土主义绘画是描画农村和农民的绘画,是唤醒人们内
期刊
摘要: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浙江湖州人。博学多才,书法家、绘画家。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后裔,宋亡后归隐。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任兵部郎中,封魏国公。他曾是宋朝的皇室王孙却做了元朝的臣子,所以是备受争议的,在政治上多受朝廷内部的猜忌,故一生都在内疚与矛盾中度过。在艺术方面却开一代之先河,提出作画要有“古意”,他的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
期刊
摘要: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凝聚力可以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收入变化和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发挥福利的激励作用、建立员工建议制度、实行员工参与制度让职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行定期交流制度,要让员工的情绪有所宣泄并得到疏导、要为员工提供表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肯定员工价值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企业员工 素质 凝聚力  在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提升员工凝聚力的问题上,我们先看一个例子——雪球原理。  雪球形成之
期刊
摘要: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把作者迁居湖南汨罗八景峒水库的个人记忆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月夜》选自其中,是作者回归湖南汨罗生活记录的田园记叙散文。本文从字疏句朗、简净淳朴与凝练深刻、语言陌生化及乐感强烈四个方面对《月夜》文本语言风格进行解读。  关键词:字疏句朗 语言陌生化 凝练深刻  文章以月夜为描写对象,通过城市与农村的月夜作对比,表达作者对月夜的独特情感,透露出作者以
期刊
摘要:闫平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画家之一,她吸取了西方现代绘画精髓并传承了意象油画的精神内涵,也对中国油画大师的意象油画作品有所借鉴。闫平善于向中外美术大师学习,更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了意象表现性绘画风格。从她的油画创作中能看到与生俱来的女性情怀。  关键词:闫平;油画;精神内涵  闫平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母与子”作为创作的母题,在这些母子题材的油画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画家的母性意识很强,这些作
期刊
摘要:周春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油画家之一,其成长于中国艺术迅速发展、骤变的1980年代,在全国获得各项殊荣的同时,积极致力于中国当代油画的探索,并在80年代下半叶赴德国留学,归国后至今活跃于中国各大重要学术活动。周春芽的创作转型也代表了中国同时期油画创作的发展思考。笔者从1980-1985的“旁观”期、1985-1990的转型期以及1990-2010的“内省”期这三个时期分析、归纳了周春芽由旁
期刊
摘要:许滇的《说文解字·序》,着重谈文字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在政治文化上的巨大作用。透过《序》的叙述,我们可以窥见许慎的语言文字观点。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序》;语言文字  一、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史官)仓颉,
期刊
摘要:动态对等理论在国内外翻译实践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以及杨必先生的英译本中的个别片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杨必先生在用词、构句、语篇以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同时也运用实例阐述有待商榷的部分译文,以此进一步论证动态对等在文学翻译中重要性,进一步了解学习《名利场》的同时以致敬翻译大家,借鉴学习翻译经验。  关键词:文学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