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本文结合语文教学探讨了激趣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激趣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呢?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熟读课文,与名家接触
教科书上的名家名篇学生倒是读了不少,但大多不是自己慢慢的摸到文章调子,而是教师把前人的定论灌输给学生。对文章过多的分析,势必减少学生自己感悟写法的机会,难怪学生在学了一些优秀的文章后对写作文仍然感到迷茫。应该说名家名篇是值得作为范文来学习的,关键是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我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本,借助阅读,鼓励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作文和作者一比高低。结果,学生读书变得认真了。我还尝试找一些课本以外的名家名著,抛开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的介绍,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读,读出自己真实的感觉。如黄蓓佳的《心声》一文,写了发生在上公开课前和上公开课时的事,感情很真,也没有太深奥的道理。学生看了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属于自己的回忆。这样的学习给人的感觉,相当于名家名篇蹲下身来与学生接触,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减轻不少。此时要求学生结合去年年末雪灾中的感人事迹也来写一篇,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写作的兴趣也随之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变得有条理了,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走进学生生活,寻找热门话题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生长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这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自由作文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一个有效的方法。如近来的中日、中菲、中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事件让学生们都以高度的热情关注着,同时也会有倾诉的愿望。但作文时往往容易写成空泛的报道或感想类的文章。教师这时可从取材角度上予以点拨,如提倡求异思维,要求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从较小的角度切入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还可以就他们焦点关注的一部好的电视剧、一首动人的歌曲、一场精彩的球赛、一件生活小事来适当加以引导,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他们灵感和作文兴趣的好材料。 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借着这种情感,他们写出来得文章往往很好。如上学期学校举办的趣味运动会,班中投入活动的同学很多,都忙着为班级多拿分,自始至终没有人闲着。所以活动结束后要求作文时,学生反而避开了以往写流水帐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了许多不错的文章。
三、顺手牵“羊”,巧设作文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这篇文章结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教学时我顺手牵了一回“羊”,让学生驰骋想象,续写明天会是怎样的局面。多数同学一气呵成,有的竟写了700字之多。明天的小弗郎士将怎样学习?游行回宫后的皇帝会干些什么?公开课后的李京京學校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当学生对这些问题颇有争议时,我就抓住时机,巧设作文,结果不仅激起了学生们研究课文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当然,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
四、指导写作,方法得当
首先创设合理的情境,这能让作文课堂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借助画面再现情景,如学习阿西莫夫的《被压扁的沙子》,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恐龙灭绝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如写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可反复播放《懂你》、《烛光里的妈妈》、《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引导学生去体会母爱的点点滴滴,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此外,还可用语言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感受情境,换位思考体会情境等。
其次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教师可按学生的写作水平、交往意愿、组织能力等标准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组,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生活现象等深入调查,搜集资料,为学生创设“合作写作”的平台,培养其“合作写作”的习惯。
五、独到讲评,激发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善于肯定作文中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语言,评语多以委婉、肯定、鼓励为主。在课堂上赏读好作文可以说是我讲评时常用的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时我一定会注意每次表扬的对象要尽可能轮换,不能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要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到激励和鼓舞。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避免在作文面前望而却步。
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先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作文教学只有摸准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他们的情感临界点,抓住他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来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以此提高其作文水平。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激趣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弦,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呢?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熟读课文,与名家接触
教科书上的名家名篇学生倒是读了不少,但大多不是自己慢慢的摸到文章调子,而是教师把前人的定论灌输给学生。对文章过多的分析,势必减少学生自己感悟写法的机会,难怪学生在学了一些优秀的文章后对写作文仍然感到迷茫。应该说名家名篇是值得作为范文来学习的,关键是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我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本,借助阅读,鼓励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作者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作文和作者一比高低。结果,学生读书变得认真了。我还尝试找一些课本以外的名家名著,抛开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的介绍,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读,读出自己真实的感觉。如黄蓓佳的《心声》一文,写了发生在上公开课前和上公开课时的事,感情很真,也没有太深奥的道理。学生看了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属于自己的回忆。这样的学习给人的感觉,相当于名家名篇蹲下身来与学生接触,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减轻不少。此时要求学生结合去年年末雪灾中的感人事迹也来写一篇,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写作的兴趣也随之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变得有条理了,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走进学生生活,寻找热门话题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生长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这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自由作文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一个有效的方法。如近来的中日、中菲、中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事件让学生们都以高度的热情关注着,同时也会有倾诉的愿望。但作文时往往容易写成空泛的报道或感想类的文章。教师这时可从取材角度上予以点拨,如提倡求异思维,要求写自己感触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从较小的角度切入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还可以就他们焦点关注的一部好的电视剧、一首动人的歌曲、一场精彩的球赛、一件生活小事来适当加以引导,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激发他们灵感和作文兴趣的好材料。 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借着这种情感,他们写出来得文章往往很好。如上学期学校举办的趣味运动会,班中投入活动的同学很多,都忙着为班级多拿分,自始至终没有人闲着。所以活动结束后要求作文时,学生反而避开了以往写流水帐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了许多不错的文章。
三、顺手牵“羊”,巧设作文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这篇文章结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教学时我顺手牵了一回“羊”,让学生驰骋想象,续写明天会是怎样的局面。多数同学一气呵成,有的竟写了700字之多。明天的小弗郎士将怎样学习?游行回宫后的皇帝会干些什么?公开课后的李京京學校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当学生对这些问题颇有争议时,我就抓住时机,巧设作文,结果不仅激起了学生们研究课文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当然,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
四、指导写作,方法得当
首先创设合理的情境,这能让作文课堂变得富有情趣,生动活泼,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借助画面再现情景,如学习阿西莫夫的《被压扁的沙子》,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恐龙灭绝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可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如写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可反复播放《懂你》、《烛光里的妈妈》、《时间都去哪儿了》等歌曲,引导学生去体会母爱的点点滴滴,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此外,还可用语言创设情境,深入生活感受情境,换位思考体会情境等。
其次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教师可按学生的写作水平、交往意愿、组织能力等标准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组,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生活现象等深入调查,搜集资料,为学生创设“合作写作”的平台,培养其“合作写作”的习惯。
五、独到讲评,激发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善于肯定作文中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语言,评语多以委婉、肯定、鼓励为主。在课堂上赏读好作文可以说是我讲评时常用的方式。但采用这种方式时我一定会注意每次表扬的对象要尽可能轮换,不能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要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到激励和鼓舞。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避免在作文面前望而却步。
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先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作文教学只有摸准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他们的情感临界点,抓住他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来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以此提高其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