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般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时期。名词的使用贯穿于四个时期,并且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活用。上古时期,名词活用现象十分普遍,变化无常。中古的名词活用出现了与名词本意完全脱节的兼语现象。到了近古,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有所衰退。
关键词 词类活用 古汉语 名词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时期。
远古指的是殷商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一、远古汉语的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名词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例如《商书汤誓》,名词占了压倒性地位。
其次,已有活用现象。殷墟文字甲编里记载着:“癸酉卜,乙亥不【风】?”
另外,人民已经使用方位名词来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空间概念了。有人列举甲骨文的方位名词是12个,即东南西北内外上下左右中后前旁间侧边。
二、上古汉语的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在上古,名词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出現大量的词类活用。一般认为的名词活用包括:(1)活用为动词,(2)活用作状语,(3)活用为使动和意动用法。而这些名词活用,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全部大量的出现。如:
【军】于卢柳。(左转·僖公二十四年)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转·襄公二十二年)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上面的5个例子中,第1个都是名词作动词,表示驻军。第2个名词用作了状语,表示像人一样地。最后两例分别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意思是使什么生肉和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谁。
然而,不少专家学者觉得词类活用是个伪命题。因为活用要与本用来对照,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词只有一类本用,说不定我们觉得是名词的词,古代就是动词,或者动名词兼用呢?而且,如果一个词总是被词类活用成另一个词,那谁能说,活用还是活用呢?
上古名词还有数量多,包罗大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时态变化的语言,比如汉语。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没有量词的语言,比如英语。世界上甚至有没有形容词的语言,比如希伯来语。但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名词的。对于人类如何创造语言的种种幻想中,名词往往被认为是最先发明出来的词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文字如何发明的科普也认为名词被最先发明。
上古名词还往往是单音节的。下面的名词都是上古时代的常用词——
1、表示方向的:上、下、前、后、左等。
2、表示位置的:城、都、邑、县、鄙等。
3、表示工具的,分为两小类:(1)表示人体或者动物身体部分的词:目、肘、手、指、臂等。(2)表示日常用具的词:罾、刃、梯、鞭、篚等。
4、表示官职、身份和亲属关系的:王、君、臣、侯、霸等。
5、表示自然现象的:风、雨、雪、冰、雹等。
而正是因为上古名词存在这么多的单音节常用词,所以决定了名词活用现象又普遍,又复杂。
三、中古汉语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由于名词大量存在着活用现象,发展到中古汉语时其中的许多经常被活用的名词已经常常被借用来表示某一动作、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名词在活用时所表示的内容与名词本身失去了联系——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唐·姚会《山居野行》。
其次是名词进一步发展丰富,出现了一批新名词,单单以汉传佛教为例,在中古时期,汉译佛经出现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的名词,如:拘躄。
四、今古汉语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有所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今古汉语中兴起了一股白话潮流,人们用更口语化的文字,不再用最精简考究的文字表达最经济的意思。同时,这也是由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认识,总是逐渐由简单趋于复杂,由具体趋于抽象。反映在文字上,就是首先创造反映具体事务的名词,而与之相关的动词的产生,一般而言,都是晚于名词的。因为动词的缺乏,名词便被大量活用,而到了今古汉语时期,汉语发展的完善,各类词的成熟实用,使得名词不必要继续越俎代庖。
与此同时,处所方位名词被进一步使用,使得对空间概念的反映更精准也更明确。比如《三国演义》里写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空间位置可谓清清楚楚。
参考文献:
[1]郭熙. 中国社会语言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家文. 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J]. 古汉语研究, 1999, 3: 001.
[3]苏颖.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衰微[J]. 语文研究, 2011, 4: 008.
[4]刘忠华.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5).
[5]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 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2: 021.
关键词 词类活用 古汉语 名词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时期。
远古指的是殷商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一、远古汉语的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名词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例如《商书汤誓》,名词占了压倒性地位。
其次,已有活用现象。殷墟文字甲编里记载着:“癸酉卜,乙亥不【风】?”
另外,人民已经使用方位名词来反映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空间概念了。有人列举甲骨文的方位名词是12个,即东南西北内外上下左右中后前旁间侧边。
二、上古汉语的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在上古,名词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出現大量的词类活用。一般认为的名词活用包括:(1)活用为动词,(2)活用作状语,(3)活用为使动和意动用法。而这些名词活用,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全部大量的出现。如:
【军】于卢柳。(左转·僖公二十四年)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转·襄公二十二年)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上面的5个例子中,第1个都是名词作动词,表示驻军。第2个名词用作了状语,表示像人一样地。最后两例分别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意思是使什么生肉和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谁。
然而,不少专家学者觉得词类活用是个伪命题。因为活用要与本用来对照,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词只有一类本用,说不定我们觉得是名词的词,古代就是动词,或者动名词兼用呢?而且,如果一个词总是被词类活用成另一个词,那谁能说,活用还是活用呢?
上古名词还有数量多,包罗大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时态变化的语言,比如汉语。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没有量词的语言,比如英语。世界上甚至有没有形容词的语言,比如希伯来语。但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名词的。对于人类如何创造语言的种种幻想中,名词往往被认为是最先发明出来的词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文字如何发明的科普也认为名词被最先发明。
上古名词还往往是单音节的。下面的名词都是上古时代的常用词——
1、表示方向的:上、下、前、后、左等。
2、表示位置的:城、都、邑、县、鄙等。
3、表示工具的,分为两小类:(1)表示人体或者动物身体部分的词:目、肘、手、指、臂等。(2)表示日常用具的词:罾、刃、梯、鞭、篚等。
4、表示官职、身份和亲属关系的:王、君、臣、侯、霸等。
5、表示自然现象的:风、雨、雪、冰、雹等。
而正是因为上古名词存在这么多的单音节常用词,所以决定了名词活用现象又普遍,又复杂。
三、中古汉语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由于名词大量存在着活用现象,发展到中古汉语时其中的许多经常被活用的名词已经常常被借用来表示某一动作、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名词在活用时所表示的内容与名词本身失去了联系——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唐·姚会《山居野行》。
其次是名词进一步发展丰富,出现了一批新名词,单单以汉传佛教为例,在中古时期,汉译佛经出现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的名词,如:拘躄。
四、今古汉语名词及其活用现象
首先,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有所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今古汉语中兴起了一股白话潮流,人们用更口语化的文字,不再用最精简考究的文字表达最经济的意思。同时,这也是由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认识,总是逐渐由简单趋于复杂,由具体趋于抽象。反映在文字上,就是首先创造反映具体事务的名词,而与之相关的动词的产生,一般而言,都是晚于名词的。因为动词的缺乏,名词便被大量活用,而到了今古汉语时期,汉语发展的完善,各类词的成熟实用,使得名词不必要继续越俎代庖。
与此同时,处所方位名词被进一步使用,使得对空间概念的反映更精准也更明确。比如《三国演义》里写赵云到得桥【边】,人困马乏。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云大呼曰:“翼德援我!”——空间位置可谓清清楚楚。
参考文献:
[1]郭熙. 中国社会语言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家文. 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J]. 古汉语研究, 1999, 3: 001.
[3]苏颖.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衰微[J]. 语文研究, 2011, 4: 008.
[4]刘忠华. 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5).
[5]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 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2: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