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得最活跃。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是快乐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一、角色互换 真诚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课堂上,老师应放下架子,敞开心扉,与学生真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观察图形》时,有一道题目要求根据描述特征画出五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但许多学生画不出来。由于平时这类题目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提供几种立体图形让学生选择,学生就忽略了立体图形的画法。其实他们头脑中是有这个立体图形的轮廓,只是用绘画形式来表现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作为教师我本该做示范,但绘画能力差的我也画不好,怎么办呢?我情急生智:“要画好这个立体图形需要有一定的绘画技巧。老师也画不好。但邱同学画得很好,咱们请她来当我们的小老师好吗?”于是,邱同学就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面画,我也拿着纸和笔认真地学着画,并告诉学生待会儿比一比谁画得好。学生看见老师也在学,又要比赛,就更认真了。完成后,我特地展示了我和几个画得比我好的学生的作品:“他们比老师画得好!”于是我顺水推舟:“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当中很多人在某些方面都可能是我的老师。今天我是你们的老师,将来你们都会成为我的老师。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这次角色互换的教学,让我感觉到:课堂上,老师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课堂既和谐又快乐。
二、活用教材 快乐思维
特级教师徐斌曾说,数学课的快乐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快乐,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游戏等形式的快乐。如何才能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快乐课堂的基础。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展示天地,成为学生快乐的享受场所,教师的前期就要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灵活的处理。
在教学《找最小公倍数》时,我一改过去“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的“纯数学”范畴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解决“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多少分米?”从这个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中,从“引发猜想、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知识”,一步步地建立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再在枯燥的“纯数学”中学数学,学生自然乐于探究、乐于创造,课堂成了学生思维的展示天地,成了学生快乐的享受场所。
三、课堂“争论” 各抒己见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才能得到尽情发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搭建和谐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问、争论,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凸显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在讲评《圆柱与圆锥》的习题时,有一道习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广场上有一个圆柱形花柱高3.5米,底面半径是0.5米,花柱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都布满鲜花。如果每平方米有42朵鲜花,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鲜花(得数保留整数)?通过计算,这道题的得数是461.58,题目的要求是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462朵。这时候,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道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因为这样花多了一朵就太挤了,不好看。应该用去尾法,答案应该是461朵。”“我不同意,我觉得用去尾法,少了一朵,就空出了一个地方,也不好看。”两种不同看法的学生就争论起来了。学生都知道,在求制作一件物品的用料时,如需取近似值,一般用“进一法”;在求往容器里装东西或用已有的材料做物品时,如需取近似值,一般用“去尾法”;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其他如需取近似值,一般就采用“四舍五入法”。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这道题目情况比较特别,因此有了学生的争议。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因为那么大的面积,多一朵或少一朵都不容易看出,不会影响效果,并且题目要求算的只是一个近似值。但学生的争论,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说明他们已经明白了学习的目的,并且也有了交流自己看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吗?
和谐产生美,和谐缔造快乐;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让我们引领学生跨出传统教学的“三味书屋”,走进和谐、快乐的“百草园”吧!
(责编 金 铃)
一、角色互换 真诚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首要条件。课堂上,老师应放下架子,敞开心扉,与学生真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观察图形》时,有一道题目要求根据描述特征画出五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但许多学生画不出来。由于平时这类题目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提供几种立体图形让学生选择,学生就忽略了立体图形的画法。其实他们头脑中是有这个立体图形的轮廓,只是用绘画形式来表现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作为教师我本该做示范,但绘画能力差的我也画不好,怎么办呢?我情急生智:“要画好这个立体图形需要有一定的绘画技巧。老师也画不好。但邱同学画得很好,咱们请她来当我们的小老师好吗?”于是,邱同学就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面画,我也拿着纸和笔认真地学着画,并告诉学生待会儿比一比谁画得好。学生看见老师也在学,又要比赛,就更认真了。完成后,我特地展示了我和几个画得比我好的学生的作品:“他们比老师画得好!”于是我顺水推舟:“孔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当中很多人在某些方面都可能是我的老师。今天我是你们的老师,将来你们都会成为我的老师。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这次角色互换的教学,让我感觉到:课堂上,老师应多给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课堂既和谐又快乐。
二、活用教材 快乐思维
特级教师徐斌曾说,数学课的快乐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快乐,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游戏等形式的快乐。如何才能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快乐课堂的基础。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展示天地,成为学生快乐的享受场所,教师的前期就要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灵活的处理。
在教学《找最小公倍数》时,我一改过去“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的“纯数学”范畴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解决“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多少分米?”从这个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中,从“引发猜想、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知识”,一步步地建立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再在枯燥的“纯数学”中学数学,学生自然乐于探究、乐于创造,课堂成了学生思维的展示天地,成了学生快乐的享受场所。
三、课堂“争论” 各抒己见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才能得到尽情发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搭建和谐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问、争论,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凸显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在讲评《圆柱与圆锥》的习题时,有一道习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广场上有一个圆柱形花柱高3.5米,底面半径是0.5米,花柱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都布满鲜花。如果每平方米有42朵鲜花,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鲜花(得数保留整数)?通过计算,这道题的得数是461.58,题目的要求是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462朵。这时候,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表示有不同的意见。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道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因为这样花多了一朵就太挤了,不好看。应该用去尾法,答案应该是461朵。”“我不同意,我觉得用去尾法,少了一朵,就空出了一个地方,也不好看。”两种不同看法的学生就争论起来了。学生都知道,在求制作一件物品的用料时,如需取近似值,一般用“进一法”;在求往容器里装东西或用已有的材料做物品时,如需取近似值,一般用“去尾法”;除了这两种情况外,其他如需取近似值,一般就采用“四舍五入法”。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这道题目情况比较特别,因此有了学生的争议。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因为那么大的面积,多一朵或少一朵都不容易看出,不会影响效果,并且题目要求算的只是一个近似值。但学生的争论,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说明他们已经明白了学习的目的,并且也有了交流自己看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吗?
和谐产生美,和谐缔造快乐;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让我们引领学生跨出传统教学的“三味书屋”,走进和谐、快乐的“百草园”吧!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