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环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最主要的是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的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最后要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的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又如上《西湖的绿》时,我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从而使学生既感受到西湖之美,又激起阅读兴趣。再如上《歌词两首》时,我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如第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又如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孔乙己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理解孔乙己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再如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我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又如讲《沁园春·雪》时,我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另外,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上《苦练》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就是以“境”育情的情感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学校活动总量统计来看,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大。因为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是否抓好课堂组织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课堂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摘 要: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孩子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通过质疑题目、质疑“矛盾”、质疑同类比较、质疑反复、质疑“留白”和质疑关键词句这六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质疑 适应社会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导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胡适云:“作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但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课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如人意。为此,语文界开始重视语感教学,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重新定位阅读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强调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每天都要靠语言文字去和别人交流,因而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如同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却着实令人担忧。我作为一名从教七年的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看到学生平时对待语文的态度,确实感到十分着急和痛心。现在有相当数量的高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水平比较低,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写作文时词不达意。虽然现如
2007年在四川绵阳、眉山、德阳等地发生了一种严重危害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的急性败血症,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等特点,以体表出现不规则褪色斑,腹部肿胀,血样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