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当代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它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工具的掌握要经过必要的训练,最终形成能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更需要长期的培养。比如写字、演讲、写文章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都需要长年累月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生。其次,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学语言,还广泛地涉及到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涉及到学习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情感志趣等不同领域。因此,学好语文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广泛涉猎,多读各种好书,多吸收人类的文化精髓;同时,要读好生活这本活生生的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学习只起引路的作用,课外学习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只有在课外大量学习和应用中,才能真正形成能力。
再次,语文学科是一门形象性、感染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的形象、感染的特点正是进行思想、品德、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无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修养,净化灵魂。因此,语文学科在思想、审美、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教学语文学科时,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时时联系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
2.当代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也都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力求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2)重新认识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应为语言积累、基本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3)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大关系:识字与写字、释词与用词、阅读分析与个体鉴赏、写作知识与写作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淡化了陈述性知识,强化了程序性知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其具有了现代语文的特点,即:语文按照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转变,并得到社会与学生的真正的欢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涌之时,语文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怪现象:有时以“学科渗透”为名,用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为他人作嫁;有的借自主合作之名,教师在课堂中仅仅只是一位旁观者,仿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有的借开发课程资源为名,将语文课上成了展览课,教师学生从课外、网上觅得大量的资料,从而削弱了教材的存在意义;有的借感悟、发挥学生个性之名,将语文课上成了纯一色的感悟课,语文基础教育被迷失……其次,中国的语文教师还承担着一个所谓的“因文解道”、既“授业”又“传道”的特殊任务,因此,语文教师每备一堂课,都要自觉地“崩紧一根弦”,想方设法从哪个环节上加以“传道”;一走上课堂,都自觉不自觉要庄重起来、严整起来,换一副面孔。如此,面对庄严的教材、庄严的“道旨”、庄严的文字,再加上中国教师自古古板,庄严有余,亲切不足,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所教育出的孩子、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跟小大人一般,沉稳老成,老气横秋,千文一面,很少有人会在文章中“幽他一默”,来点诙谐,加点调侃,妙趣横生的文章更是罕见。因此,当代语文教学热切地呼唤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变革,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体制相适应的时空构建和教学构建,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彻底改变语文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理想的初中语文课展望
作为一名在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基层教师,本人一直以来也在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尤其是二期课改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吹来阵阵新鲜而香甜的空气,让老师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使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互动性、网络化、社会化等也被提上操作日程。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也始终在探寻着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的出现。首先,气氛和谐,师生平等,其乐共融。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从某一程度上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短。那个时候,课堂里没有教师,有的只是一群共话知识,共赏美景,共绘蓝图的追求者。课堂氛围和谐,没有斥责,没有居高临下,没有越俎代庖。良好的师生关系造就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着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里无处不见兴奋活跃的思维火花,师生之间进行的是思维与思维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灵动的思维不断地冲击着文本,使文本成为超自然的、美幻绝伦的精彩世界。
其次,注重实践,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语文本体的弱化曾一度被视为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不少老师将语文能力片面地曲解为语言感悟能力,个性表达能力,而弱化了听、写,使学生成为了说的天才,写的弱智,更可悲的是,学生不会倾听,从而异化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好习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自信大胆地说、扎扎实实地读、随心所欲地写以及淋漓尽致地思。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第三,视野开放,拓宽思维,驰骋想象。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创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彻底改变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一支粉笔的现状,让语文充满乐趣,充满探索,充满激情。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虽然不能将语文教育和生活混为一谈,但我们必须将语文教育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将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的课堂,应该打开思想的囚笼,放飞思维的小鸟,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畅游在碧蓝的大海。
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225400)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它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工具的掌握要经过必要的训练,最终形成能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更需要长期的培养。比如写字、演讲、写文章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都需要长年累月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受益终生。其次,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学语言,还广泛地涉及到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涉及到学习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情感志趣等不同领域。因此,学好语文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广泛涉猎,多读各种好书,多吸收人类的文化精髓;同时,要读好生活这本活生生的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单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学习只起引路的作用,课外学习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只有在课外大量学习和应用中,才能真正形成能力。
再次,语文学科是一门形象性、感染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语文的形象、感染的特点正是进行思想、品德、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无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修养,净化灵魂。因此,语文学科在思想、审美、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教学语文学科时,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时时联系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
2.当代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也都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力求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2)重新认识中小学的基础知识应为语言积累、基本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初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3)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大关系:识字与写字、释词与用词、阅读分析与个体鉴赏、写作知识与写作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淡化了陈述性知识,强化了程序性知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其具有了现代语文的特点,即:语文按照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转变,并得到社会与学生的真正的欢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涌之时,语文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怪现象:有时以“学科渗透”为名,用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为他人作嫁;有的借自主合作之名,教师在课堂中仅仅只是一位旁观者,仿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有的借开发课程资源为名,将语文课上成了展览课,教师学生从课外、网上觅得大量的资料,从而削弱了教材的存在意义;有的借感悟、发挥学生个性之名,将语文课上成了纯一色的感悟课,语文基础教育被迷失……其次,中国的语文教师还承担着一个所谓的“因文解道”、既“授业”又“传道”的特殊任务,因此,语文教师每备一堂课,都要自觉地“崩紧一根弦”,想方设法从哪个环节上加以“传道”;一走上课堂,都自觉不自觉要庄重起来、严整起来,换一副面孔。如此,面对庄严的教材、庄严的“道旨”、庄严的文字,再加上中国教师自古古板,庄严有余,亲切不足,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所教育出的孩子、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跟小大人一般,沉稳老成,老气横秋,千文一面,很少有人会在文章中“幽他一默”,来点诙谐,加点调侃,妙趣横生的文章更是罕见。因此,当代语文教学热切地呼唤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变革,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体制相适应的时空构建和教学构建,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彻底改变语文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理想的初中语文课展望
作为一名在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基层教师,本人一直以来也在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尤其是二期课改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吹来阵阵新鲜而香甜的空气,让老师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使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互动性、网络化、社会化等也被提上操作日程。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也始终在探寻着一种理想的语文课堂的出现。首先,气氛和谐,师生平等,其乐共融。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从某一程度上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短。那个时候,课堂里没有教师,有的只是一群共话知识,共赏美景,共绘蓝图的追求者。课堂氛围和谐,没有斥责,没有居高临下,没有越俎代庖。良好的师生关系造就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着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里无处不见兴奋活跃的思维火花,师生之间进行的是思维与思维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灵动的思维不断地冲击着文本,使文本成为超自然的、美幻绝伦的精彩世界。
其次,注重实践,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语文本体的弱化曾一度被视为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不少老师将语文能力片面地曲解为语言感悟能力,个性表达能力,而弱化了听、写,使学生成为了说的天才,写的弱智,更可悲的是,学生不会倾听,从而异化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好习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自信大胆地说、扎扎实实地读、随心所欲地写以及淋漓尽致地思。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第三,视野开放,拓宽思维,驰骋想象。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创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彻底改变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一支粉笔的现状,让语文充满乐趣,充满探索,充满激情。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虽然不能将语文教育和生活混为一谈,但我们必须将语文教育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将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的课堂,应该打开思想的囚笼,放飞思维的小鸟,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畅游在碧蓝的大海。
江苏省泰兴市大生初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