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文本信息碎片化、文本解读表层化和思维品质培养意识薄弱化等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古美榕(1966-),女,福建福州人,福州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林晨兰(1977-),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5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已引起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研讨的热点话题。
阅读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把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未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这种碎片化、表层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近年来,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引入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初中英语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提高學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将思维过程展现为视觉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所说的“思维导图”在英文中有Mind Map和Thinking Map 两种。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的东尼·博赞提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主要是树状结构图,强调思维的发散与层级关系;Thinking Map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大卫·N.海勒基于对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思维工具,包含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八种基本图式,Mind Map比较近似于其中的树型图。无论是Mind Map还是Thinking Map,它们使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思维可视化,是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工具。贾传安(2006年)认为:“一定的图表形式能直观体现语篇信息的联系,构建语篇文本框架。”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根据文本内容和结构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厘清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充分调动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来理解文本,并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记忆,从而提升其阅读素养。
阅读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本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交流和共建的思维过程。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分析阅读文本的主要信息,既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表达方式,也展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解读文本,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案例
1.解读标题和主题句,预测文本内容。所阅读的语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宗旨,阅读前,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启发学生思维,预测语篇的体裁、篇章结构、文本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并绘制思维导图;阅读中,学生进行验证、修正和丰富,形成细化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在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 Topic1 Section C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读前通过呈现课文标题Rainforests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判断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两个自然段的主题句,通过主题句学生可预测文本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预测第一自然段将介绍热带雨林的特征,第二自然段讲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学生抓住feature和importance两个关键词,勾勒出语篇结构图(见图1)。
解读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先从标题入手分析:rainforests是由rain和forests构成的合成词,由rain引导学生联想到It rains a lot and the ground is always wet, 由forests启发学生联想到There are lots of tall tre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由thick forests可推断It’s always dark in rainforests。然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many aspects of rainforests does the first paragraph cover?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归纳出文本从location,climate,area和home四个方面描述热带雨林的特征,并在语篇结构图的基础上添加二级分支,把主要信息分类填入思维导图中。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推理与判断、梳理与概括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教师用下面这段话导出第二自然段: Rainforests give a home to plants and animals, so rainforests are important to them. Why are rainforests also important to us? What can we get from rainforests? 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构建思维导图。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归文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文本相符,补充、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见图2)。对于超越文本的观点,只要符合科学原理就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审视文本,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最后,教师再一次提出问题:Rainforests are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now. Can you tell the reasons and what we should do to protect rainforests? 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热带雨林减少的原因,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个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文化品格的渗透。
2.立足文本,梳理文本线索。阅读教学不应是“语言点”加“知识点”的教师单向分析解读文本的教学,而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文本、梳理文本线索、感悟文本语言、探究文本内涵、发展思维品质的思维过程。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3 Section C是一篇人物传记,介绍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一生。全文分为五个自然段,以时间序列为叙事逻辑,从林肯总统的出生到遭枪杀去世,语篇中包含诸多时间顺序、空间场所转换以及角色行为变化的信息,学生阅读时感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而散、杂而乱。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好记叙文when,where,who和what“四要素”以及更好地厘清文本思路和叙述逻辑,教师设计半成品的思维导图(见图3,划线部分留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用单词、短语、句子將划线部分补充完整。
首先,学生需要通读文本,梳理文本脉络,把握文章主要情节,获取文本信息。其次,结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处理信息,才能最终完成思维导图。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厘清文本脉络,推算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林肯母亲去世的时间;还要激活大脑中相关的语言知识储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思维导图用He struggled to prevent the southern states from breaking up the country来概述文本中的The Civil War was between the sou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leave the Union and form their own country, and the nor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keep all the states as one country。其中struggle和prevent这两个动词寓意林肯总统“奋斗的、伟大的一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实现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3.深度解读文本,解析写作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揣摩文本背后的意义以及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实现“读文”更“读人”的真读目标,教师设计三个问题:1. How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did Lincoln have in his life? 2. What words can best describe him? 3.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在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呈现如下思维导图(见图4)。
基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联想与推理等思维方式,学生用四个名词概括林肯总统不同时期的身份,用四个形容词给予其高度评价,有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4.复述语篇,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完成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握了文本的主要情节和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问题链的引导领悟了隐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此时,鼓励学生借助留白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林肯总统伟大的一生。通过复述,学生再一次梳理了故事脉络,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复习、巩固了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句型,提高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本,提升了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摆脱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点讲解、轻阅读文本深度解读的误区。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付春敏.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
[4]周敏.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
[5]贾传安.利用图表的英语语篇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006.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古美榕(1966-),女,福建福州人,福州第十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林晨兰(1977-),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5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已引起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研讨的热点话题。
阅读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课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本的处理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把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未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这种碎片化、表层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近年来,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引入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初中英语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提高學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将思维过程展现为视觉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所说的“思维导图”在英文中有Mind Map和Thinking Map 两种。Mind Map是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的东尼·博赞提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主要是树状结构图,强调思维的发散与层级关系;Thinking Map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大卫·N.海勒基于对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思维工具,包含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八种基本图式,Mind Map比较近似于其中的树型图。无论是Mind Map还是Thinking Map,它们使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思维可视化,是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工具。贾传安(2006年)认为:“一定的图表形式能直观体现语篇信息的联系,构建语篇文本框架。”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根据文本内容和结构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厘清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充分调动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来理解文本,并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记忆,从而提升其阅读素养。
阅读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本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交流和共建的思维过程。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分析阅读文本的主要信息,既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表达方式,也展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解读文本,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案例
1.解读标题和主题句,预测文本内容。所阅读的语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宗旨,阅读前,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启发学生思维,预测语篇的体裁、篇章结构、文本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动机,并绘制思维导图;阅读中,学生进行验证、修正和丰富,形成细化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在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 Topic1 Section C教学中,首先,教师在读前通过呈现课文标题Rainforests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判断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两个自然段的主题句,通过主题句学生可预测文本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预测第一自然段将介绍热带雨林的特征,第二自然段讲述热带雨林的重要性。学生抓住feature和importance两个关键词,勾勒出语篇结构图(见图1)。
解读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先从标题入手分析:rainforests是由rain和forests构成的合成词,由rain引导学生联想到It rains a lot and the ground is always wet, 由forests启发学生联想到There are lots of tall tre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由thick forests可推断It’s always dark in rainforests。然后,教师提出问题:How many aspects of rainforests does the first paragraph cover?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归纳出文本从location,climate,area和home四个方面描述热带雨林的特征,并在语篇结构图的基础上添加二级分支,把主要信息分类填入思维导图中。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推理与判断、梳理与概括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教师用下面这段话导出第二自然段: Rainforests give a home to plants and animals, so rainforests are important to them. Why are rainforests also important to us? What can we get from rainforests? 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想象和推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构建思维导图。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归文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与文本相符,补充、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见图2)。对于超越文本的观点,只要符合科学原理就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审视文本,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最后,教师再一次提出问题:Rainforests are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now. Can you tell the reasons and what we should do to protect rainforests? 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热带雨林减少的原因,并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个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文化品格的渗透。
2.立足文本,梳理文本线索。阅读教学不应是“语言点”加“知识点”的教师单向分析解读文本的教学,而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文本、梳理文本线索、感悟文本语言、探究文本内涵、发展思维品质的思维过程。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3 Section C是一篇人物传记,介绍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一生。全文分为五个自然段,以时间序列为叙事逻辑,从林肯总统的出生到遭枪杀去世,语篇中包含诸多时间顺序、空间场所转换以及角色行为变化的信息,学生阅读时感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而散、杂而乱。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好记叙文when,where,who和what“四要素”以及更好地厘清文本思路和叙述逻辑,教师设计半成品的思维导图(见图3,划线部分留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用单词、短语、句子將划线部分补充完整。
首先,学生需要通读文本,梳理文本脉络,把握文章主要情节,获取文本信息。其次,结合学过的语言知识处理信息,才能最终完成思维导图。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厘清文本脉络,推算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林肯母亲去世的时间;还要激活大脑中相关的语言知识储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思维导图用He struggled to prevent the southern states from breaking up the country来概述文本中的The Civil War was between the sou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leave the Union and form their own country, and the nor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keep all the states as one country。其中struggle和prevent这两个动词寓意林肯总统“奋斗的、伟大的一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实现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3.深度解读文本,解析写作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揣摩文本背后的意义以及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实现“读文”更“读人”的真读目标,教师设计三个问题:1. How many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did Lincoln have in his life? 2. What words can best describe him? 3.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在三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呈现如下思维导图(见图4)。
基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联想与推理等思维方式,学生用四个名词概括林肯总统不同时期的身份,用四个形容词给予其高度评价,有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4.复述语篇,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完成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握了文本的主要情节和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问题链的引导领悟了隐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此时,鼓励学生借助留白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林肯总统伟大的一生。通过复述,学生再一次梳理了故事脉络,强化了逻辑思维能力;复习、巩固了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句型,提高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本,提升了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摆脱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点讲解、轻阅读文本深度解读的误区。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付春敏.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
[4]周敏.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
[5]贾传安.利用图表的英语语篇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