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背景下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huaf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阅读背景下的城市和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等途径,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大阅读背景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策略
  泰州市教育局从2015年起,组织全市4万教师、50万学生、100万家长开展读书活动。“大阅读”的核心是“师生家长同参与,学科门类全覆盖”。教育局针对不同对象开出覆盖所有学科门类的书目,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品书香”的良好阅读氛围,以助力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但即使如此,农村和城市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推进农村习作教学,是农村语文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
  相对于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视角狭窄,语言无趣。农村小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且很多图书馆书籍也比较陈旧,致使他们的习作普遍存在素材单一、词汇匮乏的问题,语言大多干瘪无趣。二是内容贫乏,缺乏真情实感。因为缺乏积淀,所以习作内容比较空洞,在表达上缺乏思考;有的照搬课本语句,没有个人情感和观点;有的还存在遣词造句能力较弱、语句不通、语言表达歧义甚至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较多等问题。三是表达模式雷同,习作相似度高。很多习作往往都是不读上文便知下文的模式,如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很多学生都会写父母冒着大雨送自己去医院的场景。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在习作教学中需观照如下四点——
  一、强化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好词佳句是作文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优美词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习作时灵活运用。做到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聚焦课文语言
  基于很多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匮乏、阅读量得不到保障的现状,教师要用好、用足语文教材,让学生熟悉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并能活学活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語言或生动有趣,或含蓄有味,都值得反复玩味。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就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句子,其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扒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句的语言描述就很准确。教学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找出其中用得精妙的动词,尝试仿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在找句子、找词语的过程中,学生深切感悟到:恰当使用动词,可为文章添色,使其更生动、更具体。因此,随后的仿写练习中,他们就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取材,并抓取细节进行描写,效果很不错。
  (二)深化阅读活动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书目相对有限的现状,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多读书,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师可以定期围绕某本书,在班级举行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将这本书读透、读深,并积累好词好句,畅谈读书心得。也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佳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进一步强化理解,培养语感。时间久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语感提升了,习作基本功也就会逐渐扎实起来,表达也会逐渐流畅起来。
  二、开阔视野,丰富习作素材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习作才会有源头活水。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的天地更为宽广。以习作的形式“网络”农村奇景奇观、奇闻趣事,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课堂上进行巧妙拓展,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素材。
  (一)课外走进自然
  课外带领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村的质朴和自然,是丰富习作素材的捷径。初春泥土的清香、盛夏花丛的烂漫、金秋收获的丰盈、寒冬蜡梅的高洁;到田间体验“粒粒皆辛苦”的艰难,到河边聆听流水潺潺的灵动,到田野里感受放风筝的畅快,到草坪树林间享受结伴踏青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体验乡土文化的本真,追寻民间奇闻的踪迹,听述农村游戏的独特淳朴……都是农村学生开展习作的好素材。
  (二)课堂巧妙拓展
  习作的一大障碍就是思路闭塞,没有内容可写。除了课外走进自然,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巧妙拓展习作素材。
  如写“精彩的瞬间”时,很多学生都停留于课间活动玩某个游戏。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教师进教室后故作慌张,告诉学生自己刚买的咳嗽药不见了,但医生叮嘱自己今天必须要服用这个药。学生见状,有的紧张,立马要帮老师出主意;有的镇定,告诉老师不要着急,慢慢找;有的比教师还急,嚷嚷着说赶紧再去买一盒……之后,教师突然从口袋里拿出了咳嗽药,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教师鼓励学生选定一个角度,把刚才的情形写下来,可以侧重心理描写,可以侧重神态描写,可以设想自己要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帮助别人。描写的内容活灵活现。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素材,鼓励他们写村里的事,写自己见过、听过的事,写国家大事,不断丰盈大脑,提升对习作素材的敏感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读报纸,捕捉鲜活、及时的信息资讯;并定期举行“新闻热点我来评”等活动,借助分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让学生集中讨论某个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打开习作视野。最后,让学生写一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当然,小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信息接触面有限,教师仍然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筛选一些有较高讨论价值的话题,还要帮助学生更广泛地搜集资料,进而让他们能全面、立体地看问题,呈现独到的见解。
  三、多措并举,改进习作方法
  习作是输出的过程,也是点滴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立足学情,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甚至创新习作方法,帮助学生有方向地提升习作能力。   (一)起步模仿
  每个人开始接触习作,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的习作题材里一般有写人、写景、寫事、写感想几类。针对每个题材,可以让学生熟练背诵一些优美的作文范文,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细细剖析这些范文的亮点、语言使用的妙处、段落起承转合的精到之处,让学生明确佳作完成的过程;也要给学生讲讲文章的构思,分析作者选材的角度和方法,获悉针对不同的主题作者选材的诀窍,以及各类文章选材的区别。如此,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学生逐步明确写出好文章的路径,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仿写。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的开头是这样的:“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在体会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写法后,很快就有学生在写“我的家乡”的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的家乡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称。溱湖,就是镶嵌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明珠。”
  (二)巧妙改进
  习作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说得精彩但就是写不清楚、写不生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巧妙改进。
  首先,关于题目。要鼓励学生先想出有吸引力的题目,以吸引读者带着好奇和兴趣阅读,如写四季的景物,取“秋日的私语”“春日的怀念”等题目,就比“美丽的秋天”“美丽的春天”更有吸引力;如写难忘的一个人或难忘的一件事,取“我与爸爸换角色”“爷爷泡的那杯茶”等题目,就比“我的爸爸”“我的爷爷”更有吸引力。
  其次,关于开头。有吸引力的开头和标题一样,往往能先入为主地抓住读者眼球,使其有兴趣读下去。习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开头,然后不断修改,直到开头能吸引同伴为止。如有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人”,初稿时是这么开头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我最喜欢的人。这个人是我的妈妈。” 后来听了很多同学的开头后,觉得雷同,便对自己的开头进行了修改:“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妈妈。”这样的开头,语言简练,直接点题。
  再次,关于行文。教师应给学生灌输这样的信息:习作绝不是瞎编,而应该是真情流露。如写人时,就要选取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细节,以更为立体地烘托人物形象;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情,就要突出“为何难忘”这个点。有学生别出心裁,写了自己与老师相遇打招呼,可老师却没有在意,自己很尴尬的一幕——这的确难忘,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有真情实感的流露,颇具可读性。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某类体裁,逐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学会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另外,行文中的语言也是应当重点关注的细节。以修辞的使用为例,很多佳作都少不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这类句子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说服力,还能为整篇文章增色。如写友谊时,“长在心中的绿叶是不败的,开在心中的鲜花是不谢的,我们的友谊是长青的绿叶,是永不凋谢的鲜花”,这样的句子肯定比“我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有吸引力。当然,给人留有悬念、赋予想象空间、值得细细品味的结尾,也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值得教师做更深入的探究。
  四、多向合作,创新评改形式
  习作评改是连接习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的桥梁。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打分形式,因为面对冰冷的分数,不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出彩,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笔者以为,可采用学生自主批改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一)自主批改
  自主批改习作,就是让学生自己点评自己的习作:可以谈谈习作时的构思,可以指出文中的亮点;可以说说文中的不足,还可以吐露写习作时的困惑。针对这些自主批改内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让学生有额外的收获。
  如有位学生写“发现语文书中的故事”的习作时,这样开头:“语文书中隐藏着不少的故事,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篇文章了。”后来自主批改时,她这样评价:“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较为简洁,开门见山地向别人介绍了自己所要写作的对象。但对于一些不熟悉课文的读者,没有交代清楚此文的出处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如果能将文章进行引用式呈现,效果就更好了。”有了这样的自评,二稿的开头就明确清晰了。
  (二)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评,是为了让学生扬长避短。此种做法符合小学生容易接受同龄人语言的认知心理。而且,让学生担任“小教师”,有助于他们转换看待习作的视角,从而以更客观、更严谨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更能提升其对习作认识的高度。学生互评时,教师可以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教给学生批改习作的方法,并适时给予对症下药的引导,以使其批改更有指向性。
  如在进行人物形象习作训练时,有学生这样描写一位老人:“一个身穿破衣、头发凌乱、面色乌黑的老妇人上了车。她的眼眶里含着泪水,脸颊依稀可以看见泪水划过的痕迹……我也嫌弃地瞟了她一眼就望向窗外了……”习作互评时,小组成员这样评价:“此文抓住了老人的外貌特征展开叙述,关注到了细节,为下文‘我’对老人态度的转变做了铺垫,这值得我们学习。”总评时,小组的总体评价是:“本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关爱一位老人,使作者心灵深受感动的事件,让我们也深受触动。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用词恰当,结尾再次点题,都是亮点。美中不足的是,文中有一些错别字,希望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引起注意。”还有学生这样评价:“本文以具体的事例写出了由买花事件引出的‘美’的事件,文字生动形象,人物形象性格分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恰当,为全文增添了活力。另外,有错别字影响了整体的美好,要引起注意哦!”有了这样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式的生生互评,再次修改后的作品有了明显进步。
  持续提升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除了不断促进语言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改进习作方法、创新评改形式外,还有很多途径值得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农村语文教师,要持续做孜孜不倦的掘渠人,引来涓涓细流,让学生尽情编织心中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 侯治金.习作教学“十步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3] 杨敏.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2(4).
  [4] 王娟.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J].作文教学研究,2012(6).
  [5] 常彩丽. 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才智,2016(10).
其他文献
儿童绘本是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幼儿文学表现形式,通过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贴近儿童心理特征与审美趣味的图画和文字共同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对提高儿童的感知力、观察力
<正>一、写在前面每年各地新中考题出来之后,各大专业期刊都有相当篇幅的解题研究文章,这些文章对于不同解法、考题变式、结构洞察都有充分的探讨,然而,对于这类文章,如果能
一、根据教学主题选择绘本选择绘本和制订教学主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利用绘本的故事性,将主题串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课程中来,还可以通过绘本表情达意的功能
从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看,原有语言的基础越巩固,在学习新语言时干扰也越大.对学生外语听说能力抽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湖南方言语音不仅对学生学习语音有影响,而
中学生正处长在知识、增阅历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不够全面,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往往处于混沌状态。为了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一、明确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中学道德教育(简称中学德育)富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政治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德,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