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整理一篇文章时,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曾经在旅顺博物馆看到的一幅地图“大连地区明代战略防御体系”,于是在硬盘中找了好一阵子,终于找到了。当时我拍的有些随意,效果很模糊。忽然我发现就在我家附近的海湾旁边有一个烽火台的标注,这让我大感意外也大吃一惊,赶紧放大了细看,红圈位置就在我家附近,也就是大连开发区的南部海滨位置。
烽火台的修筑一定会选择视野开阔的制高点,这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就是现在叫“童牛岭”的一片小山,现在被开辟成公园,也是我经常带着孩子们去锻炼健身和看海的地方。将局部放大再确认,烽火台位于海岸线的突出部,可确认必定在童牛岭无疑。我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迁到大连开发区,亲眼看着这一区域逐年填海并建起了楼盘,所以红点标注的“童牛岭烽火台”所在位置原来的确是个海岸上的小突出部。
在我家方向每天往窗外望去所能大致见到的景象,用无人机拍摄的照片里很明显,这座山有左右两座高度基本相当的山头,左边山顶现在修建着一座飞碟形的观景台。早在未建之前我就多次登上去溜达,此处并没有古建遗迹。
那只能是在右边的山顶了,虽然荒芜少有人至,但我为了拉练女儿们却常带着她们从不同角度攀登那里,山顶西南位置上有一座大石头堆,很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
我立即又一次到实地去观察。爬上山头上俯瞰,大连湾海面和对面的和尚岛情况都一目了然,毫无遮挡,所以这里的确比别处更适合建烽火台。
从这堆石头向北望,与大黑山上的大黑山烽火台相互可见,登上大黑山时候也的确能够清晰地望见童牛岭,两者相互传递烽烟没有问题,况且我看那张博物馆的分布图,疑似今天十里岗的位置好像原来还有一座烽火台。实际上它还不止可呼应大黑山烽火台,金州城南边的南山上原来也有一座南山烽火台,从这里清晰可见山顶,且更可与海对面大连湾半岛上的烽火台相望,与东南的海青岛烽火台声讯相接,可谓海岸预警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赶紧查阅了成书于明朝嘉靖十六年的《全辽志》,在今天金州城周边的墩台有:北庙台、大黑山台、海青岛台、马雄岛台……现在除了大黑山、和尚岛、海青岛的名字还在,别的地名都变了。
我在老地图上标注出了与今天地名多少能对得上号的明代地名,从这些地名与大黑山和海青岛的相对位置来看,莲花岛最为疑似今天的童牛岭,再依据旅顺博物馆里的“大连地区明代战略防御体系”图按古今变化的推论来看,明代地图中的海青岛和花里岛之间的莲花岛就只可能是今天的大连开发区童牛岭了。
万历时期重视辽东海防建设必定是因为“万历朝鲜之役”的影响,时任兵部右侍郎、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务的宋应昌在《初奉经略请敕疏》中的战略安排可看出在辽东海防沿线增建了大量的墩台,以防倭军渡海侵入中国。再翻到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用于研究抗倭方略和明朝海防的《筹海重编》,据卷七中记载的金州卫下辖相关记载,仅金州卫地区就比嘉靖年间增建了多座墩台。我在古今地图上对比论证的地名,在嘉靖时期没有墩台的花里岛和莲花岛在万历年间也已经有了墩台,也就是说,今天大连开发区童牛岭上的烽火台极大可能性就是明代的“莲花岛台”……
拨开浓密的树丛来到它面前至今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石头堆,绝非自然形成,此处就是这一带的制高点,附近没有高山和落差,没有岩壁和断崖,自然之力不可能在这里搞出这么多碎石,只能是人力修砌。
在附近地势略低一点儿的位置,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石头堆处是一个隆起的大丘,碎石布满了旁边的山坡。
虽然我不能进行考古发掘,无法得到石碓下最初台基的准确造型,但完全可以从现存的明长城石砌墩台上想象出这座烽火台的最初样貌。我大胆断定最初只是一座毛石干插的台子,根据现存的金州二十里堡烽火臺、石河烽火台的造型推测,这座也基本上应该是方形墩台。所以,童牛岭西南山顶上的石头堆很可能就是明代的莲花岛烽火台遗址,可称为“莲花岛墩”。
从我家窗户向外张望,就能够看见这座童牛岭,每天都看惯了以至于熟视无睹的这座小山上,竟然隐藏着一座烽火台和一段明代抗倭的历史,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编辑/周六